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愤怒青年”的代言人,奥黛丽·赫本为他和丈夫离婚


电影《浪子春潮》(1960)英国BFI版蓝光封套

1955年,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1931-1955)主演电影《无因的反叛/养子不教谁之过/阿飞正传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这个形象再度在年轻人群中引发巨大共鸣,同年,他因车祸而死。

詹姆斯·迪恩在电影《伊甸园之东East of Eden》(1955)中的影像

1958年,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伊·瓦伊达Andrzej Wajda(1926-2016)在《灰烬与钻石Popiół i diament》(1958)中塑造了一个极富魅力的年轻反叛形象,而他的饰演者,被称为“波兰詹姆斯·迪恩”的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Zbigniew Cybulski(1927-1967)后来也英年早逝。

“波兰詹姆斯·迪恩”的兹比格涅夫·齐布尔斯基

1959年,开启法国新浪潮大幕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上映,它的主角是被学校、家庭、社会所不容的童年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

1960年,李小龙(1940-1973)在《人海孤鸿》(1960)里演了一个充满玩世不恭式魅力的角色,被香港导演张彻(1923-2002)称为“堪比詹姆斯·迪恩”,10年后这个年轻人再度归来,以充满野性不羁的气质和身手扫荡陈旧的香港动作片格局,3年后他也如詹姆斯·迪恩般地早逝。

1964年,披头士The Beatles的首部电影《一夜狂欢AHard Day's Night》(1964)在英美年轻人中引发狂潮,却被保守人士视为离经叛道。

1967年,好莱坞新电影出现,《毕业生The Graduate》(1967)描述了一代年轻人的迷茫和无助。

电影《一夜狂欢》(1964)中的影像

1969年,由两个年轻人编剧、导演、主演的《逍遥骑士Easy Rider》(1969)再度引发轰动,这两个驾着摩托车行驶在公路上的嬉皮士,令年轻人们看到了自己曾经或正在的迷茫和不甘。

早在《一夜狂欢》之前,英国导演卡雷尔·赖兹Karel Reisz(1926-2002)就已经拍出英国新浪潮早期较重要的一部电影《浪子春潮/年少莫轻狂/周六晚与周日晨Saturday Night and Sunday Morning》(1960)。

电影《浪子春潮》(1960)中的影像

故事的背景是战后的英国,年轻帅气的青年亚瑟(阿尔伯特·芬尼Albert Finney饰演)在工厂里做工,每天单调乏味的工作令他无比厌倦,而周围的环境也让他整天处于恼怒和烦躁之中。

比亚瑟年长的工友杰克(布莱恩·普林格Bryan Pringle饰演),是他所鄙视的人,而杰克的太太布伦达(瑞秋·罗伯茨Rachel Roberts饰演),一个粗俗市侩的女人,却又和他有染。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阿尔伯特·芬尼

有天亚瑟在酒馆认识了年轻貌美的女孩多伦(雪莉·安妮·菲尔德Shirley Anne Field饰演),向她展开了追求并开始交往,但多伦的母亲对杰克却始终印象不好。

这时布伦达告诉亚瑟,她怀孕了。

当时英国的法律禁止堕胎,但布伦达又不想把孩子生下来。在这样的麻烦纠葛中,终于使杰克发现了亚瑟和布伦达的私情,他的两个士兵朋友将亚瑟打伤。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雪莉·安妮·菲尔德

经历了这一次的麻烦,所有人终于都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亚瑟和多伦建立了正常的关系,布伦达和杰克也回复了往昔的生活,亚瑟和多伦开始为将来的结婚而做准备,片尾,两人坐在山顶向下望,谈起婚后买什么样的房子等等,这时亚瑟捡起一块石头向山下掷去。

多伦阻拦他说:“或许这些房子是为我们准备的,你不应该这样掷石头。”亚瑟则回答说:“这不会是我掷出的最后一颗石头。”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阿尔伯特·芬尼和瑞秋·罗伯茨(左)

电影《浪子春潮》改编自阿兰·西利托Alan Sillitoe(1928-2010)的同名小说。这部小说中,阿兰·西利托为我们介绍了一名勤奋肯干、酗酒成性、刚满20岁的工厂工人亚瑟·西顿的故事;而在他题为《长跑者的寂寞》的短故事中,少年管教犯小柯林·斯密斯用尽自己全力来阻止统治阶级限制他的自由精神。

虽然他们明显符合公众对20世纪50年代青少年犯罪再现的想象,但是这些人物却不能被认为是其中(如“无赖青年”)的一部分。

电影《浪子春潮》(1960)片场,左起:阿尔伯特·芬尼、雪莉·安妮·菲尔德、迈克尔·梅德温Michael Medwin

导演卡雷尔·赖兹在影片开始未入画时,便是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接下来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亚瑟在工作的车间,灰暗了无生气,刺耳而机械,接着是亚瑟的工作特写,充满油污的脏兮兮工作台。

阿尔伯特·芬尼在电影《浪子春潮》(1960)中的影像

而后是亚瑟计算酬劳的独白:“954,955,再多几块,对星期五而言就够多了,14磅3便士,这些天来的1000镑,难怪我的背老是痛,虽然我很快要完成了,我要努力点,不用上帝给我的每分钟去工作,如果我像公牛一样猛,用一半时间就可以完成工作,但他们会削减我的薪水,这样他们才能赚钱(左翼思维)。别让那杂种折磨你,这是我学会的一件事。”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布莱恩·普林格

影片借亚瑟的视角表达了很多对社会的不满,如亚瑟的抱怨“我在工厂工作,收入税、保险费,够了,他们从四面八方抢劫你,等抢光之后,你就被召去军队,最后被打死。”

当朋友劝他:“你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工作,希望,然后有一天好事就发生了。”他则回答说:“对,也许吧,但你得变得和他们一样阴险才行。”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阿尔伯特·芬尼和雪莉·安妮·菲尔德(左)

此外,亚瑟对政治也不信任,这显然也是电影作者的态度,亚瑟不到21岁时就冒着被抓坐牢的危险,用父亲的名字去投票,对民主政治狠狠嘲弄。

他说;“我不像大多数人,我的生命中还有战斗。”他嘲弄父辈一代:“看到没有战斗的我们会怎样,就像父母一样?他们得到他们想要的——电视,香烟,但他们都死了。”让人想起后来同样也是英国电影的《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6)那段关于“选择电视机”的经典嘲弄独白。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阿尔伯特·芬尼

但他最后还是承认了,“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像船一样需要推动,生活中还有比父母得到的更多东西”,他最后回归正轨,代表了绝大多数叛逆青年最后的必经之路,犹如《猜火车》的马克最终选择回家,犹如美国的“嬉皮”最终演变成“雅皮”。

同时这也是一个对一切不满但却只知发泄的年轻人,变成一个接受现实,但也开始懂得承担责任的成人的过程。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阿尔伯特·芬尼

法国的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在《西西弗的神话》一文中写到:“这种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

而在《浪子春潮》中的主人公恰是在偶然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和人生毫无意义的一个例子,于是他变得玩世不恭,得过且过。

电影《浪子春潮》(1960)剧照,阿尔伯特·芬尼和阿维丝·班内奇Avis Bunnage(左)

对于西方人来说,“上帝已死”的现代,本身已经具有这种悲剧性,人们不再能把人生的价值归结于宗教或死后的天国,归结于最后的审判,犹如几百年前的米开朗基罗们。

相反,因为科技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和偶然,人类这一物种的并不神圣和庄严。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对于绝大多数(也许是全部)人来说,成了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电影《浪子春潮》(1960)美国DVD版封套

影片固然有其价值所在,就像王家卫说的,这个电影就像“把一条残疾了的腿展示给人看”。

特别是亚瑟和杰克太太间的关系。本片只有在那个压抑的年代拍出来才较有现实意义。

机械的工作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但如果这个没有意义的工作是为了他人承担责任,带给亲人幸福和安全,那么它也就拥有了意义,就像在阿尔贝·加缪的思想里,人生也许就像西西弗一样没有意义,但你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仍然对人生充满微笑和温暖,仍然坚定的前行,带给他人以希望,这也就成了人生更加伟大的意义。

达斯汀·霍夫曼在电影《毕业生》(1967)中的影像

电影结尾,亚瑟回到了正轨,但这并不代表他为了亲人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仍然是随波逐流的,如果是现实中的人,这是一个令人鄙视的人物。而女主角又古典又宽容,令人觉得他远远不配。

《浪子春潮》和后来好莱坞新电影经典《毕业生》——两部电影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主人公亚瑟,也正如《毕业生》中的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一样,生活迷茫空虚,不知前途为何,也如达斯汀·霍夫曼一样,纠葛于一老一少两个女人之间,只是《浪子春潮》中的两个女人间并没有关联。

达斯汀·霍夫曼在电影《毕业生》(1967)中的影像

《浪子春潮》的结尾,亚瑟向多伦坦白了一切,而多伦也宽容了他,也许正是这种宽容令这位“浪子”终于回头,接受了生活的轨道。

但《毕业生》和《浪子春潮》的最大区别,是《毕业生》中还有较浪漫的内容,不仅有非常经典和优美的音乐,影片最后达斯汀·霍夫曼也还是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用行动去赢回(抢回)自己的幸福,但《浪子春潮》的主人公似乎从始至终只是随波逐流,最后离开混乱不堪的生活,也有被迫的成分。两部影片的相似和分别并非全然的偶然。

劳伦斯·哈维Laurence Harvey在电影《金屋泪》(1959)中的影像

这要从二十世纪50、60年代,英国的电影新浪潮讲起,提到新浪潮,人们往往先想到法国,想到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1958)、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而英国的电影新浪潮实际上开始得更早。

早在1947年,相当于英国安德烈·巴赞的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1923-1994)已创办了《场景》 ,并强烈抨击当时的英国电影。

劳伦斯·哈维Laurence Harvey和海瑟·西尔斯Heather Sears在电影《金屋泪》(1959)中的影像

英国电影新浪潮同样也开始于1959年,由林赛·安德森提出,电影“应该像写诗、绘画、作曲般自由创作”,这就是“自由电影”之说的由来,首部有影响的作品被认为是1959年的《金屋泪/上流社会Room at the Top》(1959)。

社会转型期文化激进,往往能出好作品,就像中国的第五代一样。英国新浪潮电影开始时正是英国工党执政多年之后,加之创作者普遍持有批判社会的态度,使之自然地接受了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风格影响,加之英国电影之前即具有的写实传统,使得英国新浪潮电影普编手法朴素、含蓄,本片《浪子春潮》也是如此。

电影《偷自行车的人》(1948)剧照,兰贝托·马乔拉尼Lamberto Maggiorani(左)和恩佐·斯泰奥拉Enzo Staiola

但不同的是,英国新浪潮电影比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注重描绘社会伦理,也更不浪漫,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Ladri di biciclette》(1948),虽然苦难,里面也可以看到很浪漫的内容,像父亲丢了自行车,干脆和儿子跑去吃炸鸡,就非常的浪漫,但英国新浪潮,包括这一部,大多都是充斥着不断的压抑,烦恼,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

理查德·伯顿在电影《少妇怨》(1959)中的影像

在1958年,一个不怎么出名的加拿大的制片人哈里·萨尔兹曼Harry Saltzman(1915-1994)和剧作家约翰·奥斯本John Osborne(1929-1994)、导演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1928-1991)一起建立了伍德菲电影公司Woodfall Films,并于当年制作了电影《少妇怨Look Back in Anger》(1959),由托尼·理查德森导演,理查德·伯顿Richard Burton(1925-1984)和克莱尔·布鲁姆Claire Bloom主演。

玛丽·乌尔Mary Ure(左)和理查德·伯顿在电影《少妇怨》(1959)中的影像

这是“愤怒的一代”的标志性电影作品,与1956年2月诞生的“英国自由电影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一年后,他们又推出了同样由托尼·理查德森导演,约翰·奥斯本编剧,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主演的电影《艺人The Entertainer》(1960)。

1960年他们再次推出了一部由阿尔伯特·芬尼主演的《浪子春潮》,《旗帜晚报》曾对当时的《浪子春潮》作出评价,称它是“偶然诞生的我们自己的新浪潮电影”,并称阿尔伯特·芬尼是“愤怒青年”的代言人。

电影《一夜狂欢》(1964)中的影像

制片人哈里·萨尔兹曼明显对描写英国底层人阴暗生活的电影的兴趣丝毫没有减弱,他甚至将目标投向国际市场。

让哈里·萨尔兹曼没有想到的是,《浪子春潮》在票房上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还收获了三项英国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英国电影和最有前途新人主演(阿尔伯特·芬尼)。

1964年理查德·莱斯特Richard Lester导演的《一夜狂欢》在风格和题材上已与《浪子春潮》等片大相径庭,此时英国新浪潮已告衰落。

强·沃特Jon Voight和达斯汀·霍夫曼(右)在电影《午夜牛郎》(1969)中的影像

卡雷尔·赖兹1926年出生于捷克,父母均死于纳粹集中营,他在流亡中参加了英国空军。卡雷尔·赖兹最著名的作品是1981年的《法国中尉的女人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1981),在英国新浪潮结束后,卡雷尔·赖兹到美国去发展了。

奥黛丽·赫本和阿尔伯特·芬尼在电影《丽人行》(1967)中的影像

和卡雷尔·赖兹一样,很多当年的英国新浪潮导演后来都来到美国发展,正好赶上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大动荡。

1969年,标志着好莱坞新电影,也即是美国电影新浪潮开始的两部重要作品,《毕业生》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1969),实际上在文化意义上同出一辙,都是描绘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迷茫和传统价值观念的崩溃。

电影《丽人行》(1967)剧照,奥黛丽·赫本和阿尔伯特·芬尼

而后者正是由当年的英国新浪潮主将之一的约翰·施莱辛格John Schlesinger(1926-2003)执导的,虽然形式有变,更加好莱坞化,更具有可看性,但其作品精神和文化意义却与英国新浪潮一脉相承,与《浪子春潮》给人以类似的感触。

奥黛丽·赫本和阿尔伯特·芬尼在电影《丽人行》(1967)中的影像

《浪子春潮》中亚瑟的饰演者是阿尔伯特·芬尼(1936-2019),虽然后来他在电影《汤姆·琼斯Tom Jones》(1963)中有不俗的表现,并凭借此片获得1964年第3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最让他受到世界关注的却是,他和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一起合拍《丽人行Two for the Road》(1967)时,奥黛丽·赫本爱上了他,并于1968年12月5日和首任丈夫梅尔·费勒Mel Ferrer(1917-2008)离婚。

电影《浪子春潮》(1960)英国BFI版DVD封套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