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这个地方曾经吃饭都是满嘴沙子,如今三代务林人筑起绿长城!

视频加载中...

商丘民权北部,一百六十年前,黄河在这里改道向北,昔日的河床成了茫茫滩地,留下了风沙、盐碱,沃土变成荒原。防风固沙,成了民权人百年来的梦想。1950年,国有民权林场成立,从一亩苗到万顷林的故事开始书写。

康老已经八十四岁,这片刺槐林,陪伴他生长了六十年。1955年,他刚从林校毕业就踏上火车,来到满是沙荒的民权县。

八个工人,八个干部,四万多公顷的沙荒地,没有机械设备,整个林场只有一辆自行车、一辆马车,大家却干劲正足。十来个人经住了十年的风沙,栽植下速生的杨树和耐活的刺槐,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西起申集,东至甘庄,绵延二十公里的申甘林带具备了雏形。

然而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袭来,逃荒的人们来到林区。

拉着树苗,拿起铁锹,这片土地上很快又呈现一片绿色,这片绿色,在第二代务林人那里,继续传承。

春日里,树木吐新,一座座大棚藏在树荫下,这里面都是宝贝。翟鲁民出生在林场,八十年代从父亲那里接过铁锹,继续守护这千顷绿林。

从最早的森林公安,老翟在林区待了快四十年了。二十年前,林场效益不好,大伙的工资往往一拖就是几个月,最多的已经累计拖欠了好几年,唯一停不下来的,就是种树。

林下经济也是在那个时候兴起,跟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也靠着成片的林子,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去年开始,赵大哥来到程庄镇香菇种植合作社,一点点学技术,跟着搞种植,现在成了棚长,管理着91座香菇大棚。合作社吸纳了周边几百名贫困户,干零活、搞种植,只要肯动手,就能有钱赚。

商丘市民权林场历史延续67年,共造林6.9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0%,守护着600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申甘林带绵延20公里,被誉为“河南塞罕坝”,林场护林、养林、种林的接力棒还将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

来源:都市频道综合都市报道

编辑:杜琛飞 主编:冉亚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