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隐

2022-12-17 09:49

这次放开,北京要付出21000人以上的死亡代价

这次放开,北京要付出21000人以上的死亡代价。

我可以理解一些专家和媒体,为了不让民众恐慌,去渲染奥密克戎无害。 但我认为,我们并不能过度渲染奥密克戎无害,以至于都不顾事实,去当鸵鸟了。 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如何不能丢。 一个善意的谎言,即使是以安慰目的,最终也可能在谎言被戳破的时候,遭到反噬。 比如,现在说一年内重复感染比例非常小,那别说一年,等半年后,我们出现大量重复感染的时候。 那么出现重复感染的民众,肯定就会心态失衡,反而更容易恐慌、失落。 再比如,现在说,明年3月份就会恢复到2019年。 虽然我个人也认为,第一波疫情的高峰期会在2月达到峰值后,3月应该会迅速下滑到一个谷底。 但可能明年夏天,又会开始有新一轮疫情。 就跟日本今年3波疫情一样、日本是3月一波、8月一波、12月一波。 那么民众到时候肯定也会问,不是说3月就要恢复到2019年吗? 虽然专家也说了句“不敢保证”,但媒体标题显然不会把不敢保证写上去,只会在标题写,某某专家称,明年3月疫情恢复到2019年。 那到时候疫情没恢复,而是跟日本一样,间隔3-4个月就来一波疫情,民众的失落的情绪只会更大。 我们不能为了降低恐慌,就去给民众难以实现的期望。 这种安慰,是一种透支未来的行为。 现在达到的安慰效果,会在期望达不到的时候,加倍反噬。 从舆论工作来说,这是典型的“反向预期管理”。 就是把预期说得太好了,一旦实际结果,稍微低于预期,哪怕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但仍然容易让人加倍失落,甚至因此产生怒火。 而预期管理是,尽量把丑话说在前头,把预期值调低一些,这样即使实际结果也很糟糕,但只要高于预期,人们也仍然可以接受,甚至还会当做利好。 这是预期管理的作用,并不是美联储的专属,一百年前的鲁迅,就很懂得预期管理。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把奥密克戎渲染得太过于无害了,甚至给人一种奥密克戎就是天然疫苗的误导。 包括动不动就说,疫情已经进入尾声,疫情即将结束。 完全不给民众一种预期,就是放开后,对我们个人来说,疫情实际上只是刚开始。 我当然也无比希望疫情赶紧结束,但疫情并不会因为我们一些不切实际的安慰,就能结束。 疫情是不以我们主观意志为转移。 目前国外的疫情数据,并没有任何疫情即将消失的迹象。 这个冬天,欧美日等诸多国家,疫情数据普遍都出现反弹。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得实事求是才行。 不顾事实去过度的安慰,只会让更多人因为被保护得太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甚至是巨婴。 缺乏韧性、缺乏对危机的承受能力。 一旦现实和心理预期落差过大,就更容易导致人们恐慌、愤怒,更容易情绪化,更容易被煽动,被人利用。 我之所以去不断写国外一些疫情数据,不是为了针对谁、反驳谁,而只是看我们舆论没有一丁点预期管理,甚至不断反向预期管理。 我感觉这样会出问题。 所以也只能尽我自己一点努力,去给大家做做个人预期管理。 至少我们还可以保持理性,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也能因为事先有所预期,不容易患得患失,不容易情绪化,还能保持理性冷静思考,才更不容易被人煽动。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