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骁勇善战,为何排不进五子良将?

7回答·2685阅读
不沉的经远

2020年07月11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五子良将到底是怎么一个概念。

在三国时期,并没有五子良将这个说法。仅仅是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并列成传,也就是《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在《张乐于张徐传》的结尾,陈寿评价五人“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世有了五子良将这个说法。

而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四人中,夏侯惇、夏侯渊作为曹操的亲族,陈寿是把他们和曹仁、曹洪等人一起放在了《魏书九诸夏侯曹传》中,和外姓大将分开写的。所以很显然,他们不可能和张辽等人写在一起。所以夏侯惇、夏侯渊不列入五子良将,只是单纯因为他们姓夏侯,和能力什么的没什么关系。

至于许褚、典韦,陈寿是把他们放在了《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的后面,和李典、李通、臧霸等人并列,写在了《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里。

在这一篇的十人中,也全部是曹操手下的外姓大将,陈寿对他们评价也都不错。像许褚、典韦陈寿就说他们“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把他们比作了樊哙,可以说定位很高。

然而陈寿既然在外姓大将中把张辽等五人单独放前面,并且说曹操建立功业时他们五人功劳最大,显然还是认为包括许褚、典韦在内的十将虽然不错,不过和张辽他们相比还有些差距。这实际上从两批人的官位等方面也有体现,因此并不只是陈寿个人好恶所决定的。

所以夏侯惇、夏侯渊是因为身份问题没有和张辽等人并列,而许褚、典韦则是比张辽他们还有所欠缺,才没有跻身其中。

魁哥说历史

2020年07月02日

说起三国,大家最熟知的便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了,而曹魏方面,让大家最为称赞的则是五子良将。这五个人分别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大家看到这里,不免要好奇,论武力,许褚、典韦明显是曹营中数一数二的武将,论战功,夏侯惇、夏侯渊也不弱,为何他们排不进五子良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先了解一下五子良将。

五子良将起源

其实最开始并没有五子良将这个说法的,包括我们看的三国演义,都没有出现五子良将这个称谓。那么为什么这个称谓现在变得如此大众化呢?

其实五子良将的原始出处,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原文如下: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其中那句“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乃是五子良将的原始出处。在古代,其实并没有五子良将的这个说法。

具体什么时候出现“五子良将”这个说法的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明清以来,小说评书中都没有说五子良将的,所以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五子良将”这个说法的开始流行起来也就是近现代。(如果大家发现古代什么时候有五子良将的说法,可以评论区说一下哦。)

要说到五子良将的战绩,那也是相当不错的。

张辽

曹操率军征伐张鲁,平定汉中,孙权趁机起兵,进攻合肥。此时驻守合肥的张辽和乐进只有数千人马,而孙权则有十万士卒,这仗怎么看都是张辽输。但是张辽大胆的使用计谋,兵行险招,让乐进留守城池,自己率领八百敢死队冲击吴军,趁吴军没有防备,要一举打掉东吴的嚣张气焰,提升曹军的士气。实话说,这是一个大胆的、冒险的行动。没有人敢说一定成功,甚至有极大概率失败。但是张辽做到了。

张辽率领八百敢死队,冲击东吴孙权的十万军队。吴军没有防备,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士气大衰,没有了之前的嚣张气焰,十万吴军被张辽八百人给打的没了威风。

后来孙权又率军围攻合肥十多天,仍然没有攻下,只能退走。而张辽和乐进则抓住时机出击,击溃了吴军,还差点活捉了孙权。此战以后,张辽名声大震,直接被抬进了武庙六十四将。

张郃

虽然演义中的张郃,被称为名将检验器,很多名将都和张郃打过,但是张郃都没打赢。其实正史中张郃的战绩是很不错的。汉中之战,张郃深为刘备所忌惮。在夏侯渊身死后,张郃暂时统领曹军。当时曹军主帅阵亡,士气极其不稳,如果不是张郃强力弹压,曹军士气说不定就崩溃了,根本坚持不到曹操前来支援汉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正是张郃率军击败蜀将马谡,使得蜀汉的北伐功亏一篑,最终遗憾失败。

至于其他将领,篇幅太多,就不细说了。总之一句话,五子良将都是非常厉害的战将,骁勇善战、锐不可当。

那么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也是骁勇善战,为何排不进五子良将?说到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我们则需要将他们分一下类别。

许褚、典韦

许褚典韦分为一类,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定位不同。在当时,虽然许褚典韦也是骁勇善战,但是他们并不擅长统兵作战。真正的统兵作战可不是演义中,两军主将对打,打赢了就是胜利的。真实作战中,很多时候,两军主帅都不会碰面的。将军、统帅、武将真正的定位是不一样的。

像许褚、典韦这样勇猛无敌的,曹操是将他们二人作为亲卫军使用的,这样更能发挥出他们的才能。保护好主公,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夏侯惇、夏侯渊

这俩人的名字都姓夏侯,想必大家是懂其中的意思了吧,如果还是不懂,我们再看三国志,他们是被陈寿放在哪个位置的?

三国志中,他们是被放在《魏书.诸夏侯曹传》,和他们一起的全是夏侯家和曹家的人,这样一看大家就完全明白了吧,这完全就是一家人嘛。曹操父亲曹嵩本来姓夏侯,过继给大太监曹腾,才改姓曹,因此,夏侯惇和夏侯渊也是曹魏的宗亲。

曹操对于本家的人才,当然是最信任的。其实夏侯渊、夏侯惇他们的权势、位置比五子良将高多了。五子良将是曹操对于外姓将军的赞美,但是他们终究是外人。而夏侯两兄弟可以算是他们曹家自己人了。

事实上,夏侯惇、夏侯渊这两人的统兵能力也不容小觑,如果他们不是夏侯家的人,那么他们肯定会是五子良将中的一员。

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首先“五子良将”的这个说法是近现代才流行起来的,如果一定要分析一下,那么许褚和典韦是属于曹操亲卫军一类的,不会排进五子良将中。而夏侯惇、夏侯渊是曹操的本家,有更高的位置需要他们去坐镇,他们的权力其实更大,他们不需要排进五子良将,如果他们不是夏侯家的人,倒是能够排进五子良将里。说不过就是七子良将了。

当时,不同位置发挥的功能不一样,不能因为说他们不在五子良将中,实力就不行。毕竟,每个位置都需要人去坚守。

虹猫大侠

2020年07月13日

“五子良将”,“五虎上将”,“江东十二虎臣”,一听就是很拉风的称号,要么应该是武艺高强,要么应该统兵能力出众。其实他的产生并非如此。

“五子良将”,“江东十二虎臣”,在史书《三国志》有依据可循。

“五子良将”是魏国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同为一传,叫做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五人传记末尾有个评价:

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根据这个评价,民间才有了“五子良将”的称谓。

同样的“江东十二虎臣”也是如此,东吴的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十二人为一传,传记结束有个评语:

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

所以民间有了“江东十二虎臣”的叫法。

反倒是最出名的“五虎上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虽也有评价,却没有类似的评语称谓,这是人们根据魏国和吴国的叫法杜撰出来的。

说完产生的原因,我们在说说为何这些人要写在一个传上。陈寿的《三国志》有个特点,性质(或者说成就)相同的人物都会合为一传。

比如在蜀国颇有争议(品行上有争议)的刘封、彭羕、廖立、李严、刘琰、魏延、杨议为一传。比如说吴国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一传。

同样的魏国的张辽、于禁、乐进、张郃、徐晃这五人,是曹魏阵营外姓武将成就最高的。这几人在曹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诸曹、夏侯,甚至功劳并不次于他们。他们五人也因功被封为前将军、右将军、左将军、征西车骑将军、右将军。

夏侯惇和夏侯渊是宗亲将领(曹操本姓夏侯),他们两个和同是宗亲的曹仁、曹洪合为一传,叫做夏侯惇等传第九,作传顺序排在五子良将之前。他们四位是曹操的亲信,不管是投奔时间,还是资源倾斜都要高于外姓将军。

而典韦和许褚,属于曹操的亲卫将领,保护曹操其功不小,但是带兵对外作战的机会非常少,要论起功劳,远不如带兵在外作战的将领,所以他二位和李典、李通、臧霸、文聘、吕虔、庞德、庞淯、阎温合作一传。叫做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结尾对许褚和典韦的评价是“许褚、典韦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

所以夏侯惇、夏侯渊、典韦、许褚进不了“五子良将”,因为他们不是一类人。

老伙计162720415

2020年07月13日

曹仁曹洪二夏侯方面军的司令,五子良将是集团军司令,典韦许褚保镖也。

波云星

2020年07月03日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五子良将”的提法,是因为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曹将合在一起立传,故有此称呼,具体可见诸于中的《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在同一部书中,许褚、典韦的传记出现在《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而夏侯兄弟的传记则在《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夏侯兄弟、五子良将以及许褚、典韦,他们在曹营中的地位、待遇以及重要性从传记排次上大致也可以窥见一斑。

夏侯兄弟乃是宗室将领,级别和地位比五子良将还高,不能与之为伍。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率军攻克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斩杀宋建。之后,派张郃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降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为此,曹操下令褒奖,称夏侯渊像老虎那样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乃假渊节。......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很明显,在西线战场上,虎步关右、持节率领、调度众将的是夏侯渊,他才是真正的前敌总指挥,张郃这样的五子良将也得接受夏侯渊的派遣。

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假也郃节

汉中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被斩杀。军中无帅,张郃被郭淮等临时推举,节度众将,以安定军心,这就是个代总指挥的角色。当然,曹操也很快予以了追认。假节张郃的时间明显晚于夏侯渊,你说他俩谁是上下级?

夏侯惇就更不用提了。他的级别更高,张郃还在亭侯阶段,他已是高安乡侯。邺城被攻破后,调夏侯惇做伏波将军,还像原来一样兼任河南尹,让他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受律令制度的限制。曹操也是亲疏有别,“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惇的地位在曹营那是首屈一指。曹丕继位后,拜夏侯惇为大将军,这已是最高武职了,怎可与“五子良将”齐名?

许褚、典韦都是一勇之夫

五子良将都是自己拉起队伍或者带队伍投奔曹营。

  • 张辽: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
  • 乐进: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 于禁:及太祖领兖州,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属将军王朗。朗异之,荐禁才任大将(军)。太祖召见与语,拜军司马,使将兵诣徐州,攻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

许褚还有乡众家丁,典韦不过就是一个士。

  • 初平中,张邈举义兵,韦为士,属司马赵宠。
  • 后属夏侯惇,数斩首有功,拜司马。

许褚、典韦以个人武勇为能事,被曹操"引入宿卫",那些追随许褚的,也都成了曹操的“虎士”。警卫格斗、忠心耿耿工作都没问题,但说到智慧、韬略,让他们独挡一面,带领其他各军协同完成任务,取得胜利,我想曹操恐怕也不放心吧。

因此,无论是典韦、许褚,还是夏侯兄弟,已是各得其宜,不必和“五子良将”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