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论道之一《庄子》:老子秘传孔子得道心法,用智不如忘己

孔子像(左),老子像(右)

孔子、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是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位圣哲先贤,而颇为传奇的是,根据历史记载,孔子曾见过老子,并向老子问礼、问道。问礼见于《礼记·曾子问》,问道则散见于《庄子·外篇》。虽然孔子见老子之事的真伪自古莫衷一是,但此事众多典籍均有记载,实在不可轻易否定。

孔老论道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但两位思想巨擘(bò)的谈话内容,我们今天是能有幸见到的,因为在《庄子·外篇》中,一共有五处相关记载。虽然其谈话内容有寓言托名之嫌,不一定是实录,但不取《庄子》之载,更向何处得见孔老的对谈呢?而且《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三玄”,在道家经典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所以《庄子》中记载的老子亲传孔子的玄妙哲理和得道方法,其珍贵程度自然不言而喻。惜少见有将这部分内容推广出来的,故笔者便将所有五处综合整理,译成白话,撰写释析,后附原文,一起发表,以飨(xiǎng)读者。下文即是其中第一篇,另外四篇详见文末链接。(本文作者是阅读甲乙)

庄子像

《庄子·外篇·天地》

译文

孔子问老子说:“有人修道像是相反逆的,把不可的当可,把不是的当是,辩者①有句话说:‘离析坚白②,犹如日月悬挂天宇那样分明’,像这样的可以称作圣人么?”

老子说:“这种如同小吏被轮番役使、如同工匠为技能系缚,只是劳形累体、苦心伤神的人罢了。能捉狐狸的狗遭系颈用于田猎,猿猴灵便敏捷被从山林抓来。孔丘,我告诉你些你所不能听到且所不能言说的:凡有头有脚却没心来知、没耳来听的人很多,有形体而又能和无形无状的道共存的人却全然没有。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这又不是其有意如此的③。有意地修道则是人为④。忘乎物,忘乎天,这称为忘己,忘己的人,这称为合入天道。”

注释

辩者:即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因为他们专门从事名词概念的辨析,所以称为辩者

离析坚白名家中的一个著名论点。坚硬的白色的石头,眼看不出是坚硬的,只能看出是白色的,故坚硬不存在;手摸不出是白色的,只能摸出是坚硬的,故白色不存在。所以坚硬、白色是相互分离的。

③虽然能有动止、死生、废起这般反转变化,但只是出于自然,而非有意为之。〔西晋〕郭象《庄子注》:“此言动止、死生、盛衰、废兴,未始有恒,皆自然而然,非其所用而然。”

④修道应该依天性而动,天然自得,不在于自我强求。〔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人各率性而动,天机自张,非犹主教。”

老子像

解析

本篇阐明了用智和忘己的不同,高下立判。名家善辩,以智巧为是,而《道德经》有言“名可名,非常名”,又言“辩者不善”,可见着相使之固化,智巧反失其本性。老子反对劳心有为、矫其性情,主张绝智弃辩、不违本性,则可天然自得、天机自张。此处物我两忘、合入天道的说法,和佛家无我、空空之论颇合。

原文

《庄子·外篇·天地》:

夫子问于老聃曰:“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辩者有言曰:‘离坚白若县宇’。若是则可谓圣人乎?”

老聃曰:“是胥易技系劳形怵心者也。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丘,予告若,而所不能闻与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阅读甲乙|2022-08|专注国学文化的研究分享)

拓展阅读

孔老论道之二《庄子》:孔子跟老子讲仁义,老子却斥责他扰乱天下

孔老论道之三《庄子》:孔子见老子后三日不语,悟老子真传而得道

孔老论道之四《庄子》:孔子问道,老子传授至美至乐游心于道之法

孔老论道之五《庄子》:老子向孔子解释什么是道,妙不可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