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国学教育?

32回答·888阅读
孙彦博1M0C

2020年06月09日

国学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倾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的教育。

国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以中国古典典籍为载体,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学术教育体系。国学教育的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 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了解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

二、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培育当代的民族精神。

三、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吸取古人的无穷智慧。

四、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陶冶性情,美化心灵。


随峰起步

2020年06月10日

国学,又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其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具有历史性、延续性、民族性和国家性。

什么是国学经典文化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音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子、集四部)。国学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人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学习推广国学,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中国古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幸运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风雨洗礼后留下来的宝贵薪火。即使人类已经步入电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生机盎然,永不衰竭?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时,为什么许多国家消亡或被吞并了,而中国却历经劫难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深邃的传统文化,有儒道思想和龙的精神,其精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

国学对于育人、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进行国学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作为中国人,不懂自己的国学是遗憾的。因此,要通过每个人的努力,使我们的国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乡下人1个

2020年06月09日·前上海南汇第三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教育领域创作者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中华文明古国传承至今,任何力量也不能摧毁她,就是这灿烂文化的力量。我们完全有理由为伟大祖国正在走向强盛而自豪!

什么是国学?国学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国之瑰宝,她体现着中华的灿烂文化。

国学的基本经典著作是《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传》。

《大学》的主旨是:欲明明德于天下,必先修身,然后全家、治国、平天下。并揭示了修全治平,互为因果,无因则无果,求因则来果,求果则生因的深刻理念,成为国人立身做人的根本。

《中庸》的主旨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要求君子不可须臾离道而慎其独。这是国人处事的根本。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谈论的记录,共二十篇。包含着求学、为政拿极其丰富的内容,为大家所熟知,故不再展开。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主张还可见于四书五经其他篇目中,备受推崇。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共十四章,不再展开。可以说是孔子学说的健承和发展,合称孔孟之道,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礼记》中的“礼“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各种体制规范,中华礼仪之邦即由此而来。

《周易》为古代乾坤阴阳八卦之说,其义理深焉。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源头。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共三百零五篇,俗称《诗三百》,大部分为民间歌谣,也有少量贵族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周代历史与现实,并以“无邪“著称。

《春秋左传》,传为左丘明所作,是解释孔子《春秋》的著作,另有公羊、谷梁两家,合称春秋三传,以左传最著名,因其特色成为史传散文之楷模。

我囯古代文化博大精深,也决定了国学的博大精深,以上只举其精粹作为说明。

什么是国学教育?

囯学教育是指对上述国学精粹的学习传承,这种教育其实是贯串至今的。可以说,国学的精粹,已经进入国人的血液,成为国人优秀的精神品质和追求。

自汉武帝罢堀百家,独尊儒术以降,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国学,随儒家思想一样取得正统地位。在整个科举制度的开始和延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国学教育的全盛期。几乎整个中国科举时代皆以传习国学为本,考试题目多从国学精粹中摘句为题。多少人十年寒窗,所学多为四书五经,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中的所学之书即此。甚至有人终生研习,成为白头进士,范进因中举发疯,高中状元后跨马游街显摆“昔日龌龊不足夸"以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种种类类,那状况决不输于今日之高考!

而从推翻满清,帝制灭亡,没有科举考试以及“五四运动“因为反封建而“打倒孔家店“之后,国学教育才开始一式微。

然而今天,从这问题的提出,说明已经引起国学教育的重视,我相信,今天的国学教育,定为扫去旧国学教育的弊端,古老的国学教育定会在新时代重放异彩。

五龙财经

2020年06月11日

教育、教育,教而能育是为教育。所谓国学教育,是基于中国数千年以来在各个领域的沉淀的基础再来学习和修持,以此化育自己和服务社会,从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对于国学教育主线在于儒教四书五经的学习;次在,历史、子、集;后在,文学技艺等,通过对这些的学习,先建立自己理念、价值观,理清自己的方向,而后再向历史、前贤学习经验,增强自己见识,最后,再学习技能,在社会上来实践。《大学》所谓八目者是,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服务众生,服务社会,最后,成圣成贤。

以上是后学对什么是国学教育的回答。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帮助到大家。谢谢


一起读哲学

2020年06月12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在近几年,乃至几十年以来,国学热就长盛不衰,对于国学的追捧和热议,一直是社会之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然而如果我们回头,问一下国学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我认为国学教育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五千年中华文明沉淀下来的浩然之气。

1.对传统思想的精神继承

对于国学,大家一贯认为,是阅读四书五经,亦或是那些古代典籍,理解他们或者是理解他们的注释等都被大家看作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的标志,典籍中的文字和精神成为了大家判定,传统文化,认知程度的理解。如果一个人能够出口成章辈出孔夫子曾经说过什么?老子曾经讲过什么这些,他就会被认为是十分具有着国学底蕴的人。

但是我认为,对于国学教育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国学教育的真正内核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最为重要的是,对我国传统思想的精神继承。

2.三方面的精神继承

精神继承之中包括三个方面的继承。

  • 第1个方面,是对国学之中,传统道德伦理观的继承。

这些道德伦理观之中有些糟粕,有却也有一些经典的东西,对于现今的个人修养的提升等各方面都具有着十分深入的益处,例如论语之中一些对个人修养的关照的话语等等都是这一类继承。

  • 第2个方面的国学教育的继承,我认为是在行为礼仪上的继承。

自古以来我国就自诩为礼仪之邦,一直将里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在现代以来都将你看做是相对比较落后的东西,这种思维其实恰恰是直接将所有的美好与错漏,都一棍子打死的行为婴儿在判别礼的实质知道仁的实现其实是要礼的制约才能够达到,这种认识恰恰是对国学教育第二方面的理解。

  • 最后一个方面,我认为国学教育最大的是给人以更宽广的胸怀和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精神气质。

通读国学的典籍亦或是认识到国学长存于世的精神,本质上是要理解我们自己的人生,去以一种更大度宽广的胸怀去理解他人的价值,理解每一个活着的人,这,我认为才是国学教育最为根本的目的。

3.回归于人

因而,国学教育我认为最终要回归于人,只有在人本主义意义上去理解国学去教育自己去自我反省才能达到提升自己的目的,不然国学就只能留下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