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士头盔上都有一个枪尖,有什么用处呢?

33回答·23万阅读
智慧今日文摘

2021年01月30日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任何一种军事装备都有它存在的实战意义,头盔上的枪尖同样如此。古代头盔上的枪尖叫做“鍪顶”,即兜鍪的顶部装置,所谓“兜鍪”就是头盔的意思,兜鍪顶除了有枪尖以外还配备顶缨,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装饰,二是风向标,两种作用都具备实战价值。

先来说装饰吧,军队是一个行动高度统一的武装组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军队设置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便于领兵的将领指挥军队行动时形同“如臂使指”般高效。

为了体现等级制度的存在,军队就需要建立军衔制度,古代军队的军衔还不够完善,不像现代军队这样用领章、简章、胸章来体现等级,所以只能用服饰或者甲胄来进行区别,而最显眼的表现方式莫过于兵士头顶上的兜鍪。

比如说宋代军队,士兵与军官的区别是兜鍪的材质,布质兜鍪为士兵,皮质兜鍪为军官。

军官等级的高低取决于皮质兜鍪的配置高低,皮质兜鍪配红色顶缨者相当于现在为尉级军官,顶缨稀疏者相当于少尉排长,顶缨密实者相当于相当于上尉连长。

兜鍪顶除了配置顶缨以外还配备枪头状鍪顶者相当于现在的校级军官,配枪头顶缨稀疏者相当于少校营长,配枪头顶缨密实者相当于上校团长。

而鍪顶的长短就起到了区别将校军官的作用,鍪顶枪头长者为将,军种鍪顶枪头最长者相当于现在的上将司令官或者国家、军队最高统帅。

下图为98版水浒传中的豹子头林冲,他佩戴的兜鍪所配备的鍪顶较高,但顶缨稀疏,说明他所担任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军衔级别只相当于正营级少校或者副团级中校的军衔,距离“将军”的级别还差着很远的距离,说明他在军中的职务并不高

比如说郎世宁在《乾隆秋猎图》中展现的乾隆皇帝戎装形象里,皇帝的兜鍪顶就是最长的,体现了他做为最高统帅的地位,这就是鍪顶以装饰来发挥军衔作用的形式,官兵们可以通过鍪顶来判别指挥官在军种的等级。

再来说一说第二个作用——风向标,古代军队中的单兵远程攻击武器是箭矢,当士兵使用弓弩向目标发射箭矢时,箭矢的飞行弹道将会受到侧风影响。

这一点与现代军队枪弹射击精度受侧风影响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箭矢初速远远低于枪弹,因此受侧风影响更为严重。

为了提高箭矢命中率,古代士兵在瞄准目标时除了考虑距离的同时还要考虑侧风影响因素,而此时头顶上的兜鍪顶缨就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比如说在射击环境中,顶缨被风吹向左侧微微扬起,说明此时的气象条件为右侧轻风,箭矢对目标的瞄准点应稍稍向右偏移,当箭矢发射出去以后在右侧风的影响下就会正中目标,这就是测风法射击原理。

最早采用测风法原理发射箭矢的古代军队应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军队,准确来说应该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后的赵国军队。

下图为根据出土文物复原的汉代军队兜鍪,它沿袭了战国时期赵军使用野鸡毛做为鍪顶的做法,这顶兜鍪有三根野鸡毛,说明持有者在军队中属于高级将领。

很多人认为“胡服骑射”只是一个简单的袍服改胡服、步射改骑射的过程,其实不然。

所谓“胡服骑射”其实是一个针对军队乃至整个国家进行的一次重大战略思想改革,其中就包括军衔制度的落实,服装和骑兵改变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其中“头盔上有一个枪尖”就是赵军的军衔,只不过那个时候使用的不是枪尖,而是羽毛,即“雉羽”,说白了就是一种野鸡的鸡毛。

不同颜色和不同长度的野鸡毛代表不同的军衔等级,通常颜色越鲜艳、长度越长、数量越多,表示军衔越高。

插在兜鍪顶上的野鸡毛最先发挥的作用就是风向标,这一点是跟匈奴人学来的,至于军衔作用则是跟秦军学来的,不得不承认赵国人真的很聪明,这也是战国时期赵军单兵战斗素养天下第一的原因(秦军的军衔在铠甲上,测风功能不明显,且不使用兜鍪,只用皮弁,不具备防护作用)。

使用野鸡毛做为鍪顶的传统一支延续到了清朝,比如清朝官员冒顶上的“花玲”,区别只是将野鸡毛改成了孔雀毛。

至于枪尖状的鍪顶在古代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制作成本高昂;第二、实用价值不高。

在军官兜鍪中大规模使用枪尖状鍪顶的朝代是唐宋时期,设计者在考虑体现军衔作用的同时还考虑到它的攻击作用,当战斗发展到近身肉搏的程度时,可以摘下兜鍪用枪尖状鍪顶刺死敌人。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功能很少发挥作用,因为配备了枪尖鍪顶的中级军官往往不会投入到近身肉搏战中,而肉搏战中使用得到枪尖鍪顶的士兵又没有资格使用。

更重要的是配备枪尖状鍪顶的兜鍪加工工艺十分复杂,成本非常高,不可能为所有的士兵普及,因此“头盔上有个枪尖”的兜鍪只存在了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古代军队中还是使用野鸡毛做鍪顶较多,如果某部影视剧中连士兵头顶上都带着枪尖,那绝对是二把刀导演拍的神剧。

全军官兵均实现枪尖状鍪顶普及的军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现代军队,得益于冶金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到来,兜鍪的生产开始在流水线上以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加工成本大大降低,这时候的兜鍪就不再是珍贵的手工制品,而是标准化的钢盔,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头盔”。

比如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德国陆军,官兵头盔上都有一个枪尖状的鍪顶,问题在于这个时候的军队就不能再算作是“古代”了,随着机枪的发明以及手枪的普及,鍪顶的实战意义已经不复存在,因此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鍪顶彻底从军事装备中消失。

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陆军重机枪火力小组,他们的头盔上就带着像枪尖一样的鍪顶,由于鍪顶失去了体现军衔的装饰作用和近战作用,这种设计很快就消失了,失去价值的东西总是会被淘汰在历史中。

石海钓沉

2021年02月05日·军事历史作家 军事领域创作者

盔尖主要作用就是区分不同部队和将官等级的标记。古代战场上乱军混战,将领的盔尖上有束鲜艳的盔缨,很容易就能被己方士兵识别,暴土扬尘的环境下士兵只要跟着影影绰绰的盔缨走,就不会落单。在欧洲历史上,盔缨除了起到类似区分敌我的作用外,还有提振士气的妙用。罗马士兵身材不高,在和各路蛮族作战时很是受伤,后来他们改良头盔时特意在盔顶加上了颜色形态都很夸张的羽饰,借助头盔和羽饰的作用,弥补了和蛮族士兵间明显的身高差。

在中国,盔尖和盔缨很早就已普及。甚至还有段佳话。楚庄王有次宴请将领们喝酒,有个将领喝大了,趁照明失灵的空当非礼了王的女人。这宠姬也不是寻常物,情急之下一把薅下了非礼者的盔缨并找庄王告状,庄王闪电般权衡了下利弊,果断命令在场所有人把盔缨摘下扔掉,最终保全了一员虎将的名节。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盔缨就是军队普遍装备的装饰物了,是军人军容的重要象征。

此外,盔尖或说鍪尖还有一个隐秘的功能。古代野外作战间隙,头盔就是将士们做饭煮水的炊具,盔尖往地上一插周围再生堆火 晚饭就有着落了,所以北方农村直到现在还保留着的做锅盔的传统,就和这头盔和盔尖有莫大的关系。

实际上,盔尖直到上个世纪仍在流行。1915年才最终从德国士兵脑袋顶上消失掉。当年,德国士兵的尖顶盔可是盛名在外,盔前正面用黄铜图案来标明部队所属的地区,盔顶,枪尖形状代表步兵,弹丸形状代表炮兵 马头形状代表骑兵 镀金的则代表高级将领,连盔尖带头盔全都镀金的,那基本就是王室专用了。但在一战堑壕战中,这头盔让德国兵遭了老罪了,在低矮的工事里,头上矗着根十公分的避雷针那真是苦不堪言,走哪都磕磕绊绊不说,一不留神还容易缠住电线有触电的危险。观察敌情更是危险,刚一伸头盔尖就先暴露了你的意图,对面狙击手就已经瞄上了,等你刚把头抬出战壕外,对方子弹已经冲着你天灵盖飞过来了……综上所述吧,1915年德军就算重视军容军貌再病态,也最终取消掉了华而不实的尖顶盔,改用了和后来的M35头盔很相似的新式头盔。

热知识

2021年01月29日

既然是军用设备,那么每一个看似多余的设计都是为了增加存活几率


头盔上面的那个尖专业术语应该叫做盔枪,头盔这样设计,有以下几个好处:

第一,增加防护安全

我们已经知道了头盔的发明就是为了保护自己,问题是普通头盔虽然可以防止利器的刺穿,但是对于钝器则效果比较差。比如说有人手持狼牙棒,对你当头劈来,这个时候因为头盔有盔枪,就可以引导狼牙棒往侧边袭击,缓冲所带来的压力。

第二,增加一套进攻武器

我们说过了,盔枪是可以取下来的,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头盔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三国演义中就曾经描述小霸王孙策作战时就使用盔枪自卫。



第三,可以作为炊具

行军打仗,特别是长途奔袭,很难会有足够的炊具来生火做饭,头盔上面有一个枪尖,可以直接把头盔倒过来插在地上生火煮食。陕西著名的小吃锅盔就是源于这个说法。

疑意相与析

2022年02月08日

别的用处不大清楚,不过清代的将军和皇帝头上那根棍都特别的长,也许是防别人用血滴子暗杀他们[what]


大熊宝殿TOY

2021年01月29日

我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