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晓燕到胡某宇,要失去多少孩子的生命,才能让教育充满人性?

17回答·231阅读
百合花30055970

2023年02月11日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能把学生当工具。

清闲阿曾

2023年02月11日

如果失去的是普通人的孩子,很难让教育充满人性。

打工一粒米儿

2023年02月11日

从宁晓燕到胡鑫宇的死亡,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对教育的误区,我们要转变我们的思维,不能再注重冷冰冰的分数,要充满人性,充满温情,多和孩子交流,试着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经常在学校看到这样一个标语:“教育以人为本。”可是在学校里,这句话往往成了一句空话,每天强调的只有分数,升学率,从来不关心学生是否接受,是否快乐。

这样的教育,老师和学生之间只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太过冷漠,没有温情可言。这让我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河南周口白发老师张鹏程的一段日常视频。

这是一个最温情的老师,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摸他头发,揪他耳朵,抓他碗里的饭,他应该是唯一一个学生敢揪他耳朵的老师吧!

众多他和学生温情的画面,让人异常感动,如果所有老师都能像他一样,和孩子处成了朋友,处成了玩伴,那孩子在学校一定是快乐的,充满阳光的。

怎么还会感觉压抑,怎么还会感觉厌学?怎么会从学校出走?怎么还会出现宁晓燕、胡鑫宇?

那孩子的父母呢?把孩子扔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吗?当然不是,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有莫大的影响。

很多孩子的父母,总是给孩子灌输一定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不然一辈子只有受穷的命,而且孩子一旦犯错,不问理由,非打即骂。

这哪还有温情可言,这对孩子是赤裸裸的伤害。只能让孩子和父母产生距离,变得沉默寡言,有什么心事不再和父母交流,形同陌路。

所以,孩子的父母要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努力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同样适用于孩子的父母和孩子。

网上有许多父母和孩子处成朋友的搞笑镜头,看过之后,虽然搞笑,但是也是充满了温情,让人感动不已,让我看了以后有很大的触动,毕竟我也是一位孩子的父亲。

总之,不管是学校还是父母,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改变我们对教育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还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让孩子从我们这里感觉到关怀,感觉到关心,感觉到温情,感觉到温情,孩子才会快乐健康的成长,才不会在出现更多“胡晓燕”和“彭新宇”。


快乐幸福的小七

2023年02月11日

我个人认为,如果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并不是没有了出路。

如果家长和老师平时多和孩子多沟通多谈心,及时了解和掌握孩子随时变化的心里状况,找出让孩子不开心的症结,然后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走出心里障碍的误区,让孩子知道这么多人关心他,促使他心里充满阳光,开心快乐的面对生活。面对越来越深的知识,也会无所畏惧,因为老师和家长的美好形象住进了他的心里。让他知道,任何时候都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出现任何困难都有老师和家长去帮他度过难关。让孩子永远处于积极阳光灿烂的心态。

最后我想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我们家长的期盼,如果孩子正处在叛逆期,或者是学习不好,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孤立他,要耐心诱导,让他知道,即使自己努力了,但成绩还是不明显,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说:“没事的,即使你现在很努力,也达不到你自己希望的程度,但是还有好多条路需要走,比如没考上高中,我们可以去当兵,在部队的大军营里继续锻炼和成长,也可以在农村学习养殖技术,然后包鱼塘养鱼养虾,所以即使靠不上高中、大学,生活的路也有千万条。”

如果家长和老师对学习不敢兴趣的同学这样做,那她(他)还会有轻生自缢的念头和想法吗?朋友们你们说我说得对吗?

老冯17680

2023年02月11日

从胡鑫宇到宁晓燕的事件,看到二件事:一是学校,二是家庭;但二者又不是割裂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分数,拼了命去挤那“独木桥”……我觉得还是利益,学校发校服好起劲,办食堂,喝营养奶,联系买卖课外教材好卖力;教师评职称,写什么论文,都费尽心思争吵钻营;浙江一个教育局长的案例反映出教育系统的乱象,已经到了非整顿不可的地步!

我们的家长也要从中吸取教训,要关爱关心孩子的成长过程,花点时间和孩子天南海北的聊聊天,你的高兴你的辛苦也和孩子说说,不要整天和他说学习,说成绩!到家了,在你跟前别忘了他是你的儿子女儿,聊点亲情,让他有机会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你也才有机会了解一下他的内心啊。(当然有些家长迫于生计,文化等原因,做不到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