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则刚,恬淡虚无,欲与虚有何关联?

14回答·1666阅读
刘国民81223781

2020年05月21日

欲望太多只能虚也。欲望刚刚出现 不只男女之情,而包括自身的欲,欲望是一种贪欲,贪欲过多,自心就会虚,因为所贪,不是自己的所求而是心内所欲望的事,欲望太多,贪的心也多,因此做为自己控制欲望,要面对现实自我,自我不控制,虚在心内,要少欲或者更不能有所欲,虚就不会找到自我了。

多一份爱心,多一份真情,真情表示着实,实在是人的本份,自己实在,别人对自己也实在,并不以虚而对自己,所以做为自己要无欲要实,无虚结友,这样自己的人品所现成为别人对你赞同,做一个老实人,一生无有遗憾!

拂砚

2020年05月21日

“无欲则刚,恬淡虚无”。这两个词语并列起来,强调了同一个意思。

“恬淡虚无”,这里的“虚无”是对人处世不斤斤计较,深一点说就是“无欲则刚”的意思。

人的欲望是烦恼的根本,宇宙有多大,欲望就有多大。收敛自己的欲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恬淡”是“虚无”的前提,要想对人处世不斤斤计较,必须释怀一些往事,放下曾经的心结,看淡是非得失,红尘之中忘却功名利禄!

“无欲则刚”,指千仞峭壁只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借喻人只有做到没有世俗的欲望,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

“无欲”是前提,人只有无欲无求,才可以做到守心笃定,以刚强的面目立于俗世不倒。不轻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被流俗和物欲裹挟!

总体来说,“欲”与“虚”是因果关系,“欲”是因,“虚”是果。只有能够做到“无欲”,才可以达到“虚无”的至高至纯境界!


曾经的兔兔

2020年05月21日

无欲

“无欲”一词来源于《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无,无名,不可描摹,故生无欲;有,有名,有物又像,故生有欲。

欲望是怎么来的呢,有名,万物映射而来。

无欲,领会到无,则体验无的玄妙,宇宙开始前的那种状态。

有欲,领会到有,理解有生万物,审视和把握万物的名实与差异,并能了然于胸。

无欲有欲之分,体现出老子对待欲望的思想。

从形而上的无和有抽离出来,下降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对待欲望呢? 总的原则依是以无观无,以有观有。

无欲则刚

出自《论语·公冶长篇》。

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我没有看见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应该是一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个人欲望多,怎么能刚强?

在老子看来,人有欲望是正常的,因为欲望是有衍生出来的,有大千世界,自然就有欲,有欲以观其徼,徼: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有欲可眼看到世界的细微。而只有无欲,才能体会到世界的奥妙,属于心领神会的层次。

孔子眼里的有欲,已经跌落到世俗俚井里的境界了,他眼看着人们见利起欲,纷纷扰扰,所以就强调无欲,力求消除人们的利欲熏心。

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恬淡虚无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庄子.刻意》曰:“虚无恬淡,乃合天德。”

刻意于有、执念于有,人则偏。

于体,虚邪贼风则易伤人;于内,乱意杂念则易伤神。

只有把自己置于恬惔虚无的状态,法于天地,合乎阴阳,真气充盈于身心,精神内守,自然就会无病无灾。

一则寓言

花园里盛开了很多花朵。

有人问:“那些花,我该看呢,还是不该看呢?”

老子答:“你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

孔子说:“要讲礼,非礼勿视。”


有人问:“这花看多了我会欲望丛生怎么办?”

老子答:“那就别看了,回归自身。”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有人问:“看花时,花就存在,不看花时,花就寂灭。是这样吗?”

老子答:“非也,以有观有,花在,以无观有,则失其所观矣。失其所观,则失其

妙,亦失其缴,两者皆失,尽丧其道。”

荀子说:“道家蔽于天,而不知人!”

志逸

2020年05月21日

无欲就是虚!

倾盆滌毒生灭随心

2020年05月23日

此题(又)断章……而取义也?味、其变……则无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