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开的世界级美术馆,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和北京上海深圳相比,杭州可以算是个展览荒漠,还时不时会涌现一些像是来骗钱展览,摆着一堆莫名其妙的作品,作品放了旁边介绍也没有,看得人满头雾水。

比如蜻蜓之前去的「山下美术馆」,这里充满了一堆糊弄型艺术品,不加滤镜只看外观的话还有点像工地,唯一的价值或许就是“出片”、“拍照好看”?


*开在一片农村自建房里的山下美术馆


然而,在2021年的末端,有座筹备了9年的美术馆在杭州出现了——天目里美术馆By art matters,它号称是世界级美术馆。设计它的建筑工作室是大名鼎鼎的巴黎蓬皮杜同款——伦佐· 皮亚诺建筑工作室。


馆长 & 策展人Francesco Bonami的履历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他是威尼斯双年展、惠特尼双年展的策展人,还是意大利作家。


说到开业过程,天目里美术馆也蛮坎坷的,夏天的新闻说是11月初开馆,后来又宣布12月初正常开,之后硬是被杭州的疫情拖到了12月底!


光看这些外在光环,甚至觉得它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美术馆。

于是,我在1月初兴冲冲地跑到天目里,甚至为了这个杭州第一座世界级美术馆还特地搞了一番穿搭。


起初对它拉满了期待值,但是大概花了一个多小时看完大部分的作品,的确get到了一些趣味,但更多的是迷惑:就这?展品就这么点?展品的共鸣感、大众的理解程度也很薄弱。

一句话总结: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另外,门票完全不值这个价格哦。总共开放的两层面积都不大,加起来的作品50个左右,其中不少作品感觉是来凑数的。


后来发了个朋友圈想帮大家避雷,有朋友在评论区说:真的,虚无得我觉得我也可以上。


先来看看它的门票售价:平日90元,周末120元。


想想之前工作日去上海浦东美术馆(MAP),花了100块钱,看了三个世界级美术大展。


我总共驻足了6-7个小时,还觉得看的节奏太快,恨不得在美术馆里住它个三天三夜。


艺术家有:蔡国强、胡安 · 米罗、莫奈……个个都是重磅级的。伦敦泰特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奥菲利亚》,也被搬到了这里。

这里有我在浦东美术馆逛展的体验:

只花了100块,我竟然在上海看了3个世界顶级大展


但在天目里美术馆,花了差不多的钱,我的停留时间是1.5小时。


艺术没有高下之分,但我始终相信好的作品无论放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是打动人心的。

在天目里美术馆,打动我的并不多。


如果只看小红书上的美图,大概率还是很容易被“骗”过来。Base在杭州这个自带拍照基因的地方,来美术馆的人有不少把这里当成一个“大型影棚”,拍照创作。

展品什么水准大家比较难get,但拍照水准一定是好的!


发的吐槽朋友圈,还有人评论说被拍出了“值”的感觉,伤心了。


虽整体观展体验拉胯,不过其中也有让我耳目一新的部分

1. 部分作品的语音讲解是由小朋友来的,几个小朋友各抒己见,在看展的时候,带给了看展品的心视角。

2.真人也是展览本身的一部分。或许有人觉得真人躺在地上转圈圈做动作,或者一群人围着你唱跳:This is so contemporary(这也太当代了)是迷惑行为,但对于从来没经历过真人艺术的我而言,这很“眼前一亮”。

3. 建筑符合世界级美术馆的水准,阴雨天去都觉得里面的光线很美妙,甚至觉得比展品更值得逗留。


下面,请大家跟着我的视角,一起看看所谓「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的展览长啥样。


当代艺术?有些迷惑


看过不少当代艺术展,这大概是我看过最「云里雾里」的一个。

展览的主题是:从无到有,集合了三十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乏有小野洋子、杉本博司等耳熟艺术家的作品。


但在我看来,这哪里是从无到有,简直就是一个大型虚无现场!

而官方是这么说的:这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展览,听着总觉得有些欺负人

,咱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有多虚无。


1. 一个白色的纪念碑谷

刚走进展览就看到一个楼梯类的装置,走上去像个迷宫,上面可以俯瞰到整个一层的作品,展品真的有些少得可怜。

这个视角肉眼看到的,大概是展品总数的一半了。


而且因为承重有限,一旦有人再上面拍照站太久,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去给到提醒。右边是去路,左边是回路。


2. 不想上班的艺术家们

想躺平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但多数人都是嘴上说说而已。

艺术家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把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愿望做成做成艺术品,让打工人们来欣赏!

想想有点小气人但又觉得不愧是艺术家才敢这么操作一通,公开示威,格局打开了。


比如这个作品,以木架子为底,红布上用涂鸦的笔触用中、英、冰岛语写下“怎样无事可做”。


另外,为了展现自己不想工作,还有一位艺术家拍了一组被窝照,并取名作品为《工作中的艺术家》,来反抗“工作才能证明自己”这种观念,反内卷第一名


还有一首《懒惰颂歌》的作品,要论骂工作哪家强,艺术家毒舌起来我都害怕,因为骂街也是艺术,比如这两句:

“WORK IS A DISEASE” 工作是一种病症

“WORK IS A SHAME” 工作是一种耻辱


3. 墙面空白,作品是面包气味!

这是第16号作品,凑近看墙面空空如也,看右边的标志才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见作品,经受作品的提示,才知道整个场馆内散布着新出炉面包的气味。


看讲解说:如此一来,她用作品填补了空间的空白,质疑将视觉性而非其他可感性视为唯一的标准。

此刻我悟了:比如今天中午吃了椒麻鸡,那么我眼前的鸡就是展品本身,辣味与花椒味是它释放的个性,和人类味觉产生交互。

好家伙!请把我们中午的外卖做成一个展。


4. 看起来无事可做的椅子

过年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有个表姐家不用的椅子用花布盖着,当时我就掏出手机和表姐说:我前不久去看了个展,有个展品和你们家角落里那把椅子差不多,你看看是不是!

展览上这组椅子作品叫「剩余价值」,这块大布是由废弃布料组成的,艺术家的妻子在繁忙的工作时间见缝插针地在布头上订满订书针,以此缓解工作压力,废品一下子华丽转身为了艺术品。


按照这个逻辑来的话,我有一个还不错的想法:把工作时候摸鱼的聊天打印出来,然后一句句贴在一个大画框里,是不是可以做出一副《90's摸鱼人》作品。


5. 无用的汽车

这些汽车乍一看外表,会觉得配色还不错,但定睛一看,这些车上有说不出来的奇怪。


看这个作品介绍时,它让我自我反思,有被作品pua到!如果我就想看汽车是汽车,境界没那么高,这都不行嘛


但这个作品也有我很喜欢的部分:就是来自小朋友的讲解,我反反复复听了两三遍。

小朋友说出的有些视角,总是很可爱!

“第一个黄有点像面包烤出来的颜色,第二辆车子的颜色是绿色的,有点像青草了,还有一辆是咖啡的颜色。”

“第一辆黄色车像果冻,我觉得它的气味应该是果冻。”

“第一辆车没有玻璃,第二辆车没有屋顶,第一辆和第三辆都没有刷汽车的那个雨刷。”

“我觉得这应该是当时最流行的三辆车。”


让真人当展品,我震惊了


1. 像时钟一样在地上画圈舞蹈的人

刚走进展馆,我就被这个在地上缓慢坐着不同动作的人给吸引了,起初还犹豫了三秒:这不是机器人,是真人吧?!

再凑近看,确定是真人。第一次我看到用真人来表现的产品,作品叫《为一场永不开始的表演热身》,虚无值拉满了。


小姐姐除了吃中午饭时间会消失一下,其他时间不顾来来往往人的眼光,做着像瑜伽一样的动作,沉浸式“热身”。


看着这位小姐姐,我忍不住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每天在这里,唯一要做的事情是躺着热身,会是什么体验?

这时想到了去年的禅修,每天要做的事情只是打坐观察呼吸,后来面部人中那块方形小皮肤能很强烈地感受到冷、热的温度,气流的速度,汗毛的摇动……


再看这位热身舞者的自述:“我的身体对每一块很小很小的空地都很熟悉,熟悉到好像我身体的一部分”,感受和打坐有相通之处。


2. 一走出电梯就围着你跳舞的人

看完了一楼的展览,后半部分在6楼,一出电梯门,一群穿着西装看着像工作人员的人突然向我靠近,三个人围绕着我挑起了舞,边条边声情并茂地唱着:This is so contemporary,整个过程大概持续30s,这把我整个人给整懵了,同时也觉得很好玩。


而且展馆还有回声,2012年早自习背单词的回忆一下子飘到了2022年。

一开始还以为这是什么欢迎仪式,没想到这段跳舞就是展览的一部分,它叫《这太当代了》(This is so contemporary)。

他们跳结束后,我就去问其中一个姐姐:你们这样是不是还挺辛苦的,那姐姐没有正面回答我,但从她的喘息声中感觉到了累。

这时候电梯又门开了,This is so contemporary唱跳组继续营业,这努力营业程度,堪比韩国练习生!

虽然看不懂,但打心眼里佩服这几个工作人员!


从他们跳舞的落地窗边向外看,能看到天目里的整个布局,还有那个荧光绿配色的LV展览。


一些比较有记忆度的展品


1. 地方志

电视屏幕里在放着一个带着草帽的女子,在云南大墨雨村滚着一个球,用胶带沾上泥土,随着她行走,这个球越滚越大,最后滚到和篮球差不多大小,展示在场馆里。


关于这个球的解说,直接上了个大价值,又把我给整懵了:通过行走和回溯,村落曲折的街道和沿途与村民的相遇都汇聚在同一个圆球中,也让人感受到古典哲思中阴阳结合,万物归一的意味。


看到这段“不说人话的话”,我的心情大概就是像看到了互联网黑话一样,试图努力理解,但大脑扑了个空。


2. 上升的粉色

这个圆孔是建筑自带的透光装饰,有一个梯子通向上方天花板,天花板上的粉色气球其实在慢慢泄气。

小朋友的讲解很有趣,其中一个版本是: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把气球放到了天上,她很伤心,那个小朋友很想去拿却很害怕,不敢上梯子,就让气球一直停留在这里。

另一个版本是:我觉得这个气球是从别的世界来的,它不小心飞到了这个展馆,然后用头去碰上面,它不知道这上面有胶,就被困在了这里,等别人爬上去摘下来。


3. 小野洋子系列作品

小野洋子是约翰列侬的妻子,她在外备受争议,很多人觉得是她拖累了列侬,但我认为她是狠狠被误解了。

我一直挺喜欢洋子的,觉得她各种作品都很灵,这几首洋子的小诗有事没事拿出来读读,都挺有趣的。

《水》

用水桶偷水面上的月亮,

直到看不见水面上的月亮为止。


《清洁 III》

试着不说任何人坏话

a)坚持三天

b)坚持四十五天

c)坚持三个月


4. 东京宫37号展厅

它的作者是杉本博司。这幅画我一开始看着无感,直到听了小朋友的解说,被几句话击中脑袋:

“如果这个白色屏幕不亮的话,我就觉得这里和鬼屋一样。”

“我感觉这里面是个时空隧道,可以穿越到异次元世界。”

“进去感觉要到十万年前后了。”

艺术家自己想表达的其实是万物皆归于无的东方哲学(反正我是没看出来


5. 张克纯系列作品

这系列作品一共有五幅画,整体的画风看起来朦朦胧胧的,朦胧之间又带着些荒诞,下面分享两副我比较喜欢的。


《坐在亭子上钓鱼的人,陕西》

你们看这个亭子都快要被谁淹没了,周边的风景又营造出了很荒芜的意境,而这位垂钓大爷,看起来气定神闲。

看到这场景,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贾樟柯的电影。


《干涸的湖中的假山,山东》

这幅画的神奇之处是假山上有个小亭子,亭子的大小刚好可以容纳一个人坐下,此情此景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见的。


6. 无题——让大家去创作的作品

一楼的展厅有副大面积的紫色绒毛板子,每个人都可以去上面画自己想画的图案,最后呈现的就是一副众创作品。


整体看下来,美院学生毕业设计展览体验都比这里好很多,学生们也玩天马行空这一套,但能让看的人很有共鸣。


️ ️ ️


今天中午和蜻蜓咸鱼一起下楼打咖啡喝,聊到作品太抽象的问题。

咸鱼说自己最近越来越喜欢看接地气的东西了,蜻蜓说前几年还会喜欢抽象的,现在也会喜欢更具象的东西。


我也有和他们一样的同感,虽然现在元宇宙、web 3.0、NFT等概念大火,让人充满了好奇,但仍旧觉得和现实生活还存在一定距离。


就以蔡国强老师为例,爆破艺术是很有想象力的东西,它有抽象与梦幻的一面,同时又让人看得懂。


就比如这次冬奥会的烟花,普通老百姓也能get到春天万物萌发的生机,欣赏到雪花与焰火交织在一起的美……


如果这个展览的定价再低一点(≤50rmb),或者一开始不收门票,那想吐槽的心情就会减弱很多。

核心问题就是:对比与其它世界级美术馆以及展品,门票收得偏贵。

不管怎样,杭州终于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当代艺术美术馆了,这就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希望天目里美术馆可以越来越好!


最后,放上这次展览的展期与展馆开放时间,欢迎大家来交流观展体验!

展览名字:从无到有

展期:2021.12.25-2022.05.08

展馆开放时间:周二~周日 12:00-20:00(每周一闭馆)


关联阅读:

浦东美术馆:只花了100块,我竟然在上海看了3个世界顶级大展

西岸美术馆:上海有世界级一流美术馆,我一整个爱住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