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是谁?为什么全球年轻人甘愿被“小怪物”掏空钱包?
Labubu,亦称拉布布,乃中国香港艺术家龙家升(Kasing Lung)所缔造的潮流玩具IP,隶属于泡泡玛特旗下的“The Monsters精灵天团”。其形象的灵感源自北欧神话中的森林精灵,拥有极具标志性的九颗尖牙、直立的尖耳朵以及灵动活泼的大眼睛。它身形小巧玲珑,宛如猫咪一般大小;性格活泼俏皮、乐观豁达,且善良果敢。自2015年诞生之初,Labubu便从艺术衍生品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现象级的潮流玩具。截至2024年,其所属系列营收高达30.4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726.6%,荣登泡泡玛特第一大IP的宝座。全球的年轻人对其趋之若鹜、狂热钟情,这背后实则是多重因素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的结果:

(网图,侵删)
1. 情感价值与身份认同:打破传统审美的“丑萌逆袭”
- “丑萌”设计引发心理重构:Labubu的锯齿尖牙、异色瞳孔和扭曲比例初看可能令人不适,但随着接触加深,大脑会将“怪异”重新编码为“独特”。这种类似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的感官悖论,形成比传统可爱形象更强烈的黏性情感依附。
- 暗黑气质映射Z世代心理:Labubu的“暗黑小巫女”气质融合了欧洲哥特文化与东方志怪元素,成为释放年轻人“阴影人格”的符号。其“怪异即自由”的宣言,契合了Z世代对审美标准化和精致滤镜的反叛需求,成为身份认同的载体。
- 情绪疗愈与社交货币:盲盒机制带来的惊喜感(隐藏款概率低至1/144)为高压生活提供情绪出口。同时,Labubu成为年轻人社交圈层的“通行证”,收藏和改装(如娃衣定制)行为强化了社群归属感。

(网图,侵删)
2. 产品创新与稀缺性:从玩具到收藏级资产
- 工艺突破与材质混搭:Labubu采用搪胶主体+毛绒配件的复合工艺,兼顾造型精度与柔软触感,可变形设计(如倒立姿态)增强互动性。2024年泡泡玛特毛绒品类营收激增1289%。
- 饥饿营销与二手溢价:限量发售与盲盒机制制造稀缺性,推动二手市场疯狂溢价。例如Vans联名款原价599元,二手价达1.2万元;隐藏款溢价超20倍,形成“买Labubu堪比理财”的收藏投资逻辑。
- 跨界联名常态化:与奢侈品(爱马仕包袋搭配)、文化机构(卢浮宫名画系列)、消费品牌(茅台生肖酒)等联名,打破潮玩边界,赋予其“轻奢配饰”属性。

(网图,侵删)
3. 全球化战略与文化共鸣:本土化叙事撬动海外市场
- 明星带货引爆全球热潮: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的社交媒体展示带动东南亚销量激增300%;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名人自发推广,使Labubu成为奢侈品包袋的潮流挂件。
- 文化适配与在地化运营:在泰国穿上传统服饰担任“神奇泰国体验官”;在欧洲推出卢浮宫联名款;在北美通过TikTok挑战赛渗透青年文化。2024年泡泡玛特海外收入50.7亿元,东南亚占比47.4%。
- IP生态深化情感联结:创作专属“Labubu之歌”、打造主题乐园互动表演、开发族群角色故事(如首领Zi Momo、恋人Tycoco),构建完整世界观,让IP从商品升华为文化符号。

(网图,侵删)
4. 社交媒体与用户共创:病毒式传播的底层逻辑
- AIGC驱动二次创作浪潮:粉丝利用AI工具将Labubu COS成德顺堂天后、蒙娜丽莎等形象,甚至融入民间祭祀活动,推动IP“野生传播”。
- UGC内容裂变:泰国大学生模仿Labubu舞蹈的视频获500万点击;意大利博主展示Labubu与爱马仕搭配的帖文获赞800万次。这种用户自发内容形成滚雪球效应。
- 社群经济衍生商业链:娃衣定制、遛娃包等周边产业蓬勃发展。高端娃衣卖家年收入可达200万元,普通兼职卖家月入超1.7万元,形成“以娃养娃”的生态。

(网图,侵删)
潮玩文化的范式革新
Labubu的全球爆红标志着潮玩产业从“情绪价值”向“文化价值”的跃迁:它不再仅是治愈心灵的玩具,更成为年轻人表达态度、连接社群的暗黑童话。其成功背后,是中国消费品牌以文化创新而非低价策略征服全球市场的缩影——正如摩根士丹利评价:“Labubu验证了中国IP全球化的可行性,其海外毛利率(71.3%)甚至高于部分奢侈品。”未来,随着“谷子经济”规模向3000亿元迈进,Labubu代表的“怪异美学”或将继续重塑全球潮流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