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近存在主义,哲学思考不再“高冷”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我们会时常困惑: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中的不同侧面,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我到底有没有行动的自由?对于这些问题,发生于19世纪中叶直至20世纪80年代结束的存在主义哲学运动,给出了许多精彩的答案。
看问题考虑问题需要多种视角,最近看了几本存在主义的书,有点小感悟,特此分享。19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剧烈思想冲击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全欧洲盛行带来的物资富足,欧洲在19世纪诞生了各种哲学思想流派,其盛况堪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作者:陈志伟、周宁(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心理学系)孤独是人最深刻的体验之一,源自个体与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这一事实。对孤独的觉察会引起强烈的存在性焦虑,欧文亚隆将其视为心理病理的推动力之一。孤独焦虑之所以难以忍受,首先在于它与死亡相关联。孤独意味着隔绝。
《从荒诞到反抗》,作者:余中先,版本:谜文库·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存在主义”精神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讲法国文学课的老师会把加缪和萨特混在一起分析讲解,谈论他们的存在主义思想。
早在14世纪,这种思潮就已出现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15世纪以降,开始逐渐辐射至欧洲乃至其他地区。特别是两位重要人物:萨特和渡边一夫,他们都曾在不同时期深刻地影响大江,这些影响亦如实投射于大江的文学作品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木心给一群名人上文学课,讲到作家萨特,木心说:“萨特有好几大聪明:他和德·波伏娃那么好,但不结婚,聪明!诺贝尔奖给他,他不要,聪明!他这些聪明,是非凡,所以我称他是当代的骑士。”萨特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