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对中国造成哪些影响?

4回答·210阅读
谁说了算

2020年10月11日

“丝绸之路”是指起源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陆上的丝绸之路,广义上又分为陆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的丝绸之路。


陆上的“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和陆上的“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西方之间经济、政、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主要干道。它以西汉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到敦煌。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这条路,以南海为中心,形成于秦汉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一条古老的海上航线。对中国的影响是:

一、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源源不断运向中亚和欧洲;还有中国的食品、香料‘药材等也传向西方,到了唐朝瓷器、茶叶成为了重要输出品,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我国没有的农作物品种,另外,中亚和西域的珍禽异兽也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品种的改良。

二、丝绸之路还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向各地,还带去了冶铁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中国的诊脉也传到阿拉伯。通过这条丝绸之路,西域文化也传到中国,具体表现在:音乐和舞蹈、服装、白戏、绘画。

三、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通过交流,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丰富了各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所以说,丝绸之路对我国影响很大。

@二叔(网红)

2020年05月06日

2019年在北京市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正在火热的进行中,纵观历史的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出来丝绸之路对我们国家的影响,在谈及中国历史的时候被人们逐渐捧红的丝绸之路一直被赋予了极大的意义,至今仍然被我们奉为中外文明对外交往的光辉历史,那么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真的重要吗?下面同学们就来看看老师整理的丝绸之路的来历和影响。

  首先按照今天的考古学家断定所谓的丝绸之路其实开启时间远远早于张骞,早在公元前六世纪的欧洲就曾经发现了中国古代的丝织品残片,西伯利亚也曾经出土了中国战国时期的青铜制品,也就是说东西方自远古以来就自然存在着一条东西方相互联系运输的通道张骞的功绩在于发现而非创造。

  再者说中国古代王朝对于这条道路的开发并非由于经济上的贸易需求而是纯粹的军政目的(寻找大月氏对抗匈奴),也就是说丝绸之路只是无目的带来的惊喜副产品。从汉到唐虽然统治者多次试图获得西域的统治权但是主要目的依旧不是为了发展商业贸易获利而是为了断漠北之一臂,保证中原王朝在对抗漠北政权之时的地缘优势,因此丝绸之路的存在只是中原王朝军政手段客观产物其商业利润多寡其实无足轻重。

  诚然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新式农业品种但是这些奇珍异果大部分只是成为了观赏玩味的物品而没有真正为农业带来突破。更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的危险性和维持成本远远大于其可预期收益。

  拿对西域维持时间最久的汉唐两朝举例,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设立之后仅数十年就废止东汉自公元73年班超进入西域开始西域各国三叛三定丝路几乎无日不战。唐朝时期唐朝与突厥吐蕃大食三家在西域的争夺从公元64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西域州镇几乎不到十年便会丧失一次。在这种情况丝路上的商业贸易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其所起到的运输量与商业价值也就少得可怜了。

  因此丝绸之路既不是中原王朝主动开通的商业通道也不能为古代中国带来足够的利益所以其意义也就可想而知。

飞哥说史

2020年10月03日

张骞将西域的新农作物引进到中国。如葡萄、 苜蓿、胡葱、胡荽、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桃、红花、无花果、安石榴 等。这些引进之物,首先在京师离宫别馆种植,作为示范,以后逐渐推广到民间,便传播开去。

张骞引进的水果

“苑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 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 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 众, 则离别观旁尽种蒲陶、 苜蓿极望。”“今北地诸州旧安定、北地之境往往有苜蓿者, 皆汉时所种也。” 马匹也大大繁殖。西北各郡,地域辽阔,水草丰 盛,成为天然大牧场。 “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 西 有 羌 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

为了迎接从西域乌孙国和大宛国得来的好马, 汉武帝将乌孙国的好马称为“西极”,将大宛国来的 汗血马称为“天马”,也专设酒泉郡通西域各国,各国使者因此多则数百,少则百十人地通行于汉朝。

酒泉郡

因为经济的交流,在两汉,丝绸之路虽往返不易,一趟出使,往往都是数年或近十年往返一次,但丝绸之路终于延续下来。经济上的往来是互惠的,中国古代是以陆上交易为主的,所以,由张骞通西域到班超通西域,主要走陆上丝绸之路,这是十分艰辛的事。

公97年,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班超的副使甘英曾到达波斯湾边,且西望罗马帝国,而终因闻听海道艰难,放弃去罗马帝国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望。所以《后汉书 ·西域传》载:

班超的副使甘英

“论曰: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 世 张 骞 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 外域。……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 向 而 朝天下。故设戍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 领其权。……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 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其后甘英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拒玉 门、阳关者四万余里,靡不周尽焉。”

这里总结了西汉自张骞开辟西域通道至班超任通西域使者,汉朝政府因之设西域都护府,实行边疆屯田制,设立通西域邮置使得丝绸之路持续开通,使得各国商人顺此道路络绎不绝进行物资交流。

甘英止步于波斯湾,虽未直通罗马帝国,已可“临西海以 望大秦”。当时中国对西域的通商距离,从玉门关、 阳关算起,也已四万多里了。 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是丝绸的输出。

丝绸贸易

汉代时由于中国在周边世界中经济发达,故对外贸易也相当发达。但当时的贸易是 一种顺差贸易,也就是出口远远超过进口。而在出口商品中主要是丝绸。原因很简单,中国是世界上育蚕和织丝最早的国家,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野蚕,对之驯化,因之养蚕和织丝的技术随之逐渐发展起来。

到汉代时丝织业日益发达,先秦时仅供老年人享用的帛之类,所谓 “五 十 者 可 以 衣 帛 矣”的状况早已大大改变。社会阶层的人士都能穿丝绸了。

西汉昭帝时的桓宽在记载盐铁辩论会议的《盐铁论》中说:

“今富者縟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 妃之服,亵人而居婚姻之饰。夫纨素之贾倍缣,缣之用倍纨也。”

也就是说,汉朝时富有人家被褥都是刺绣的绢制作的;中等人家也身穿较厚的素色或花色丝织物; 普通人家都可穿过去后妃们才能穿着的丝质衣物; 连人们的内衣都可穿着过去结婚时才能穿戴的丝织服饰。这都是因为丝织物很普遍。

世界上最轻的衣服 素纱襌衣

作为丝织物来说,纨素的价钱贵于缣的价格一倍,因而缣的使用 更广泛,书画等也用缣来制作。 正因为汉代织丝、养蚕技术的发达,每个家庭, 妇女都从事丝织业。生产的丝织物、生丝,均可以成为家庭收入与开支的重要经济来源,故而,作为出嫁妇女,其重要的家内劳动就是织丝。

《汉乐府》中多处写到这点。例如: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是汉代的原作,诗中反映了一位被休弃的前妻向前夫打问新娶之妻的情况,却从前夫口中听到丈夫不满意新娶的妻子,主要原因在于新娶妻子织丝技艺比旧妻差多了。这个差,不仅在于织丝的数量,而且在于质量,因而,导致的后果是家庭收入明显减少。新妻仅能织缣,而旧妻能织素。新妻一 能织一匹缣,而旧妻一日织五丈多素。再折合成货币,一匹缣仅能卖得素价的一半,那旧妻织素所得收入,比新妻要多到近两倍了。所以丈夫才自己说出: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汉代货币已大量使用,按汉代法律规定,每个家庭除向国家缴纳十五分之一的田租税收外,还要缴人头税,即以成年人要缴的算赋是每人每年120钱; 如果家中有15—30岁未出嫁,或出嫁后丈夫故去未生子而归回娘家的女子,则每人要缴五倍的算赋,即 600钱。

汉代货币

此外,男丁一年要在地方服一月的徭役,到边疆服役三日。人们不可能自己亲去,便折合成更 赋共2300钱。当然,家庭日用油、盐、柴、米等,要花 费的也是钱,这些钱自然均靠家庭妇女织丝出售所得。 因为从事丝织业获钱比农耕容易得多,所以汉代社会出现重手工纺织业、商业,轻农耕的现象。

司马迁写道:

“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 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 不如商,刺 绣 文 不 如 倚 市 门,此 言 末 业,贫 者 之 资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般的小老百姓,目光是逐利的,你家中只有十个钱,他瞧不起你;你有一百个钱,他就畏惧你;你有一千个钱,你就可役使别人;你有一万钱,就可雇用奴仆。这是很自然的物质财富观。

那么,因为贫穷寻求致富的办法,则是从事农业不如从事手工业;从事纺织刺绣业不如开商店。这些工作,虽然在社会排位上算末等职业,然而却是贫穷人致富获得资本的来源。

所以司马迁目睹汉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感叹道:

“故 曰:‘天 下 熙 熙,皆 为 利 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 家 之 君, 尚 犹 患 贫, 而 况 匹 夫 编 户 之 民乎!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