为什么科举考试中的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13回答·740阅读
当年的你

2019年11月07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科举考试中“探花”的起源。

大家都知道,在明、清科举考试中,合格者分三甲,一甲仅三人,谓之进士及第,他们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当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这些称号在民间也有很大影响,即使是科举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

探花的名称,起源很早,由于他的含义和地位在历史上前后都有所变化,文献对此缺乏明确记载。

进士科自中唐起,大为朝野所重,故新进士及第后,礼节繁缛,宴游大盛。首先要向主司谢恩,行座主、门生之礼。接着,全体新进士齐赴期集院,开始各种宴游活动。皇帝亲赐的酒席,谓之闻喜宴。宴于曲江者,谓之曲江大会。宴于慈恩塔下,即席题名于塔身者,谓之题名席。有专食樱桃者,谓之樱桃宴。踌躇满志的新进士还遍游长安名园,每到一处即设席下宴,则谓之杏花宴。为主办此类活动,新进士推请“一人为录事,其余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亦各有所辟。宴毕游园,出任探花使者必须比别人先采得园内名花,否则就要挨罚。故这项职事全推榜中年轻最轻者担任,“探花花郎”之称,实肇于此。

这个材料告诉我们,任探花郎的条件主要是年轻。此外,既无名次高低的规定,也无人数多少的限制,与后来专指第三人称为探花,其意迥异。

宋神宗熙年间的变法运动,对科举制作了许多改革:一是停罢明经诸科,独行进士科;二是废除诗赋考试,改为经义取士。同时,削减了新进士奢侈无度的宴游活动,探花郎一职,在北宋后期亦一度被罢免。

从南宋晚期起,探花之称再次出现在进士科中,但这时已完全失去了唐代的那种意思,演变成对进士第三人称德专称了。探花与第三人原来虽不相干,北宋后期作为探花郎又被废止过,但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却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当状元、榜眼先后被固定为进士第一、二名称后,那末某些惯于附庸典雅的宋代士大夫,也就进而借用探花的名称来称呼第三人了。

综合上诉,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科举考试中探花是指第三名的称呼了吧,探花名称的起源,在历史上随着进士科制度的发展,而有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其所指意思,前后亦颇不相同。

历史学习之窗

2019年11月06日

历史学习之窗为您解答。说起科举,这可是中国古代的高考,它的第一二三名分别叫状元、榜眼和探花。

其实一开始“探花”并不是表示科举考试的第三名,这个词和科举考试有关系,但是和第三名没什么直接关系。

“探花”一词最早是在唐代出现的,在当时,进士及第后会举办一个宴会。在宴会开始之前,会先从及第的进士中挑两名最年轻的进士,他们俩就被称为“探花”,而之所以称他们为“探花”,是因为他们要在园子里采摘鲜花,然后用摘到的鲜花去迎接状元。所以说,此时的“探花”并非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科举第三名的“探花”。

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所以称作榜眼。

由于“探花”这个词的出现率颇高,全国上下,都知晓这个名词,况且,总要有个“第三名”的代称,于是到了南宋后期,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探花”就演变为了“第三名”的专有名词了。

好了,解答就到这了,欢迎您继续关注历史学习之窗头条号,和我一起讨论历史问题。谢谢!


辣笔老李

2017年02月17日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着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乐善好施赵大官人

2019年11月06日

科举考试一甲三名,头名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唤作探花。状元、榜眼顾名思义都好理解,元为首,眼在其下.但探花一词的来历颇有趣

自唐中宗开始,新科进士放榜后由政府组织一场庆祝宴会,地点指定在长安当时著名的公园-曲江以示祝贺。又因为时值每年三月的春花烂漫之时,又名“杏园宴”。宴会开始前在今科进士中选年少俊美者乘马采花,以助喜庆,遂称为“探花郎”。

我以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考生因长的丑陋但是才华横溢皇帝就决定亲自面试他,出了一个上联,这个考生脱口对出:臣乃探花郎!皇帝大喜就封他探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