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到底想表达什么?

10回答·759阅读
首席面试专家聊育儿

2020年05月10日·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前浪在说“诗和远方”,后浪却在说“还我资源”!两个思考讲述为何后浪有“亏欠感”?

最近,后浪们对前浪们的“自嗨”和质疑,使得中年群体与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道明显的分界线: 即:前浪们在说“诗和远方”;而后浪们却在说“还我资源”。

这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做为前浪中的一员,我也在反思:是否我们已经跨越了那些艰难和不堪,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一切,所以我们现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是否真的是我们抢占了所有的资源,让年轻人避无可避,被迫在墙角和夹缝中生存吗?他们被房租所累,被工作所迫,被生活重担所压…这些,是因为我们才造成的吗?



我想了很久。 不,不是的。

哪一个时代,没有人正在经历水深火热的生活?哪一个时代,没有人为柴米油盐和现实矛盾所烦恼? 上一代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接下来的一代是冰箱、彩电、洗衣机;到我们这一代是学区房、互联网、移民;那下一代面临的可能是好工作、好房子、人工智能的冲击与挑战等。

很多年轻人说:你们看不到我们送外卖、还房贷、加班熬夜的奔波劳碌和崩溃,却大言不惭的告诉我们生活要追求诗和远方?没钱我们拿什么去追求诗和远方? 竟然反问的如此理直气壮,毫无愧意。



为何当下的年轻人,能把自己没钱说的如此恶狠狠和雄赳赳?谁弱势谁有理,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呢?他们的社会亏欠感从何而来呢?

这里折射出的,是我们对青年一代人教育内核的缺失。这个缺失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

  1. 家庭教育方面:

往前倒退十几年,正是各种补习班学习班开始遍地开花的时期,从那时起,我们的教育进入了“功利化、短视化”的时代。每一个父母都跟孩子说:你不用操心别的事,你的任务就是负责学好习,考好成绩,上大学!其他的,我们来。

所以在他们看来,他们只需要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就可以了,至于在哪学,谁来交学费,上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全都是“资源”,而这些“资源”不是理所应当由父母和社会来提供的吗?

可一旦他们毕业,真正开始接触生活,迎面相撞生活的各种压力时,他们发现真正的生活居然有这么多“麻烦事”,谁也没有教过他们如何面对和处理!可这些所有的“资源”不都应该是早就创造好提供好的吗?

去年有一篇文章特别火爆:《一位博士妈妈的家书:孩子,别在该读书的年纪想太多!》,被众多老师家长转载。主要内容就是讲:读书就读书,只管努力只管学习就对了,至于将来怎样,那不是你现在考虑的问题。

我只想说:我们越是提倡这样的“学习”,就越会在将来收获更多的“社会亏欠”者。



2.学校教育方面:

为什么现在敢于担当,有视野有格局的年轻人不多? 马云是我最欣赏的中国企业家,他的脑子里一直有几个字:社会责任感。他的很多行为是“大我”,“大爱”,而不是只局限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我们会给孩子讲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正气歌的来历,新青年梁启超的爱国情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座右铭;这些读书人从捧起第一本书起,首先接受的概念就是仁义和家国,他们为天下而忧乐,为苍生而满怀抱负。

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提“有理想、有抱负”吗?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老师要的是优秀率,全社会强调的是“学历”。

在今年这场大疫中,我们有幸看到了那么多年轻人的勇敢和担当,看到了那么多年轻人的奉献和付出,可我没有办法确定,这是不是也包括那些向“前浪”发出诘问:“你们凭什么抢占了所有资源”的年轻人呢?

如果全社会都在倡导教育的终点是“找工作”,那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个笑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个笑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成了一个笑话。

如今的我们,胸怀里还装得下“天下”吗?



如果学校、社会共同主张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那么就等于在告诉年轻人:你学习差你只能送外卖;你挣钱少你不配谈理想。

所以才有那么多年轻人理直气壮的反问:我没钱,你跟我谈什么理想和抱负?! 全社会都只看到了钱,所以年轻人也只能在各种各样的现象中看到唯一的东西:钱。

远见卓识若不能成为打造青年人能力的标配,那么庸俗的价值观也只能代代相传。

只有真正经历过苟且的人,才会明白诗和远方有多可贵。

我是前浪,我经历过所有的苟且,所以我懂。

而后浪所有的表达,无一不在强调着这个社会的现实与功利。但也恰恰是这一点,正在轰然提醒我们:当下教育中存在着重大缺憾:理想与抱负!



关注@首席面试专家聊育儿 主张深度独立思考,关注职场视角下的教育,信守价值观塑造。

大别山的辉哥

2020年05月10日

有人说,这样的“后浪”代表不了我,有人说,这样的年轻人,中国更没希望。更有人说,这是在宣传“消费主义”和传播“小资生活方式”,其实这些都是不准确的。

但是我们要仔细看B站的这个视频,就会发现,他想给看的目标群体并不是后浪,而是前浪们。这个从选角就能看出来。何冰他是演话剧和电视剧的,这都是前浪们最喜欢看的,何冰身上那股"艺术家的劲儿"也是前浪们最认可的。

还有看转发群体,一个朋友有两个社交号,工作社交号(领导同事)纷纷转发被刷屏,个人社交号(同龄人朋友)看不到几个人分享,观众群体的分化已经很明显了。前浪们对视频的认同度更高,而这个视频也是在告诉前浪们“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而B站也是用心良苦,他们知道现在需要的是让掌握着丰富资源的老一代们为年轻一代感动,不要去扼杀萌芽中的他们,让年轻人可以自由地践行他们的初心。

好让年青一代尚未坠入社会大染缸之前,就为他们种下光明和自由的种子,为后浪门建立一个可以奋发向前的环境。

就如屠龙少年变恶龙的故事,曾经的后浪变成了前浪,少年变成了恶龙,我们需要的是帮曾经的屠龙少年找回心中的火,眼中的光。

因为民族复兴的接力棒始终要传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手里,当权者和富豪们(前浪)现在要为他们提供成长成功的制度保障,而不是占据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后去剥削压榨他们,甚至玩弄他们。要让他们懂得,现在心里种下的那颗种子,是独立和自主,是叛逆和自由。这样保护了年轻人,也就是就是保护了社会,保护了后浪们自己。

而在此存量时代中,现在需要的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前浪。而不是内卷内耗、崇洋媚外、因循守旧、娱乐至死的后浪。

如果,后浪对前浪可以进行好的指导,前浪不浪费后浪的奋斗成果,那就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样双方就不需要激烈的博弈了。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上一代的少年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杀死了恶龙,可自己却也变成了龙:无奈!

向每一位曾心存烈火的人致敬!也相信每一位看过后浪的心存烈火者都会心潮澎湃。不忘初心的少年纵使变成恶龙,也会为后浪门留下“屠龙刀”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 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罗曼罗兰

葡萄樱桃猕猴桃

2020年05月10日

”后浪”乍一看满满的正能量,前两天群里,朋友圈都被这个刷屏了,看得心潮澎湃,同时又有点小郁闷,大胆猜测一下说不定高三的哪个模拟考试的作文就会写到。

我想说一下我的理解,它本来传达的是一个很正,昂扬向上的价值观,但是个人感觉太美好了,美好的有点不切实际,毕竟前浪已经是过来人了,他们也功成身退了,自然喜欢语重心长的激励后浪,这个激励过于美好,因为事情都是两面性的,前浪们都以为后浪个个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富裕,有房有车呢,要不怎么一个劲的让大家为梦想拼搏呢,梦想都有啊,只不过梦想和面包比起来还是面包重要一些,前浪肯定很单纯,他们不知道绝大多数的后浪每天前后奔走拼命仅仅是为了生存,绝大多数的后浪都是在金字塔平流层以下的,他们要养家糊口,他们要拼尽全力才能在工作的城市呆下来,拼上几代人的努力才能买一套两室一厅的小房子,上有老下有小,股市风险,银行贷款,哪一个不是让他们向社会弯腰的现实,他们也想要理想啊,也要拼搏啊,不过拼搏不是因为理想是因为他们要生存,要吃喝拉撒,毕竟这个美好的时代,996都是福利了呢。

不知道有多少后浪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回家,不知道有多少后浪因为工作身体亚健康乃至进入icu,进去了机器一开一天一万,又不知道有多少人拼死拼活攒了那些钱在医院撑不了一个月,担心交不上钱会被赶出去,前浪说的社会一定不是这样的,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前人积攒的智慧财富都会为我们享用,但是他们忘了,绝大部分人是没有那么好的条件的,他们是贫三代,努力了好几年才能开个店因为这次疫情,交不起租,只能甩卖清零,赚的钱全贴进租金里了,几年的努力白费了,难道说以上这些人不是这个时代的人?他们没有努力?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前浪把所有的条件都美好化了,对这些人的艰难生存视而不见,这算是一种洗脑吗,即使比较正能量。

当然有人说前浪也是这么过来的,针对这个我想说每一届后浪都是前浪,正如所有人都一样无论条件好坏自己没得选择,生就那个时代有什么好讲借口,每个人还不都是一样接受时代与努力的好与不好,所以没什么好说,都一样。

最后想说不要太过于没好化事物,加了滤镜总感觉不真实,有些假。

小志说生涯

2020年05月10日

很多人评论这个视频太磅礴大气、太主旋律,与B站一贯的风格完全不符。然而我认为,这个视频完全不以老一辈的口吻教育下一代,而是以鼓励和欣赏的眼光与90后、00后平视和对话,这难道不正是一种时代进步的体现么?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前浪们早就应该感受到危机感了,跟上后浪的节奏,与时俱进,不断接纳新鲜事物和资讯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其实根据生涯发展三阶段理论,60后70后这个年龄段正是由发展线转移到事业线的好时机。大部分人的主业发展已经比较稳健,不再需要为工作发愁,对手头的业务已经非常熟悉,也开始产生职业倦怠,而探索副业恰恰是最好的时机。因此,不妨像后浪们一样,消除自我设限,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对世界的好奇,不断探索和发展自己新的爱好,才是这个年龄最好的生活方式。


那么我们该怎样来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呢?根据新精英生涯古典老师提出的理论,兴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我们可以从这三个层次逐步升级打怪。


第一个层次是感官兴趣,它是指由感官刺激引起的兴趣。假如你是一枚不折不扣的吃货,那你一定很喜欢满大街探访网红店铺,到处探店搜罗美食,享受舌尖上的美味,这就是感官兴趣。


第二个层次是自觉兴趣,它是认知行为参与的兴趣。比如,一个外国人因为对中国川菜的热爱,对川菜的做法产生了好奇,这就上升到了自觉兴趣的层次,随着思维的加入,她的兴趣可以更加持久,并固定在这个领域中,这样就获得了更高层次的乐趣。



第三层次叫做潜在兴趣,又称志趣。它是在自觉兴趣基础上产生的更持久、更强大的兴趣。美国著名篮球明星科比,从小就有个篮球梦,从抓着老爸的袜子当篮球在家练习,到长大以后参加NBA,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练习了几十年,数万个小时。他在每天凌晨四点半的洛杉矶,雷打不动坚持早起,苦练技艺,终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篮球高手之一,这就是志趣的体现。志趣是志向与价值观的结合,这也是人类最高级的兴趣等级。


所以,各位“前浪”们不妨转变观念,多向优秀的年轻一代学习,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从感官兴趣开始探索,保持开放和好奇心,发现兴趣,找到资源,兑换价值,最终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实现优雅的职业转身。


晨读晚记

2020年05月10日

后浪想表达的就是我们小时候爸妈老对我们说让我们听腻了的话。你要好好努力啊,你们现在条件多好啊,可以这个可以那个,我们以前都没有啊。我们年轻时候可艰苦了,没得选。你看你们是生活在蜜罐里啊。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