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业界一些大佬做大之后都选择隐退呢?比如刘强东,马云?

33回答·1.1万阅读
小鱼的商业纸条

2020年04月07日

你说的情况大部分是出现在互联网公司,传统企业的大佬经常做到60岁都不退休,比如华为的任正非,福耀的曹旺德,万达的王健林,万科的王石,联想的柳传志等。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行业大佬,都会一直做到不能做为止。那么为什么互联网的大佬就会比较早隐退呢?实际上这里面是有一些秘密的。

一、隐退不代表失去控制权

传统企业如果隐退的话,那么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企业股份被收购了,这样的案例太多了。传统企业的股权架构都是一层架构,占不同比例的股份就有不同比例的控制权。但是互联网企业都是AB股的两层结构,其中一个层的投票权是常规股的数倍,甚至十倍。

这是因为互联网企业必须得靠融资,但是一旦融资,股权就会被稀释的特别快。每一轮的投资方都会有很多,投资人为了获得高回报,不让其他投资人恶意收购,于是大家形成默契,约定让创始人掌握控制权,于是就有了AB股权结构。

马云也好,刘强东也好,包括雷军之于金山,都有以后得控制权。现在的法人也好,CEO也好,实际上都是向创始人汇报。所以,隐退也只是名义上的隐退。

二、互联网大佬的回报靠股权

传统行业的回报一般都是靠利润,靠工资,靠分红。因为传统企业即使上市了,市盈率也不会很高,好点的几倍,差点的甚至估值低于资产。但是互联网企业基本不靠工资、分红收入,因为这些收入又得再投入,所以分红都比较少,如果仅仅靠分红,互联网的大佬也成不了首富。

互联网公司上市后,市盈率都非常高,最高的可以达到百倍,比较成熟的也有十倍。所以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大佬需要钱了怎么办?就卖点股票套现就好了,那些愿意跟着初创公司奋斗的也是赌股权,靠工资致富是不可能的。

所以其他企业的大佬必须在公司任职,才能给自己发工资,才可以对财务有支配权。但是互联网大佬就无所谓了,只要市值不跌,自己想要钱就卖点股份就好了。

三、互联网公司大佬成名早

我们基本可以发现,传统行业大佬,把自己公司做大,都是花费了很长时间,而且等公司做大了,自己年纪也老了。我们很难看到做传统行业的,能够在40岁之前进入富豪榜的。基本上都是50岁以后,才真正开始发力。

但是互联网公司的大佬,基本三十多岁就上市了,40岁就成顶级富豪了。干了这么多年,自己该注意也可以休息一下了。没必要跟传统行业的大佬一样,干的苦哈哈,最后该落得一身的麻烦。早点抽身,早点上岸,可以给年轻人一点机会,也可以让自己安安稳稳的生活。

马云和刘强东虽然都是隐退,但还有有所不同的。

一,共同点都是为了让位与有能力的人。

二,马上是个“创造平台,让有能力的人发挥”的帅。而刘强东更象一个“我做给你看”的将领。

三,马云的退隐,让自己解放出来,做更多的事,主动意愿下的退隐。而刘强东是发现自己可能成为企业的障碍,退隐的意愿多少有些被动。

四,马云在个人形象上比较正面,退隐更显得胸怀宽广。刘强东的个人形象被不断出现的花边新闻所损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个人在生活那一面上的缺限,退隐可能也是一种解决的方法。

五,马云的退隐,并没有给阿里系造成负面,企业反而更显空间广阔。刘强东的退隐,可以看出京东系面临的问题,未来的空间不太明朗。

纪钢书法

2020年04月07日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会回归

西瓜诸世间

2020年04月29日

钱早就赚够了,年纪也大了,也该好好陪陪家人享受生活了,或者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些公益事业等等自己喜欢做而忙碌的时候没时间去做的事情。

官场那些事

2020年04月07日

企业在创立的时候,创始人非常重要。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逐步摆脱对创始人的依赖,靠科学、规范的管理来驱动。多数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都会逐渐淡化创始人的个人标签。

一些大佬的退隐,只是从一线的管理,退居幕后,对于企业的战略方向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决策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