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连本轮疫情出现超级传播现象,1传11+33?对后续防控有哪些启示?

大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连通报,首先,疫情发现早。本次疫情是大连市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工作要求,加强对冷链行业严格监管,其中4例是在冷链从业人员每周例行核酸检测中发现的,1例是新住院患者入院检测中发现的,1例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前发现的。之后通过密切接触者排查、重点地区全员筛查,逐渐发现阳性感染者。其次,传播速度快。从流调中发现,2020年12月15日报告疫情当天,疫情已经在金座商厦快速传播,并已在家庭聚会,人员聚集中产生社区传播,阳性感染者陆续被检出,疫情集中的5个核心区域逐渐显现出来。从袁某12月11日引入,到12月21日实行重点区域封闭管控,10天传播4代出现26例,播散的速度快于“7.22”疫情。再次,涉及场景多。码头工人到过的金座商厦位于核心商业区,人员数量大,流动性强,导致病毒快速传播。防控战线从冷链码头到社区、商场、学校、医院,涉及各类人群,多个场景,情况复杂。一人家庭聚会致11人感染后又经楼道等致33人感染最后,传播力强。出现超级传播现象,金某(病例35)通过一次家庭聚会造成11人全部感染,之后又传播到所居住的楼道单元住户及其他社会接触人员,造成33人感染。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103A0AVKO00?uid=&chlid=news_news_subnews&qimei=ff22a5df1df96050&devid=ff22a5df1df96050&shareto=wx
5回答·4868阅读
稗史候说

2021年01月06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中国近现代史教师

钟南山院士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近日,大连地区出现了“1传11+33”的超级传播现象。

所谓1传11+33的意思就是,金某通过一次家庭聚餐导致11个人感染,之后又传播到所居住的楼道单元住户及其他社会接触人员造成33人感染。最终出现一人感染导致44个人感染的超级传播现象。

此次大连出现超级传播现象:

一是因为病毒传播速度太快,稍不注意,就很难控制。况且现在尾近年关,人流量太大。

二是因为病毒传播范围太大。从冷链码头到家里、社区、学校、商场等,地点太多,情况太复杂。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太快,稍不注意就很难控制。从冷链码头到家里、社区、学校、商场等,地点太多,情况太复杂。

大连1传11+33事件,暴露出了几点问题:

一是重视疫情不能停在口头上。虽然人们都在喊重视疫情,但是还是没有真正把疫情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只是停留在一个口号上。

二是反映了社区管理部门的监管缺失。按道理来说,从韩国回来的这个老太太,应该先集中隔离14天,然后要居家隔离14天。但是这个老太太却没有,把这些当耳边风,根本没有认真执行下去。

三是老太太自身对自己也不负责任,从韩国回来也不自我进行隔离,也不进行消杀和防控,却还出门去参加家庭聚会,结果导致众多人都因此被感染,造成了超级传播的后果。

正所谓疫情无大小,需要我们每个人都齐抓共管才行。

钟南山院士说过,今年疫情不会大规模爆发,但是在局部地区出现极端情况是有可能的。目前河北疫情又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反弹和波动,国家正采取紧急措施防控。预计冬季还会有持续的病毒传染小高潮。

张伯礼说,寒冬时期是防疫抗疫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到二月底这段时间里,如果疫情被控制住了,那我们就能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这个时期非常重要,任何一点可能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我们该怎么办:

1. 每个人都要筑牢防疫抗疫的思想堤坝,在思想上真正把疫情控制住。

2. 每个人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坚决不去参加大小型聚会。

3. 对于那些从国外回来的人,遵守集中管理工作,做好体温检测,核酸检测,自觉居家隔离。对符合条件的、长期出国的人进行疫苗注射,保护个人安全也防止其成为传播者。

4. 对已经出现疫情的地区实施紧急隔离和封锁,防止地区人员流动,将疫情堵截在部分地区消灭。

疫情防控无小事,针头大的网眼也能进入斗大的风,自觉做好个人防护,遵守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自我隔离,这是每一个老百姓该做的事情。不要到处乱跑乱窜,成为一个人人讨厌的超级传播者。

娱乐圈小瓜瓜

2021年01月04日

1人家庭聚会致11人感染 后又经楼道等致33人感染。

最尴尬的就是家庭聚会,跟其他人保持距离戴口罩都行,你总不能在一堆最亲的人一起吃饭聊天是坐得远远地,戴个口罩?咋弄?

快过年了,聚会少不了,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能少聚会就少点吧。

同时大家应该都晓得了,这次出现的超级传播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疫情发现早,当地按照联防联控工作要求,对冷链行业、新住院患者、参加研究生考试进行检测,之后通过密切接触者排查、重点地区全员筛查,逐渐发现阳性感染者。可以说当地的疫情防控做的还是很到位的,发现早,排查快。

第二是传播速度快,疫情在商场快速传播,并在家庭聚会、人员聚集中产生社区传播,10天传播4代出现26例,播散的速度快于“7·22”疫情。

第三是涉及场景多,防控战线从冷链码头到社区、商场、学校、医院,涉及各类人群,多个场景,情况复杂。

从以上三个特点我们能够看到,当地防控措施做得不错,但是在中央商场因聚集多,人流量大造成了大面积传播,导致涉及的防控区域比较大。当然了,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了

虽然大家焦虑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要网络攻击那些人了,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了,只能说大连冷链防疫措施还是没做到位,他们也都是受害者!请大家不要恐慌,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相信美丽的大连,可以战胜病魔。可别病毒没把人放倒,网络喷子先把他们给喷倒了。

还是给大家再三强调: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即使出现了新冠疫苗,也不能保证都不被传染,一定要记住,勤洗手 戴口罩 少出门 少聚集!

最后,对于后续防控,个人的一点愚见:

东北地区低温导致室内聚集,再加之通风少,致使大量细菌和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包括新冠病毒。

看传染和传播的途径都为聚集点,比如说诊所、医院、家庭、冷链工位……主要传播特点是室内聚集,有传染源和利于传播的室内湿热环境。

防疫需科学,不能以讹传讹,不能夸大,但这次在东北沈阳和大连发生的疫情决不能小觑。

耕读随笔

2021年01月04日

通过近一年的事实证明,现在中国的新冠疫情来源非常明确:国外入境的物品(主要是冷冻食品)和人员。

这次疫情的源头已经初步判明,就是5名被感染的冷库装卸工人,然后通过家庭聚会和商厦购物在本土“超级”传播开来。

其中,国外入境航班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基本可控,虽然也出现了比如韩国入境沈阳的尹某造成的1传22的本土传播,但相关部门及时亡羊补牢,延长集中隔离期到21天,基本上可以堵住这个可能的漏洞。但国外物品特别是冷链食品带来的输入疫情从今年入夏之后就没有断过,从北京新发地的三文鱼到上次的大连凯洋世界海鲜公司疫情,再到这次大连的“超级传播者”疫情,国外冷链食品可以说防不胜防!

先说说题主的“超级传播者”问题,其实这个概念是非典时期的,非典和新冠虽然同属于冠状病毒,但传染性不可相提并论,所以对于大连出现的1传11,再加33也罢,其实对于新冠病毒来说,这个数量并算不上“超级”,而且超级不超级要看管控的力度,新冠基本上以轻症为主,如果不加管控,一个感染者传播多少人那要看他去了多少地方,因为新冠传播力太强了,这也符合致病性和传染性成反比的科学规律。

然后接下来要发发牢骚,不,现在要说两句“狠话!重话!难听话!”——忠言逆耳利于行。

我当然还不至于无知到说完全禁止国外冷链食品(主要是海鲜和肉类),毕竟国际贸易规则和民生与疫情要兼顾,但在现在这个疫苗已经快要大规模接种的关键时刻,大家能不能不要再吃进口食品?!这些进口食品当然还要继续入境,但国家可以先把它们储存起来,等疫苗大规模接种后形成群体免疫后,再开始大快朵颐不好吗?!大城市特别是省会以上的城市里的吃货们,这个关键时刻就别去消费那些海鲜和进口冻肉了,多吃两口这玩意儿成不了仙,少吃或不吃这些东西却能最大程度上保护我们中国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

可能有人会说,国家可以禁止销售国外冷冻食品呀,这话说的轻巧,这种市场行为政府强力禁止干预不合适不说,效果也不会太好,想吃的人还是会有渠道“偷吃”。难道你们这些人不可以为了抗疫“牺牲”一下自己口腹之欲吗?!

那些坐在高级西餐厅里悠闲自在、怀着无比的“优越感”在消费进口冷冻海鲜肉类的人,你们觉得自己花钱吃饭天经地义,却不知道,你们吃的每一口进口冷冻食品,背后都有冒着被感染风险的冷库装卸工人在装卸,如果你们傲慢地认为这些危险,仅仅威胁这些工人的健康,那就大错特错了。

冷库装卸工人也许没有条件和你住在同一个小区,但他却可能接触为你做饭的厨师或为你服务的餐厅服务员,然后还有一万条路径和你们周围的人发生交集,所以不要以为自己可以独善其身,切切记着“倾巢之下焉有完卵”!

结语:只有一句话,吃得起进口海鲜和冷冻肉的人,请你“口下留德!”否则,这输入性疫情,没个完!

@耕读随笔 带给你不一样的问答观点,希望题主喜欢,欢迎朋友们指点评论留言讨论。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