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肖国兴事件”对八爷产生多大副作用?

8回答·7451阅读
秋媚读史

2020年04月29日

《雍正王朝》中,肖国兴既是太子的手下,也是被八爷收割的一棵“韭菜”。他的不幸,从“宰白鸭案”发生时就已经注定。

身为刑部堂官,肖国兴知法犯法,制造冤案,他的落马是罪有应得。但他也有无可奈何之处,因为他只是胤礽的马前卒,很多事情都是被人幕后操作。老八是胤礽的竞争对手,他接手刑部冤案后,对肖国兴威逼利诱,企图拉太子下水。肖国兴没有扛住,供出了胤礽。老八拿着供词,连夜入宫觐见,还得到郡王爵位与好评。

但牵涉到太子,事关重大,康熙并未完全信任老八,于是让图里琛送走了肖国兴。等图里琛回来复命,说出了肖国兴在路上的举动,康熙才恍然大悟,随口一句“其心可诛”,彻底断绝了传位老八的心思。

“肖国兴案”,让康熙看清了老八的真面目,也坚定了不传位于他的决心

在此案出现之前,老八一直在打造“贤王”的人设,处处给人宽仁的感觉,朝中绝大多数的人也都以为他是真的仁义,因此,大家明里暗里都在支持老八,连裕亲王福全都曾建议康熙用老八代替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虽未采纳,但肯定也注意到胤禩,要不然也不会将户部交给他打理。户部是朝廷的命脉,管理好户部,相当于管理好了半个天下,这其实是胤禩离皇位最近的时刻。

但是,胤禩并没有利用主管户部的机会来表现政治才能,而是以户部作为笼络人心的工具。他将户部的钱,用无息无抵押的方式,贷给了朝廷命官。等到黄河发大水时,胤禩主管的户部居然拨不出银子来赈灾,而他却还在提议假大空的赈灾方案。这已经让康熙对他的印象很不好了,接下来追缴户部欠款时,胤禩本该责无旁贷,但他临阵退缩,主动将机会拱手让人。

康熙同意胤禩辞去户部主管的那一刻,基本上就已经放弃他了,你胤禩这点担当都没有,连本职工作都不愿做,看来也不必承担大清的千钧重担了。后来的“刑部冤案”,只是胤禛的主动退出,老八才争取到机会,即便这样,康熙也不放心他,在他身边安插了胤祥。

通过不光彩的手段诱骗肖国兴,打击了胤礽,胤禩表面扳回一局,但事情走光后,他在康熙心目中的人设彻底倒塌。

一、原来以为的宽仁,变成了假仁假义。皇帝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而不是胤禩这种为了打击对手而故意陷害的卑劣伎俩,康熙不可能把江山交给这样的伪君子。

二、说明胤禩不忠不义。太子是国之储君,也是胤禩的兄长,他诱骗肖国兴的行为,既没有忠于储君,也没有尽到兄弟情义。今天背叛储君和兄弟,明天就有可能背叛君父。

秋媚说:胤禩明摆着想要扳倒胤礽,然后取而代之,充分暴露了自己的夺嫡野心。康熙如果立胤禩为太子,那真的是天理难容,不仅会威胁自己的人身安全,朝堂上也会伪君子遍地,大清都不晓得能不能撑两三代。

胤禩失去传位的可能,还有其他机会吗?

在古代,一个皇子想继承皇位,无非三种方式:一、老皇帝传位;二、各方势力公推;三、霸王硬上弓。很明显,“肖国兴案”出现后,胤禩已经失去第一种可能。至于第二、三种方式,胤禩也仅仅只是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为什么这么说呢?


胤禩暴露夺嫡之心、失去圣意,所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超级强大的对手——康熙。康熙之前只是不信任他,而之后将会时刻提防他。康熙要传位其他人,必然会留意到胤禩的小动作。剧中,胤禩虽然势力很强,智商很高,胆量很大,但在康熙面前依旧还是嫩了点。

公推对胤禩最为有利,因为他是群众基础最好的皇子,但这是在先皇没有指定继位人且实力均衡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康熙没有任何可能不留下遗诏,所以,胤禩此路不通。

霸王硬上弓需要靠实力,尤其是军事力量,这向来都是胤禩的短板。“其心可诛”的评语,也预示着康熙会展开对胤禩的打击,更不会让他轻易拿到兵权。以康熙的智慧,只需稍作安排,就能断了胤禩强抢之路。

秋媚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老八急于求成,恨不得马上就能取代胤礽,反而弄巧成拙。

小姐姐讲史

2020年04月29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火爆宫廷剧《雍正王朝》中就有八爷为争得皇位步步算计的情节,可最终结果却是南柯一梦。八爷处处小心,但最终还是没能赢得父皇的信任。其中,当年“肖国兴事件”的发生对八爷来说更是沉重一击。肖国兴在刑部当差,他是太子身边的人,听从太子的指派为其做事。为了帮助太子敛财,他在当差时滥用私权,买卖人命。但不料这件事最后传到了康熙帝的耳朵里,刑部本来就由太子监管,现如今出了这样的事,在康熙帝眼里这对太子,对整个朝纲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而此时的八爷却看到了扳倒太子的好机会。于是,八爷主动要求审理此案件。康熙帝心里也自然明白,他不放心老八独自审理,于是又派出老十三配合他。虽然这件事是太子的错,但康熙帝却有偏袒之心。

八爷为了拿到太子作案的证据,他居然半夜去牢房审问肖国兴。为了从肖国兴嘴里套出来话,八爷竟然搬出了皇帝。他对肖国兴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并称此次前来审问是皇上的指示,“皇上说,肖国兴这个人做事向来谨慎,平时居官也很清廉,这次却不知为何犯了糊涂,所以派我前来澄清事实,而决不能冤枉了你。”肖国兴听完这样一番话,感激涕零,心生愧疚,认为自己辜负了皇帝的一番信任。可殊不知这却是八爷为他设下的圈套。八爷看到肖国兴有所动摇,又强调:“皇帝是天下第一仁慈的圣主,把你所知道的都说出来,他必然会为你做主。但如果你若是有意隐瞒,不但救不了自己,对你所要保的人更是没有什么好处。”肖国兴听完此话,心里好像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于是,他写奏折供出了太子的恶行,八爷看到后,心中窃喜,连夜骑马赶路进宫去向皇上报备。

八爷以为自己有了扳倒太子的证据,但殊不知在皇帝心中已经对他心生芥蒂。皇帝心知肚明,他明白太子的不好,但还没有到将他废黜的地步。八爷拿着此证据去找皇帝理论,这在皇帝眼中无疑就是一种威胁,这种行为让皇帝心中十分反感和不满。为了皇家的颜面,皇帝并不想把这件事公诸于世,于是就下令秘密地将肖国兴押送到宁古塔,并严加看管。于是这件买卖人命案也就至此结束了。但是,押送肖国兴侍卫回来向皇上报备时却说;“肖国兴一路上都在为自己伸冤,他口口声声说他这么做都是八爷的指示,没有半点欺瞒...”皇帝这才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其中的一切都是八阿哥在从中作祟。康熙帝听完就说了句:“其心可诛,其心可诛。”皇帝心中已然对八阿哥产生了愤恨,他认为老八为了让太子下台,不惜用一切手段,是个心狠手辣之人,在皇帝心中,他是绝不可能让这样的人做太子的。

八爷此时可能还不自知,认为自己打了一场漂亮仗,在皇上那里记了一大功。但其实他的太子梦已经在这里破灭了。自以为聪明的他,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在皇上心中他就是一个小人,难成大事。历史上,八爷的结局也是十分的悲惨,一度还被康熙帝停发了俸银俸米。可以说,八爷在这场夺嫡之战中输得彻彻底底,败得体无完肤。这可能就是生在帝王家的悲哀吧!

雍亲王府

2020年05月04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图里琛的那句“奴才这就去杀了肖国兴”,其实并不是明知故问,因为他是真的不确定,康熙的那句“其心可诛”,到底是在说肖国兴,还是让肖国兴鸣冤的八阿哥胤禩。

所以,直到当康熙说出那句“谁让你去杀肖国兴”的时候,图里琛才明白了,此时的胤禩已经让康熙极度的厌恶,并且也就此看出康熙再无想法将皇位传给胤禩。

实际上从这里,我们已经能够充分的看到“诱审肖国兴事件”对于八阿哥胤禩的负面影响以及康熙对其的不满与反感。而纵观整个事件的始末,胤禩的举动完全可以用“聪明反被聪明误”来形容,这也使得最终的结果对于胤禩来说,也只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整个“诱审肖国兴事件”中,胤禩无时无刻不在动着他的“小心思”。

刑部出现的“以钱买命”的荒唐案件,不仅充分暴露了整个朝廷各级司法系统的腐败,同时也将太子胤礽管理无能、治下无方的缺陷展露无疑。

对于胤禩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打击胤礽的机会,与此同时,主动向康熙请旨接下审理刑部冤案的差事,也是胤禩所必须要把握住的“自我救赎”的机会。

一来,胤禩作为主管户部的阿哥,正是由于他的默许与纵容,才导致了国库被朝廷官员们“借空”,以至于当灾患来临,康熙竟然无钱可以进行赈灾,对于此,胤禩是难辞其咎的。

二来,既然国库亏空,导致朝廷面临危局,胤禩应该将功补过,亡羊补牢,然而胤禩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主动退让。他既没有主动请缨,南下筹款赈灾,而面对康熙即将要追比户部欠款的时候,又是主动退缩,辞去主管户部的差事进行逃避。这样只顾争名望、争人心,而全然不顾朝廷大局的行为,必然也是为康熙所不满的。

三来,此前雍正在江南筹款赈灾和追比户部欠款的过程中,尽管有着各种反对的声音,但是其能力却得到了展现,同时也赢得了康熙的赞赏,更重要的是雍正此时已经被加封为了雍郡王。如此一来,雍正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与胤禩一较高下的能力,这也是志在谋求储君之位的胤禩所不希望看到的。

于是乎,胤禩果断了抓住了这次机会,目的就是要通过此,改变其在康熙心中的印象,重新获得康熙的认可。

而在署理这桩案件的整个过程中,胤禩也一次次的施以了自己的心机。

首先,便是大义灭亲。

案件的两位主犯任季安和刘八女,都是九阿哥胤禟的门人,自己的门人出现如此的行径,九阿哥必然是难辞其咎的,甚至还有可能被扯上干系。于是,胤禩让胤禟自己将两位犯事的门人绑上刑部大堂,在向众人说明,胤禟本人与此案无关,并且不会袒护门人,进而将胤禟与此事彻底撇清了关系。

与此同时,这样的举动实际上也是在逼迫着太子胤礽,使其无法为刑部的三位堂官,即司马尚、黄体仁、肖国兴进行开脱,进而无法干涉案件的审理,而胤禩则可利用胤礽与这些人隔绝的契机,逐个击破,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其次,便是诱审肖国兴。

胤禩支开了同样参与审理此案的十三阿哥胤祥,连夜审问肖国兴,并且假借康熙皇帝的名义,迫使其就范,进而获取了关于太子胤礽的一系列罪证。

可以说这一次,胤禩是将一个“诈”字,展现到了极致。

再次,就是连夜将供词送给康熙。

雍正的幕僚邬思道在劝阻雍正不要参与审理此案的时候,给出了这样的理由。

“这次刑部冤案审结之时,就是太子被废之日!”
“所谓名分早定,盘根错节。无论是谁,扳倒了太子,他都将不容于天下,不容于朝廷,最终也将不容易皇上!”

这一点,雍正非常的清楚,但是胤禩也并不会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

如果将这样的一份供词公之于众,进而让太子胤礽的罪行昭然于天下,这无疑是在逼着康熙废黜胤礽的皇太子之位,那么胤禩也将因为此为康熙所记恨,同样不会有好的下场,这无异于“偷鸡不成蚀把米”。

所以,胤禩要做的就是将胤礽的罪状呈现于康熙面前,让康熙自己来裁决,与此同时,也算是在康熙面前表现出了自己忠于帝王、顾全大局的一面,这样一来,反而会赢得康熙的好感。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借此机会了解康熙对于胤礽的真实想法,为后面的夺位行动做好规划,可谓是“一石三鸟”。

果然,在全然不知胤禩手段和方式的情况下,康熙除了将肖国兴连夜送往宁古塔羁押,并将任季安、刘八女等一众罪犯进行惩治的同时,还加封八阿哥胤禩为廉郡王。

一方面,这是康熙对于胤禩维护太子胤礽声望、维护皇家颜面,进而顾全了大局,所进行的表彰与褒奖;另一方面,则是康熙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胤禩就此打住,不再去彻查以及找寻牵连,并且要将肖国兴的供词内容沉在心中,而这也算是对其的一种安抚与拉拢。


然而, 在康熙得知胤禩是诱审肖国兴后,瞬间对其充满了厌恶。

前文中也说到了,康熙将胤禩封为廉郡王,除了对其的褒奖,更多的还是一种安抚和拉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不要将此事的进行声张。

在此之后,康熙在热河秋闱期间,安排胤禩顶替太子胤礽赐宴蒙古王公,实际上并不代表康熙是真的喜欢胤禩,而是借由这样的方式,为胤礽制造威胁感与紧迫感,对其进行警醒、刺激的同时,使胤礽能够迷途知返、痛改前非。

然而,从康熙的本意来说,胤禩的表现并不能让他满意。

胤禩纵容官员借款,让不少官员堂而皇之的从中牟利,胤禩却对此视而不见,这是赤裸裸的在用国家的资源为自己增加声望,并且是置国家和朝廷的安危于不顾。

而在之后的江南筹款赈灾和追比户部欠款中,胤禩选择了沉默,可最不应该选择沉默的就是他。江南地区是“八爷党”成员九阿哥胤禟的“小金库”,如果胤禩出马,筹款的过程将轻松许多,效果也会好许多,而包括十阿哥胤䄉在内的挪借库银的众人,也是在胤禩没有对其进行正面劝导的情况下,选择暴力对抗,让雍正的追比欠款进程举步维艰。所以,胤禩的不作为让其在康熙心中减分不少。

这一次又出现了假借皇命,诱审肖国兴的事情,不仅充分暴露了胤禩对于皇位的觊觎之心,更是将自己的阴险与阴狠展示在了康熙面前。同时,胤禩还“假仁假义”般的连夜求见康熙,假惺惺的表现为拥护太子、忠于康熙的形象,更让一向非常看重“仁德”的康熙皇帝异常的反感。

而经此一来,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形象被重新定义:表面上的为人和善,为的是邀买人心;表面上的贤能干练,实则在居功邀宠;而表面上的德才兼备,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扳倒太子胤礽并取而代之。

于是,康熙也就才从这一刻起,对于胤禩进行了更为彻底的否定,并且就此贴上了“其心可诛”的标签,胤禩也就此注定终将无法染指皇位了。

西游梦红楼

2020年04月30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雍正王朝》是我比较喜欢看的电视剧,把一些清朝的故事演绎出来,有原著小说的六七分神髓,今儿来说说“肖国兴事件”。

肖国兴这人呢,原本没他什么事,但当成为争皇位的棋子时,就仿若成了一处兵家险地,争夺定输赢,太子与八爷就牵涉了进来。

肖国兴是太子敛财的工具,自然手段就不那么光彩了,滥用私权、巧取豪夺,为此闹出人命也是常有的事,但顶头上司是太子,所以结果就哈哈了,以和为贵。

不巧的是康熙知道了这事,更巧的是八爷主动请缨审理此案,康熙自然明白之间的利益关系,一来想借此案整顿下朝纲,警醒忘形的太子,二来考察下八王的品德和能力,但为了避免扩大事态和中间舞弊,就叫了十三爷陪同八爷审理。

八爷其实没明白康熙的心思,而是一心想以肖国兴为突破口,拿到实证,最后一举扳倒太子,让自己成为储君,最终坐上那把龙椅,看兄弟们磕头那是一件很爽的事!

八爷心急火燎,连夜诱供。

肖国兴,哥身家富贵全在你身上了,你可要给力点呀,所以八爷鬼迷心窍之下犯了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最终此次审案不但无功反而有过。

八爷为了能够快速拿到肖国兴罪证,假传了康熙口谕,“肖国兴这个人做事向来谨慎,平时居官也很清廉,这次却不知为何犯了糊涂”,并说是奉差前来澄清事实。

肖国兴虽为太子办差,其实还是清朝的官,这时一听这话明白自己走岔了路,不管选择谁作为主子,但最后还得看康熙的脸色。

肖国兴明白归明白,头掉后还有个卵用,因此口上感激涕零,但内心只有少许挣扎。

八爷一看这套有用,事情有了转机,就下了剂猛药,说康熙是明君,只要说出真相,康熙必然秉公办理,替其做主。

又耍了下手段,补充道隐瞒真相于事无补,救不了自己,对要保的人更没好处。

这两句比较诛心,给了肖国兴生的希望,暗示把事情推到要保的太子身上,这事就结了,因为康熙已经察觉了太子的恶行,现在委派自已就是搜集罪证,只要供出太子,一切皆可能。

久混官场的肖国兴自然明白八爷言外之意,这是投名状,供出太子,八爷就会替其遮掩罪过,不但保全一命,还能从八爷那儿拿到富贵。

病急乱投医,死到临头的肖国兴虽然不全信八爷的话,但为苟全性命,选择了赌,把性命安全希望放在八爷身上,于是写了请罪折,上书了自己受太子指使捞钱的经历以及各种罪行。

兴高釆烈的八爷自然跑到康熙那儿邀功,完全忽视了十三爷的存在,如果把这事儿告诉十三爷,八爷这事就真变成了功劳,因为十三爷是太子系的,而且这事瞒不住,只要十三爷经手,功劳只能是八爷的。

八爷一直没去回味康熙派十三爷的用意,只能一错再错!

康熙一见八爷只身前来已是不喜,不识大体,不知进退啊,康熙最怕祸起萧墙,兄弟相残,如果八爷坐上龙椅,其他兄弟只怕死的死,亡的亡,更何况自己本意是用肖国兴警醒太子而已,根本没废太子的打算。

八爷的如意算盘打的好,可惜打的是空帐!

康熙虽然得知了事情原委,还是按着不扩大事态的法子办,将肖国兴发配宁古塔,避免影响到太子在朝中的声望。

押送侍卫回来禀报了肖国兴喊冤受八爷指使指罪太子一事,令得康熙大怒,骂八爷“其心可诛!”

这时八爷已在康熙心中受了个不堪重用的阴谋家的身份,即使换太子,八爷也不在考察之类,因为八爷心太大,手段不够毒,拿到罪状就该灭口,成全皇家颜面。对于一个野心家,却没有周全的思想和凶狠的手段,末必是朝廷之福,所以八爷最后凉了!

这个历史很正

2020年04月30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肖国兴案”老八胤禩失去了康熙的信任,基本葬送了老八胤禩继承皇位的可能。

肖国兴案”的起因

当时的太子胤礽掌管着户部,但是这位太子作风不正,通过户部大肆拉拢官员,并且假公济私,最后弄出来一个大窟窿。而这位肖国兴就是帮助太子敛财的一个人物。

在太子不堪压力辞去户部主管的时候,就表示康熙对这个儿子不满意,没有担当,因此太子基本上时没有希望当皇帝了。

经过

因为在帮助太子敛财的过程中,闹出了命案,在这种情况下,老四雍正主动退出,而老八抓住机会主动请缨,然后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挖到了肖国兴,这个掌握太子敛财的证据的污点证人。

然后肖国兴就成为了老八的马前卒,于是在胤礽的授意下跑到皇宫揭发太子去了。

结果

老八虽然通过这件事扳倒了太子,但是老八这种阴险的手段也为康熙不喜,更何况这次在康熙看来就是老八在比自己废太子。

儿子逼迫老子,更何况这老子还是帝国皇帝,这让康熙能好受吗,在这件事以后,康熙心理也基本上把老八踢出了皇位继承人序列。

在《雍正王朝》中,胤禩做了这件事以后,康熙就说了一句话:其心可诛“。

总的来说,就是胤禩太心急了,他应该把这件事处理的一丝不漏,不仅要补上户部的窟窿,而且还要维护皇家的面子,但是胤禩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在这种情况下,皇家内部先斗起来了,这是康熙不愿看到的。

在历史上,胤禩的结局而是十分凄惨的,九子夺嫡输的体无完肤,而且还被康熙圈禁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