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为什么不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

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比汤和的战功怎么样?
  • 汤和为什么不是明朝开国六公之一?-图1
27回答·56万阅读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22年01月16日·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在开明功臣中,汤和是一个极为特殊的人。

他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朱元璋参加造反的“领路人”,更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功臣。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汤和也是独当一面,领军讨平方国珍、陈友定,可谓功勋卓著。

然而,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却只被封为侯。

论资历,他是开国功臣第一。

论战功,他独当一面,平定方国珍、陈友定,也名列前茅。

比不过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还好说,为何连邓愈都能排到汤和前面呢?

战功不小,失误多

汤和驻守常州,屡挫张士诚;又担任征南将军,平定方国珍、陈友定;其后,又挥师北上,随徐达西征。

截至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之前,汤和的战功看起来是很大的。

然而,汤和的重大失误也不少。

平定陈友定,是秋风扫落叶,击败对手的难度不大,难点在于招降纳叛,彻底平定,尽快抽身参与北上作战。

汤和确实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1367年十一月出兵,正月就擒拿了陈友定,效率不错。

然而,在处置陈友定残余部队时却出现失误,导致陈友定余部复为乱。汤和再去征讨时又遭遇秀山贼的袭击,折损二指挥,遭遇失利。

最后,朱元璋不得不让李文忠替汤和擦屁股,直到当年闰七月攻取诸山寨,才彻底结束平闽战争。

其后,汤和又受命在明州造船,运粮到直沽,以支援徐达、常遇春北伐。

然而,由于飓风影响,汤和被迫将粮食改运镇江。

幸亏徐达、常遇春的北伐摧枯拉朽,没有顿兵城下,才没有引发粮运困难。

其后,汤和参与西征。

然而,汤和用兵不当,孤军深入,在山西韩店为王保保所败,使刚刚逃离大都的元顺帝为之振奋,部署反扑。

幸亏徐达善于用兵,将计就计,借力打力,才使西征取得大胜。

也就是说,汤和虽然说起来功劳很大,干成了许多大事,但实际上都干得不漂亮。

《明史》说汤和是因平定陈友定时的失误,“故不得封公”。

实际上,汤和的失误绝不只一个,要不是队友厉害,汤和前述几次失误,都会坏事。

好酒失言

此外,汤和虽然多智,但好酒,而且常常口出狂言。

在守常州时,他曾有事求于朱元璋,没有得到批准。

结果,汤和酒后狂言:我现在守此城,如坐屋脊,帮谁谁就能得利!

朱元璋听闻此事,很不高兴。

可以说,换做别人,朱元璋早就收拾了。

好在朱元璋对汤和知根知底,知道哥们就是酒后乱言,才没有多加追究。

然而,不追究,不代表朱元璋不记得这件事情,对你的恩赏肯定有影响。

这事,还真不怪人家朱元璋小心眼。

酒后妄言的毛病很多人都有,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胡说八道,非大将所应为。

功劳被比了下去

在开国六公中,李善长类似萧何,徐达、常遇春是顶级大将,这三位明显高一个档次,汤和是无论如何比不上的。

此外,李文忠、冯胜、邓愈,则是靠战功把资历更老的汤和生生比了下去。

到西征时,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位已在邓愈、汤和之前。

征伐山西后,朱元璋下诏,明确规定,冯胜在常遇春之下,汤和在冯胜之下。

资历略浅的邓愈,在很长时间内位在汤和之后。到西征之初,邓愈的地位与汤和基本相当。

然而,洪武三年,就是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前几个月,邓愈狠刷了一波功绩。他先是随徐达一起在甘肃大败王保保,俘敌8万余,随后又独自率军深入数千里,连败北元军,招降吐蕃,使河州以西皆纳入大明版图!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邓愈的战功由此彻底甩开了汤和!

所以,大明封六公,倒不是什么名额有限,六公的功绩确实明显高出一个档次!

能力确实不算突出

后来的事实也表明,汤和的能力放在开国名将中确实有不少差距。

大封功臣后的次年,汤和为征西将军,率领廖永忠等人讨伐割据四川的夏政权。

然而,汤和对瞿塘的严密防御估计不足,进展缓慢。

老规矩,还得靠队友帮忙。

傅友德自陕西走陆路出击,迅速打开了局面,并通知汤和,要汤和快攻。

然而,由于江水暴涨,汤和又驻师不前,想邓水稍平后再进军。

结果,当汤和慢慢悠悠进军时,他的副将廖永忠已经先行一步,连战连捷了。

平夏战争,征西将军汤和本是主将。然而,论功之时,“傅一廖二”,没汤和什么事情。

次年,汤和又随徐达北伐,结果在断头山战败,又折一指挥。

直到洪武十一年,汤和守延安有功,才得以晋公爵,成了信国公。

洪武年间,汤和虽数战有功,但比起北伐的徐达、李文忠,平定辽东的冯胜,克服云贵的傅友德,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蓝玉,汤和的功绩确实太小了。

汤和不是没有机会,只是···能力确实有限。

因祸得福,得以善终

汤和毕竟与朱元璋相知多年,对朱元璋的想法是能摸得准的。

徐达、李文忠去世后,朱元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不想再让大将长期带兵了。

在朱元璋发话前,汤和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危险,遂主动请辞:臣老了,不能再担负重任了,请让我回去养老吧!

朱元璋大喜,立刻批准,好生赏赐。

此后,蓝玉、冯胜、傅友德等人陆续被杀,汤和得以善终。

汤和之所以得以善终,绝非只是因急流勇退的明智。

洪武年间,由于能力有限,在中后期的战事中,汤和较少被赋予重任,因此在军中的影响力也就小了。

像李善长、冯胜,都是在赋闲之后被赐死的。

威胁不大,才是免于被害的关键!


汤和资历老,战功不小。

然而,他虽有智勇,但在开国文武中,汤和的能力确实不算突出。

因此,尽管他又是征南将军,又是征西将军,南征北战,但战功并不突出,未能成为“开国六公”之一,是十分正常的。

虽然靠着累积战功,汤和到洪武十一年时仍能晋为公,但他算是眼睁睁看着别人蹿升到他的前面去了。

然而,正因如此,汤和的威胁不大,能够得以善终,算是因祸得福吧。

Mer86

2021年12月08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因为汤和的军功不够。

洪武三年,为扫清北元对明朝北部边疆的军事威胁,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冯胜为右副将,邓愈为李文忠副将,汤和为冯胜副将。出师北伐。

由于此一役,明军大获全胜,歼灭了元廷部署在近塞地区的13万元军主力。

所以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大封功臣。

在受封功臣中,有六人封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里面没有汤和。

汤和当时只是封中山侯。

年初北伐时,五个主要负责人,四个都封了公爵,唯独汤是侯爵,凭什么?

对此,《明史》的解释是这样的。

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平中原师还论功,以和征闽时放遣陈友定余孽,八郡复扰,师还,为秀兰山贼所袭,失二指挥,故不得封公。

汤和早年在常州驻防时,因为一些事,私下里发朱元璋的牢骚。

后来这些牢骚话被朱元璋知道了,导致老朱对汤和很不满,心中产生了嫌隙。

而正是因为这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汤和的封爵。

值得一提的是,汤和后来封公爵,特赐世袭凭证时。由于朱元璋对他当初的牢骚之言还耿耿于怀,便命人把汤和在常州时的过失专门刻在了世袭凭证上。借此敲打他。

汤和的这个世袭凭证,应该是明朝所有的世袭凭证中,独一份的存在。

不过,汤和毕竟是和朱元璋一起从小玩泥巴长大的发小。

而且,早年朱元璋初任将军时,很多人都不服他,是汤和带头服从号令,帮助朱元璋树立威信。朱元璋才逐渐控制了部队。

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

因此,朱元璋对汤和,多多少少还是有兄弟感情的。

所以洪武元年,当徐达、常遇春、冯胜等人领兵北伐,啃元朝这个硬骨头时。朱元璋交给汤和的任务,只是南征福建军阀陈友定。

从这个安排上,可以明显看出,朱元璋是有意给汤和“抬轿子”,让他虐菜,刷军功。然后方便给他加官进爵。

但不想,汤和南征期间,前期顺风顺水,临到要回师时,阴沟里翻船,被山贼偷袭,丢了两个卫所。

这事导致汤和被记了过。

等到洪武二年,汤和回师后,朱元璋又给他安排任务。

令他北上河南,先与冯胜会合,然后配合徐达、常遇春,会剿盘踞在山西的王保保。

这个任务明显也是给汤和抬轿子刷军功的。

因为自从徐达、常遇春誓师北伐,渡过淮河开始,华北地区的元军就都是望风而逃。

以汤和的功力,打一帮毫无斗志的元军,想必没什么难度。

并且,徐达和常遇春才是主力。冯胜和汤和只是辅攻,配合徐、常包抄王保保罢了。

这仗对于汤和来说,难度不大,只要他稳扎稳打,等到徐达、常遇春歼灭王保保后,功臣名单上自然有他的名字。

可是,汤和这一次又阴沟里翻了船。

汤和率三万明军翻越太行山后,起先心里还颇为谨慎,取得两战两捷。但这个时候,他就又飘了。脱离了大部队,孤军深入,一头扎进了元军设在山西韩店的包围圈中。

王保保也是当世之名将,这种自己主动送上门的肥肉,他岂能放过?

于是在韩店,汤和部遭受重创,仅被歼灭的人就有八千。算上受伤的,三万大军,死伤了一大半。

这一战,对山西战役的大局的影响不大。后来徐达、常遇春在太原城下,团灭了王保保的十万大军,明军最终还是拿下了山西。并且明军还一鼓作气,拿下了关中。

但是对于汤和来说,屡次吃败仗,影响可就大了。

他不管是南征,还是北伐,表现都不理想。这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相比,显然就差了很多。

所以等到洪武三年,朱元璋论资排辈,大封功臣时,汤和就没能封公爵。


不过,前面也说了。汤和与朱元璋的私人交情非同一般。好哥们因为军功不够,不能封上公爵,朱元璋不可能不管不问。

于是到了洪武四年,明朝西征四川时,汤和便又被朱元璋派去刷军功了。

这一战,汤和是主将,周德兴、廖永忠分别是左右副将军。他们三人率军由湖广入川。

另外,驻守关、陇的傅友德在北面牵制夏军的一部分兵力,帮汤和分担压力。

但是这一仗,汤和的表现仍不尽如人意。

他率军抵达三峡后,磨磨唧唧。最后,夺得头功的人,是负责侧应的傅友德和他的副将廖永忠。回朝受勋领赏的人,也是傅友德和廖永忠。

而汤和回去后,则被老朱劈头盖面一顿骂。

具体是怎么骂的,《明太祖实录》有记载。

尔朕旧人,自濠梁相从,军功不细,宜爵尔为公,缘功过不相掩,封尔为第一侯爵。今又不能自奋,而使他将得上功,朕甚为尔惜之。——《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说,咱俩什么关系?我是一直想给兄弟你封公爵啊!但你怎么为什么老是掉链子呢?怎么就拿不出能让人信服的战功呢?我是真的替你感到可惜。

此时的汤和,知道自己能力不太行,也知道朱元璋的想法。于是,他多的话也没说,就是对着朱元璋不断“顿首谢罪”。

洪武五年,王保保率元军在北境频繁袭扰明朝卫所,朱元璋召开廷议,讨论此事。徐达等人强烈要求北伐,与元军决一死战。

朱元璋思虑再三后,同意了打这一战。令李文忠、徐达、傅友德各率一军,与元廷在漠北决战。这便是“漠北之战”。

战前,按朱元璋的安排,汤和率部,配合徐达作战。

这其实也是一次帅师而出、凯旋而归的刷军功之旅。

一方面,元军的战斗力,大家都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只要指挥得当,必胜。后来西路军在傅友德率领下,七战七捷,歼灭数万元军,收复河西走廊。取得了堪比徐达收复幽云十六州的旷世奇功。

另一方面,徐达百战百胜,此前没有败过。跟着徐达出征人,加官进爵几乎是妥妥的。

但是,徐达此次出征,在面对曾两次败于自己的王保保时,居然没打赢。

汤和率本部人马与元军交战时,也没能经受住考验,被元军击败。

这仗没打赢,加官进爵自然是告吹了。能不挨罚就算好的了。

事后,朱元璋的反应是“帝不问”。不想追究谁的责任。

此后的三年,朱元璋基本没有给汤和安排什么作战任务。汤和先是与李善长一起营建明中都皇宫,后来又负责修通州外城。

一个领兵的大将,变成了工程队队长。

直到洪武八年底,朱元璋才给汤和安排一个任务,追击北元大臣伯颜帖木儿。

这一次,汤和虽然没有抓到伯颜帖木儿。但取得了战场大捷,总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洪武九年,汤和前一年没逮住的伯颜帖木儿屡次寇边,朱元璋任命汤和为征西将军,驻防延安,本打算让他追杀伯颜帖木儿。但伯颜帖木儿自己主动上门乞求和解。于是汤和就捡了这个军功。

到了洪武十年正月,朱元璋念及汤和以前的贡献,也觉得汤和的军功应该够了,便特进汤和为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加封信国公。

汤和凭此次加封,成为明朝开国后,第七位实封的公爵。

此后,朱元璋又加封了两个公爵,颖国公傅友德和凉国公蓝玉。算上汤和,以及洪武三年封的六位国公。洪武一朝,总共有九人实际获得国公爵位。

把这九人摊开来看,李善长是文官之首,常升沾了老爸常遇春的光。暂且不提。

汤和与其余六人相比,军功真的不够看。

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就不必说了。

傅友德在西北七战七捷,又有平定扫荡云南之功。

蓝玉更厉害,捕鱼儿海一战,堪比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

而汤和呢?一个拿得出手的战绩都没有。

估计也是知道自己的贡献不能服众,加之早年的牢骚,又被朱元璋反复拿出来敲打。

所以汤和的晚年,极有自知之明。行事极其的谨慎。还没等朱元璋发话,他就先主动申请退休。他每年一次的入京朝见,所听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口风很紧。

朱元璋对汤和的表现很高兴,每次想对功臣下手时,都把汤和排除在外。

最终,李文忠死的不明不白。李善长、傅友德、冯胜、蓝玉被处死。只有汤和没有经历任何风波,得以善终。

黑水布衣

2021年07月12日

大明帝国的开国六公,指的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而汤和只得到了一个中山侯。按理说,汤和是最初拉朱元璋入伙的人,也算是朱元璋的领路人了,立功也不少,为何没能得到一个公爵呢?


1、 大家熟知的原因

这在《明史》中有确切的记载,主要是因为汤和在平定福建时,随意释放了陈友定的余党,使八郡遭到骚扰,在归途中有被山贼袭击,给明军造成损失。因此才没有封汤和为公爵。

这件事说实话不算是太大的过错,汤和是平定福建的首功之人,这点瑕疵还不能让朱元璋改变决定。

2、 更多是敲打

读过《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汤和嗜酒,而且总是喝醉,朱元璋多次对其不满,直到汤和说了不该说的话:

“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明史》

朱元璋素来猜忌,对镇守在外的诸将颇不放心,严加防范,汤和敢公开声扬其有反侧之心,后果可想而知。后来汤和酒醒,惊愧交加,话已出口,只得加倍努力以弥补。自己没有得到公爵,也是无话可说。

3、 功劳还是差点

汤和功劳很大,但和那六位功臣相比,其实还是差点。自古封爵的标准就是军功,我觉得这才是汤和没有封公爵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一一来看:

韩国公李善长,这是朱元璋认为的首功之臣,其实就是效仿刘邦而已,汉高祖的首功之臣是萧何,同样是文官,都是为了战争提供后勤保障的人,责任及其重大。封公无话可说;

魏国公徐达,这是朱元璋手下头号主将,无论是扫灭南方诸侯还是北上伐元,徐达都是领军的统帅,可谓是武功第一人,封公名至实归;

郑国公常茂,是世袭了其父常遇春的爵位。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鄱阳湖之战,常遇春更是以一当百,救朱元璋于危急之中,其他大大小小的战争都有常遇春的身影,可谓战功赫赫,而且常遇春英年早逝,更令朱元璋怀念,所以无论是其实际功劳还是个人情感,常家必然占有一席之地;

曹国公李文忠,这是六公中唯一的朱元璋亲戚。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朱元璋极其看重亲情,况且李文忠也是真争气,号称智勇双全,南征北战立功无数。在常遇春死后,接替了常的职位,风头一时无两,封公可以接受;

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可以一起说,因为两人不同于朱元璋的同乡或亲戚,他们是带着队伍投靠朱元璋的,也就是说这两人有点加盟的意思,翻看两人的军功履历,其功劳虽不如徐、常,但也比汤和要强一些,即使是分猪肉也得给这哥俩。

那么汤和的主要功劳是什么呢?其实汤和最大的功绩就是平定福建,这还被朱元璋抓住了小辫子。汤和更多的时候是以副手的身份参与一些战斗的,在南方时,汤和先后守卫镇江和常州,与张士诚打交道更多。在朱元璋眼里,消灭陈友谅和赶走蒙元才是最大的军功。显然在这两项军功中,汤和的戏份并不太多。当然,封侯也已经是很高的奖励了,刘伯温不过是个二等伯而已。

后来的汤和知耻而后勇,以平边功升封信国公,成为了真正的国公爷。而汤和最牛的要数能从朱元璋的屠刀下生存先来,死后被追封东瓯王,谥号襄武,其后代一直享受爵位(后来是侯爵)到南明时期。活得好,活得久,这才是最大的福分啊!

风趣冷月寒风

2021年07月09日

因为明朝开国后,在授封仪式之前,所有的人都认为李善长是文臣第一人,汤和是武将第一人。汤和前期在军中威望很高,汤和当兵的时候朱元璋还是个行僧,汤和做了千总朱元璋也才是个马夫,可是后来汤和打仗失误被朱元璋降级冷落。本来明朝开国武将也都太勇猛,常遇春、徐达、邓愈、蓝玉和沐英等等。也就盖住了汤和以前的功绩,尽管如此汤和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很高,毕竟资历够老,会做人。开国后汤和和李善长走的太近,李善长修房子,汤和安排手下当兵了去帮忙盖房子。这让英明神武的朱皇帝看在眼里不是滋味啊!一个自认是开国文臣第一人,一个是开国武将第一人,你们两个人要是搞在一起,那我这个皇帝是你们做还是我做呢,你们俩要是捆在一起,谁还能奈何你们两个,就是朱皇帝也收拾不了你们两个。必须要把他们分开朱皇帝才能安心,开国后国家要修养生息,李善长是治国能手还得靠他治理国家,不能动李善长。可是开国后打仗不多了,关键是当时能打仗的将帅很多,没有你汤和武将也不缺,而且汤和在打陈友谅时吃过败仗,有理由打压他。关键是汤和还经常对人说他做千总是朱皇帝才是个马夫。在这种情况下,汤和必须打压才能让朝局平衡,朱皇帝才能放心,所以汤和不能成为六公。也因为这个事情汤和学聪明了,学会了韬光养晦,最后在朱皇帝的屠刀下汤和是为数不多的得以善终开国功勋!

楼哥看历史

2021年04月24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汤和,明太祖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的小伙伴,参加革命的时间甚至比老朱还早。这样一位资格老、关系硬、功劳大的风云人物,为何没能名列大明开国六公爵之一呢?他比别人究竟差在了哪里?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在南京大封功臣,合计封公爵6人,侯爵28人,伯爵2人。六位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至于汤和,则被封为中山侯,在28位侯爵中排名第一。

六人之中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萧何”,徐达是开国第一武将,这两人的地位毋庸置疑。常茂是常遇春的儿子,因他老爹去年不幸病逝,让他捡了个漏。至于李文忠,则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能够和汤和比较的,也就是冯胜和邓愈这两个人了。鉴于六公爵之中邓愈排名垫底,我们直接拿他来和汤和比较一下,看看汤和的侯爵是不是低了,邓愈的公爵是不是高了。

从资历比较

汤和是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人),按《明史》的说法“与太祖同里闬”,和朱元璋是一条巷子里光屁股长大的小伙伴。史书上说他“幼有奇志,嬉戏尝习骑射,部勒群儿”,想来彼时的朱元璋也是屁颠屁颠跟在汤和身后的“群儿”之一。

邓愈原名邓友德,泗州虹县人(今安徽泗县人)。根据朱元璋御制《朱氏世德碑》的碑文记载:老朱家原本是金陵句容人,后来徙居泗州盱眙县,最后才定居在濠州钟离乡。这样算起来,邓愈和老朱算半个老乡,但是关系显然没有汤和那么近。

汤和、朱元璋与李善长剧照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反元。27岁的汤和立刻就加入了义军行列,而彼时的朱元璋还在龙兴寺内做他的大和尚。依靠作战勇猛,汤和升任千户。此时他想起了幼时的小伙伴朱元璋,派人送信让他还俗投军。换句话说,没有汤和的邀请和引荐,朱元璋大和尚能不能在元末乱世中苟活还是个问题。即使贸贸然投奔义军,能否成为郭子兴帐下亲兵也很难说。

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朱元璋逐渐在义军中崭露头角,职位也爬到了汤和头上。当时诸将普遍不服朱元璋,喜欢在他面前摆老资格,唯独汤和始终对这位童年的发小毕恭毕敬。至于邓愈,则是到了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的时候才投奔朱元璋。不过当时邓愈手下有上万人的部队,算是老朱军中一股重要力量。当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过长江,攻打太平府,邓愈和汤和都名列其中。

乙卯朔,上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各引舟渡江。—《明太祖实录卷三》

小结:无论是与朱元璋本人的关系,加入义军的时间,汤和都在邓愈之上。那么制约两人最后爵位的差异,是不是因为战功呢?

从战功比较

渡江战役,对于朱元璋本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太平府之战,更是让老朱在江南站稳了脚跟。此战的功臣,《太祖实录》点名为:徐达、邓愈和汤和。

方山寨民兵元帅陈野先以众数万来攻城,其锋甚锐。上按兵城上,察其无他奇谋。乃遣徐达、邓愈、汤和引兵出姑孰东迎战。—《明太祖实录卷三》

南京城墙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军攻下集庆,改其名为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自此之后,以金陵为核心,朱元璋集团开始慢慢向外扩张。其中邓愈率军攻打广德路(治所为今安徽省广德县),汤和同徐达一起率军攻打镇江府。

当年七月,朱元璋出任龙凤政权江南行中书省兼总省事平章,并设置江南行枢密院。此时汤和的地位明显高于邓愈,因为他是摄同佥枢密院事。而邓愈只是元帅,排名还在华云龙、唐胜宗和陆仲亨之下。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三月,徐达率军攻克常州。常州毗邻张士诚政权,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朱元璋命汤和为实授枢密院同佥,率军坐镇常州,这一守就是七年。《明史》称赞汤和“防御严密,敌莫能窥”。《实录》里面则多次记录汤和率军击溃来犯的张士诚所部。

丁亥,张士诚兵寇常州,守将汤和击败之。擒卒千余人,获船四十余艘、马三千余疋。—《明太祖实录卷七》

而邓愈则在这几年时间里南征北战,期间最重要的功劳是协助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守住了洪都(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保卫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胜负关系的转折点,此战过后,朱元璋集团如旭日东升不可阻挡。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月,龙凤政权封朱元璋为吴王。吴王自开中书省、大都督府、诸卫亲军指挥使司,几与皇帝无异。当时汤和的官职是正二品中书左丞,邓愈则是从二品参知政事。当年三月,汤和升任从一品平章政事,官职更是远在邓愈之上。年底,汤和离开常州,率大军救援长兴,与耿炳文内外夹击,大败张士诚之弟张士信。而邓愈则跟着常遇春一起克平抚州、赣州、安陆,随即奉命镇守襄阳,以防备王保保所部南下。至于汤和,则跟着大将军徐达一起攻克平江(江苏省苏州市),拿下了张士诚。

邓愈画像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年底,龙凤政权皇帝韩林儿在赶赴金陵途中溺水而亡。次年正月,朱元璋改年号为吴元年,正式为称帝做准备。吴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吴王朱元璋置御史台,设立左、右御史大夫,秩从一品。汤和为左御史大夫,邓愈为右御史大夫。

谕御史大夫汤和曰:“卿以武臣而位处文职,当求儒者讲论自古人臣立身行己,事君治人之道。尽心所事,以成功业。他日名书史册,垂耀千载,岂不美哉?”和顿首谢。—《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

当时虽然已经在大明建国前夕,但朱元璋依然派出大军南征北伐。北伐大军的主帅是徐达,副帅是常遇春,南征大军的主帅则是汤和。当年十二月,盘踞浙江多年的方国珍到汤和军门请降。大军随即由海道南下直取福州,擒获元朝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金陵开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在福建已平的情况下,老朱先是调汤和回明州(浙江省宁波市)造海舟,为北伐大军提供粮饷。接着又命其从大将军徐达征山西。至于邓愈,则在洪武元年正月的时候率军北上直扑南阳。

但是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此时的汤和与邓愈之间地位的高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功臣庙落成,里面的排列顺序体现了当时诸将在老朱本人心中的位置。可以看到此时邓愈已经排到了汤和前面。但实际上汤和在北伐时的功劳并不在邓愈之下。

丙寅,功臣庙成。命论次诸功臣之功,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邓愈,次汤和,次沐英,次胡大海,次冯国用,次赵德胜,次耿再成,次华高,次丁德兴,次俞通海,次张德胜,次吴良,次吴祯,次曹良臣,次康茂才,次吴复,次茅成,次孙兴祖,凡二十有一人。于是命死者塑其像于庙祀之,仍虚生者之位。—《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三》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正月,为了彻底摆平王保保,明军再次大举北伐。这一次朱元璋下了血本,徐达出任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这个名单,和日后公爵排名完全一致。

朱元璋剧照

汤和的死穴

当年十月,大军班师,十一月,大封功臣。对于谁该封什么爵位,相互之间谁先谁后,朱元璋做了长时间的考虑,同时对诸将强调“凡今爵赏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我们通过上文的梳理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结论,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和邓愈相比,汤和不说在其之上吧,至少不在其之下。那为何邓愈能挤进公爵,而汤和不能呢?笔者以为至少有两个理由。

其一、邓愈和汤和功劳相仿,确实安排哪一个做公爵都没有问题。但是以汤和的身份,把他放在第一侯爵的位置,绝对足以震慑诸将。如果有人不服气,不妨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资历、战功,能不能胜过汤和。

其二、邓愈比汤和忠心。这句话听上去像是笑话,汤和怎么会不忠于老朱呢?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对邓愈的评价:“自幼相从,屡更任使,虽经摧挫,口无怨言”。邓愈曾经狼狈丢掉过洪都(并非保卫战那次),但是老朱可以容忍。而对于汤和,朱元璋则有一个比较严厉的批评“嗜酒妄杀,不由法度,虽有功劳,未足掩过”。汤和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嗜酒。当然日后他之所以中风,和这个毛病也是分不开的。而且老汤同志酒品不佳,喝多了之后喜欢胡说八道。朱元璋对于汤和当年守常州之时的一次醉后失言,始终心存芥蒂。

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曰:“吾镇此城,如坐屋脊,左顾则左,右顾则右。”太祖闻而衔之。—《明史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十四》

汤和与朱元璋剧照

在朱元璋看来,汤和这是酒后吐真言,对自己心怀不满而且意欲不忠。即使八年以后老朱给了汤和迟来的公爵:信国公,但依然不忘在诰命之中敲打这位老伙计。

当定功行赏之时,尔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服念尔勤劳,特释尔过,授以信国公之爵。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里面这句“于忠有慊”是非常严厉的话,“慊(音qiàn)”是不满的意思,说明老朱对汤和当年酒后的那段话始终耿耿于怀。而“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更是杀人诛心,说明朱元璋对汤和的信任之心一直都打着折扣。这才是邓愈能跻身开国六公爵,而汤和不能的真正原因。

结语:对于朱元璋这样的开国雄主来说,如何公平公正地论功行赏是一门大学问。大明的建立,是无数开国功臣拼命的结果。这些人有的是跟随自己起事的老兄弟,有的是陈友谅、张士诚的降将,有的是元朝的降臣。如何一碗水端平,真是一门大学问。结果老朱拿汤和立威,既解了自己当年的心头之恨,又震慑了群臣,可谓一举两得。

而经历了本次封爵的打击,汤和恐怕第一次知道昔日的小伙伴心中对自己竟然有这样的想法。此后为了弥补皇帝心中的裂痕,汤和多年来始终在揣摩上意,是第一个提出告老还乡的开国功臣。最后一来靠着谨慎小心,二来靠着及时得病,三来靠着女婿早死,终于得以在洪武朝寿终正寝。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信国公汤和去世,享年70岁。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辍视朝一日”,追封其为东瓯王,赐谥曰襄武,塑像于功臣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