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丝绸之路,为古代中国带来什么?对古代中国有什么影响?

7回答·1478阅读
凌烟阁

2019年12月22日

古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北非和欧洲的重要陆上通道。中国的丝绸等大宗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播,这个过程促进了沿线国家民族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给沿途国家带来了繁荣发展的机会。

在信息交流方面,域外的文化、思想、技术、艺术等内容沿着丝路传入中国;在物质上包括新的物产,比如今天名字中带有“胡”字的物品等。甚至中国最早的金属冶炼都可能是从西亚传过来的,中国的青铜冶炼比西亚出现的晚。当然这一点还有争论,而且那时候也不叫丝绸之路。

本回答从另一个角度讨论丝绸之路对中国的影响,那就是“疾病”沿着丝路输入中国。

古代丝绸之路使天花传染病传入中国

1520年,一位属于西班牙人的古巴奴隶感染了天花,他把这个病毒传播到了阿兹特克人中。短时间内,阿兹特克人的一半死于天花病毒。到了近100年后的1618年,墨西哥地区的2000万印第安人只剩下了160万,92%的印第安人被天花病毒杀死。

天花这样的传染病如果早几百年传入印第安人中,他们即使经历了同样严重的死亡率,他们依然还有时间和机会寻找应对办法。但不幸的是,他们遇到力量过于强大的西班牙人之后,同时还要面对可怕的天花传染病,这让印第安人同时陷入了两场危机,最后导致了印第安文明的彻底失败。

而葡萄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探险者到达中国之后,并没有导致天花在中国的传播和伤害,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天花早已经在1000多年前就从丝路传入中国了,中国人已经有了应对方法和抵抗力。

天花原称痘疮,是一种由天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天花病毒繁殖速度快,而且是通过空气传播,传播速度惊人。罹病而大难不死者也往往在面部等处留下痘疤,俗称麻子。但天花病人恢复后便有终生的免疫力。

天花大概进化形成于一万年前人口相对稠密的农业社会,它最早被欧亚大陆的居民,如东北非的古埃及或印度的居民所知,并在那里成了地方病。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前1160-1156年在位)的木乃伊面部即有痘疤。这是目前为止已知最早的关于天花的记录。古代印度的梵文典籍中也提到了天花。

天花病毒在古代中国的传播和防治

中国古代关于天花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晋葛洪(公元284~364年)的《肘后备急方》:“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仍呼为虏疮。”建武这个年号有四人用过,一是光武帝刘秀,二是后赵石虎,三是西燕慕容忠,四是北魏北海王元灏。后两个年号在葛洪之后,可以排除。目前一般推测天花传入中国时间是东汉。

此后天花在中国多次爆发,中国人也逐渐摸索出了天花的治疗方法。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中说到“永徽四年(公元653年),此疮从西域东流于海内”,称天花为“天行发斑疮”,并引用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天花的描述和治疗方法,如用蜂蜜或蜂蜜煎升麻敷擦效果较佳,“煮葵菜叶蒜啖之”等。宋初官修的《太平圣惠方》已开始分辨发疹与痘疮。这与阿拉伯的区别分辨只差了几十年。金代已有了包括天花在内的发疹病专著—金人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论》。天花的危害,到了宋元以后尤为严重。

现在我们知道,天花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种痘。

据考证,最晚不超过16世纪中叶,中国已经发明了人痘接种术防治天花。人痘接种术的主要方法是用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粉成痘苗,吹入健康小儿鼻中,使其感染,是谓旱苗法。此外还发展起了痘衣法、痘浆法(较危险)、水痘法等。接种后的小儿症状比较轻微,反应期过后可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中国先人开创的人痘法,首先揭开了人工免疫的新篇章。

天花病毒主要是由人际传播,对于从未接触过天花病毒的人群,天花具有可怕的杀伤力。

比如,明末时身处东北地区的满清政权,原来地处一隅,没发生过天花。在与中原接触日益增加之后,天花病毒也传播了过去,因此东北地区随之深受其害,常出现人畜大量死于天花的情况。

满清政权的统治阶层及其家族也有不少人得天花并死于天花,如见于记载的,代善一家就有3人死于天花,顺治帝死于天花,康熙因儿时得过天花痊愈而被选中,等等。帝王之家尚且如此,普通百姓的情况可想而知。后来随着人痘法的使用,天花在清朝的传播得到了抑制。

清初发现天花患者的话,一般立刻进行隔离,以避免天花的传染,隔离之后采用多种疗法进行治疗。主动免疫法、物理隔离等措施,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天花的传播,也就遏止了天花对社会的伤害。

总之,天花这种传染病,在中国流传了1000多年,中国人民也与之对抗了1000多年,除了各种疗法之外,到了明代有了主动免疫方法。中国这个人种也因此具备了对抗天花的经验和能力。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对全世界天花防治的贡献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对于天花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很快得到其他国家的关注与效仿。公元1652年,人痘接种术由传至日本,公元1688年,俄罗斯派人到中国学习人痘接种术,这是文献记载的最早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公元1721年,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接着传入欧洲大陆,而后又传至美洲大陆,18世纪60年代以后,接种人痘在英国以及整个欧洲变得日益普遍。1790年,人痘接种术在朝鲜获得成功。

18世纪末,在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英国人琴纳得到启发,他进一步发现,英国乡村一些挤奶工的手上常常有牛痘,而有牛痘者全都没有患上天花。这个奇特现象使他大受启发。从1788年到1796年里,琴纳致力于种牛痘的观察和试验。经过实验后,1798年,他发表了著名论文《关于牛痘的原因及其结果的研究》,牛痘接种法正式诞生,并在欧洲开始推广。公元1805年,经过改良成为牛痘接种术又重回到了中国,虽然中间经历了浆种失传,但最终在19世纪初期,牛痘由广东传遍了中国。

结语:中国文明早早地与域外“共享”了天花病毒,使中国人有时间寻找应对方法,这对中国文明是有益的。

从未接触过天花病毒的印第安人,遭遇了西班牙人传入的天花,结果几乎是一场种族灭绝。

中国与西亚南亚北非和欧洲等地,通过丝绸之路的密切交往,不但共享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还“共享”了传染疾病。中国也就早早地接触到了这些疾病,从而早早地获得对抗方法。

在晚晴时节,中国虽然要面对西欧殖民者的优势武力侵略,但中国因为历史上长期的东西方交流,早已在传染病方面与西欧做到了同步。因此,在面临对方武力优势的压力之下,中国却不用担心受到西欧人带来的传染病的伤害。这让中国在与西方对抗时,少了一份恐惧感、压力感与无奈感,为中国抵抗侵略、与侵略者周旋保证了基本国力,中国文明也因此避免了印第安人那样被灭绝的命运。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黎一点

2019年12月22日

古代丝绸之路是改革开放古代版,它既是古代中国对外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强大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是古代中国走出去,学习各国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寻找差距,更好地发展。这就是中国人的过人之处。

雪狐历史

2019年12月25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古代丝绸之路对古中国的影响源远流长,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一个统称,是对中西方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的一个总称。

据史料记载,丝绸之路不只一条,仅是陆地上的丝绸之路就有三条,分别为西北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可以看出古中国与西方文明交流的轨迹,我认为丝绸之路让古中国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西方技术,让古中国的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物质交换

丝绸之路最初的目的是交换商品,在唐代,医术、舞蹈、武学和一些著名动植物相互传入,令东西方在一些见解上有了更多的变化,中药与西药的碰撞,产生了现在中西医的结合。同时,古中国引入了许多西方的特产,汉代引入了胡琴、胡瓜、胡萝卜等;唐代则有海棠、海石榴等。在魏晋南北朝引入了玻璃制品,正因为有了丝绸之路这个媒介,我们的古中国才能更加的辉煌。

国际地位上涨

古中国向西方输出了许多技术和知识,令西方国家对我们古中国心生向往,这也是以前那么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游历的原因吧。我们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在那时候可是走在技术前沿的,还有丝织文化和陶瓷,这些无不是我们的文化结晶。除了技术外,琴棋书画和儒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递到了外国,这使得许多外国人对地大物博的中国心生羡慕,地位也水涨船高,在国际上的声望逐渐增大。所以丝绸之路让古中国的名声大噪。

文化碰撞

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与传统文化交融中产生火花,我们的先人学习了西方知识的精髓,结合自身文化的特点,让中国的文明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除了知识,还有佛教在中国上传播,建立白马寺,才有了如今的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就像一道沟通中西方的桥梁,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还有文化的沟通。

丝绸之路加快了古中国的文明进程,不同的文化在中国发生交汇,催生出了璀璨的中国历史。我认为丝绸之路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认为丝绸之路是一条黄金之路,它让中国的历史走上了一条璀璨之路。

水土平成

2019年12月29日

丝绸诞生

5000年前的先民怎么也没想到,他们发现并驯化的一种会吐丝的虫子会如此大的影响世界历史。这种白色晶莹的丝可以织成手感顺滑的布料--丝绸出现了。

西汉之前丝绸就已经在贵族间流行,蜀地商人运去了藏区供上层人士专用。甚至部分丝绸被转运至印度河流域,引起了上层贵族的趋之若鹜。用现在话说,丝绸就是杠杠的硬通货。

(蚕茧,图片源自网络)

凿空-开通大道也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历13载归来。张骞的出使西域报告详细说明了西域诸国的国情、风土、物产,大汉天子心心念念想得到他要的东西--土地、天马、玉石,怎不动心?于是在其后的几年里卫青、李广数次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

前119年张骞率几百名使节和勇士再次出使西域,对外远播大汉威名,这次出使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从此,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往来频繁,河西走廊的绿洲“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大汉在楼兰、轮台驻兵屯垦,将塔里木河流域纳入管理。不久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自河西走廊到塔里木河绿洲再过葱岭的军事、物流、货物大通道开始形成。

张骞的两次通使西域,初为军事,联合诸国抗击匈奴。虽目的未达成,但却使大汉对西域有了了解。后人如郑吉、班超等人的贡献扩大了汉朝在西域各地的影响,汉朝击败匈奴在西域的势力后,并最终统一西域。

约两千年后,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人来中国考察,越来越着迷于一条连接中国和中亚并且直到欧洲的通道,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从此这条以丝绸命名的贸易通道广为知名。

(张骞像,图片源自网络)

丝路沿途及古往今来

丝绸之路从来都不是某条固定的线路和站途,不同历史时期变化很大;简略如下。

(丝绸之路及沿途)

(新时代一带一路)

(图片摘自百度百科,侵删)

西汉时:①自玉门关经鄯善(吐鲁番一带)--沿天山南坡--塔里木河西行--至莎车(今喀什地区)西逾葱岭--大月氏(今中亚一带)到安息(今伊朗)。

②自车师(吐鲁番)--塔里木河中游--疏勒(今喀什地区)--西逾葱岭--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到黑海、咸海间。或经拔达岭(别垒里山口)到达今吉尔吉斯斯坦再西行--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西部)。

东汉时丝绸之路延展更远、辐射民族和国家更多,已达欧洲,繁华日甚。主要道路有:

①由葱岭往西--喀布尔--巴格达(今伊拉克)--大马士革(今叙利亚)--地中海东岸贝鲁特(今黎巴嫩)--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南下抵南亚印度河流域。

②经钹汗(今费尔干纳盆地)--康(今撒马尔罕)--安(今布哈拉)--沿锡尔河西北--过咸海、里海北岸--亚速海东岸的塔那(今俄罗斯)--由水路转刻赤(今乌克兰东南部)--抵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境内)。

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又发展了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大唐是当时世界第一强盛国家,辽阔的疆域置于盛世管理下的丝绸之路达到前所未有的兴盛。极大影响了东西方交流,反过来又刺激了大唐文化、技术的进步。

(唐代丝绸之路,图片源自网络)

(表现唐代丝绸之路的画作,图片源自网络)

陆路仅敦煌、阳关、玉门这样的小节点城市,街市商品也已是鳞次栉比。

海路贸易长足发展,船舶由广州、泉州、刘家港出发可到越南南部、真腊、河陵(今爪哇岛)、骠国(今缅甸)、印度,货船几乎每日出港。

南宋偏执一隅,陆路丝绸之路衰落,海上丝路相对繁盛,与东南亚往来频仍。

蒙元王朝几乎统一了东亚、中亚和西亚,交通网络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战乱和杀戮却很难使商路兴盛了。商队越来越少,仅有少数宗教徒来往,丝路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明中期闭关锁国,其后至清,西方造船和航海技术不断发展,世界的贸易中心转移至欧洲和美洲,丝绸之路完全衰落。

(看丝绸的贵妇,宋徽宗画,摘自维基百科)

(一块11世纪的丝绸,庆祝拜占庭皇帝的胜利,摘自维基百科)

丝绸之路的贡献:

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发展和延伸,使这条路路成为中国通往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北非的交流通道。这条通道贡献如下(不完全统计):

1、大汉天子得到了心念的天马和玉石,玉石在古代中国政治和统治的象征意义无需再赘述。

2、大量瓜果类传入中国丰富了生活: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等。蔬菜有波稜菜(即菠菜)、酢菜、胡芹、桂椒等。

3、动物类的传入:东南亚的犀和象、中亚的狮子,以及白鹦鹉、五色鹦鹉和鸵鸟等。

4、技术类的交流带来进步:中国的铸铁、开渠、凿井技术,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波斯金属器皿制造术和地毯的传入使大唐的金银器皿类别更加丰富百姓生活提高。

5、医药,唐代出现了专门讨论“胡药”的《胡本草》和《海药本草》等书,并翻译了多部外来验方和医学著作,为中国中医药的丰富提供了参考。

6、中国先进的造纸技术在唐代开始传入西域的大食、东方的日本等地。

7、中世纪,阿拉伯人继承了罗马精湛的玻璃制造工艺赋予了伊斯兰特征,并传入中国。

8、唐代犁的框式结构特点深深影响了欧洲犁的改良,欧洲犁造就了欧洲农业革命重要的技术因素。

9、陶瓷器自隋唐开始直到宋明一直是对外贸易的大宗产品,中国生产的陶瓷器大量吸收了各国的艺术元素繁荣壮大,并积极革新样式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

大唐的繁荣兴盛不仅是物质的丰富,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造就了盛世。

10、汉传佛教被华夏文明成功消化吸纳,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广泛的影响了哲学、历史、文艺、风俗教化等各领域。

11、自西方来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得到唐朝政府的认可,在中国境内也表现出他们的生命力。中国道教及汉传佛教也向西、向东传往域外,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汇沟通。

12、以其命名的丝绸,自公元前3630年的仰韶文化开始直到今天,见证了朝代的兴盛与衰落、养蚕者的辛劳和商队的跋山涉水。它一路远行,或传入南亚、西亚、欧洲、远至美洲,在不同地域的文明间赋予了积极地生命力。

(西域传来的石榴,图片源自网络)

(欧洲订购的中国瓷器,图片源自网络)

(景教碑,图片源自网络)

(唐代犁深刻影响力欧洲犁,图片源自网络)

意义:

1、自秦始皇北击戎狄,筑长城,最西界不过临洮,那时玉门之外的广阔西域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的出使和丝路的开通,同时也开启了中原王朝将西域纳入版图的开始。至此之后,使甘肃、新疆不再是化外之地,成为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为大一统的中国文明奠定了疆域、意识、人文的基础。

2、丝绸之路从历史上从开辟诞生就不是一条单一的连续的路程,它是东西方之间一连串的市场和由此组成的道路网格和历史脉络的集合物。期间,丝绸和金属制品、陶瓷、香料、玻璃、药材等共同组成了丝路贸易的物质商品,它是混合的交流平台。对所有贸易对象和交流对象都是相互的借鉴和引进。

3、丝绸更像是一种媒介和种子,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沿途撒播,串起了商业和贸易,也串起了信仰、技术的沟通。因此,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串起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以及西方文明基石的古希腊和罗马的纽带,彼此在历史长河相遇、相知、相融合。并助力了各个文明的灿烂。

4、在16世纪西方崛起成为世界霸主以前,丝绸之路是世界史上物质和文明的中心。最早的城市和最大的帝国都出现在丝绸之路上,最绚烂的古代文明都位于沿途。世界主要宗教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壮大。

5、在欧亚大陆上的舞台上,即便现在已经泯灭和弱势的文明,比如匈奴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也曾有意或无意的为沟通东西方做出贡献。他们都曾策马西征,形成了一次次民族大迁徙,也造就了多民族的融合、多宗教的相处、多民族的相互包容,为当代建立现代国家建立了思想包容的意识基础。

6、欧亚大陆上的高山大漠曾经是国家之间的地理屏障,保护了起始阶段的部落文化,在部落壮大后很多又正好赶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兴盛并成为中继节点。高山曾经阻隔了路途,时至今天,技术的进步也许恰好让高山变为坦途成为再次沟通各国家和民族跨越时空面向未来的通道。

7、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的文明传播。它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当代,以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开拓新的丝路、以中国的复兴带来沿途的交流发展必将再次辉煌。

奔跑的蜗牛灬

2019年12月21日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往后的朝代里,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不断的进行着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对中国以及沿途各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而丝绸则是最具代表性的货物。数千年来,游牧民族或部落、商人、教徒、外交家、士兵和学术考察者沿着丝绸之路四处活动。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