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论道之三《庄子》:孔子见老子后三日不语,悟老子真传而得道

老子像(左),老子像(右)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末期的圣哲先贤,而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曾亲自拜访过老子,并以老子为师。这在《庄子》中也有一则记载,说的是孔子五十一岁时,仍未领悟大道,于是前去请教老子,最终领悟老子的真传而得道。关于这篇记述,其真伪历来众说纷纭,笔者倾向于认为二人见面确有其事,但对话内容则是寄托孔老二圣之名而发的,意在阐明道家玄理。钟泰《庄子发微》:“孔之尝受教于老,不必讳。而此其所言,是否尽信,则实难说······但当通其意而不泥其文,斯为善读耳。”

《庄子》中关于孔子、老子对谈论道的记述共有五篇,本文翻译的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篇,该篇透露了老子的得道心法,剖析了仁义和大道,儒道文化在其中激烈碰撞,可谓将孔子和老子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精彩发挥。该篇也是笔者整理自《庄子》的“孔老论道系列”全五篇中的第三篇,其他四篇详见文末链接。(本文作者是阅读甲乙)

庄子像

《庄子·外篇·天运》

译文

孔子到了五十一岁的年纪还没有得道,于是就去南方的沛(pèi)地拜见老子。

老子说:“你来了?我听说过你,北方的贤者,你也得道了吗?”

孔子说:“还没有。”

老子说:“你是怎么求道的呢?”

孔子说:“我求道于制度名数,五年而未能得道。”

老子说:“你又怎么求道的呢?”

孔子说:“我求道于阴阳之理,十二年而未能得道。”

老子说:“这就对了,假使道可以进献,那么没有人不把它进献给君王的;假使道可以奉送,那么没有人不把它奉送给双亲的;假使道可以告诉别人,那么没有人不把它告诉兄弟的;假使道可以给予别人,那么没有人不把它给予子孙的。然而之所以不可能,没有其他原因,全是因为内心无受道之主则道不停留,外在无配道之合则道不运行。①由内心生出的,如果不能禀受于外,圣人就不发出;由外在进入的,如果不能符合内心,圣人就不纳藏。名声,如同天下共用的器物,不可以过多占取。

仁义,如同先王的旅舍,只可以住一宿而不可以久居,久居数见就会招来责难。古之至人,借道于仁,暂住于义,以游于逍遥自在之境,食于粗糙简略的田地,立于不施不予的园圃。逍遥自在,无为也;粗糙简略,易养也;不施不予,无出也。古者称之为采真之游。认为钱财好的人,不能让出利禄;认为显达好的人,不能让出名誉;亲爱权力的人,不能给予别人权柄。操持这些东西则惊栗,舍去这些东西则悲痛。完全没有鉴照,而只看到无休止的财名权力的人,这种是天戮之人。怨仇、恩惠、索取、给予、劝谏、教训、生长、杀灭这八者,是匡正天下的手段,只有顺循天道无所滞塞的人能使用它们。所以说:匡正天下,即自正也。而内心对此不以为然的人,天道之门不会打开。”

孔子见老子而说起仁义,老子说:“扬糠眯(mí)了眼睛,则天地易位四方难辨,蚊虻(méng)叮咬皮肤,则彻夜难眠。仁义更是惨毒,愤愦(kuì)我的心性,致乱没有比它更大的了。您使天下不失去其质朴本性,您也依顺自然而动,秉持天德而立了,又何必竭力高举仁义,像打着大鼓去搜寻逃犯呢?②天鹅不用每天沐浴就是白色的,乌鸦不用每天染黑就是黑色的。黑白是自然本质,不足以形成争论。名誉是外在观瞻,不能够视为广大。泉水干涸,鱼一同处在陆地上,哈湿气相互濡(rú)湿,用唾沫相互滋润,不如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完老子回来,三天没有说话。

弟子问道:“夫子见老子,也有什么规谏吗?”

孔子说:“我竟然现在在此见到了龙!龙,合能成一体,散能成华章,乘驾着云气而飞翔于阴阳。我口张而不能闭合,我又有什么能规谏老子的呢!”

子贡说:“难道至人真的是居如枯尸,行若腾龙,默如深渊,语若雷霆,形发神动似随天地么?我也可以得以一见么?”于是就以孔子的名义去见老子。

老子正坐在堂上,轻声回应说:“我已年迈了,你有什么要告诫我的吗?”

子贡说:“三王五帝治理天下的方式不同,但一样都很有名声,而只有先生认为他们不是圣人,这是为什么呢?”

老子说:“年轻人稍微往前来些,你为什么说他们不同呢?”

子贡回答说:“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禹出力治水而汤出兵伐桀,周文王顺从商纣而不敢违逆,周武王违逆商纣而不肯顺从,所以说不同。”

老子说:“年轻人稍微往前来些,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的事。黄帝治理天下,使民心淳朴统一,有人死了亲人而不哭,民众不会非议。尧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互亲爱,有人为亡亲降低丧服等级,民众不会非议。舜治理天下,使民心相互竞争,孕妇怀胎十个月生子,孩子出生五个月就会说话,还没长大到孩提就开始分别亲疏,于是人就开始有了夭折。禹治理天下,使民心变化不古,人人怀有心机而兵伐名正言顺,杀了盗贼不算杀人,人各自群分类聚,天下变化使至于此。因此天下非常惊骇,儒家墨家则都兴起。其开始还有伦理,而如今却以女为妇,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我告诉你,三皇五帝治理天下,名义上说是治理,而实际上没有比他们致乱更大的了。三皇的智识,上遮蔽了日月的光明,下乖离了山川的精华,中间毁坏了四时的运行。他门的智识比蝎尾还毒,使小虫小兽的本性都不得安宁,而还自以为是圣人,这不可耻吗?太无耻了啊!”子贡惊恐不安地站着。

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春秋》六经,自以为很久了,熟知其中道理了,以此干谒(gān yè)了七十二位君王,论述先王之道而阐明周公、召公的功绩,却没有一个君王采用。太难了!是人太难说服了吗?是道太难阐明了吗?”

老子说:“太幸运了,你没有遇到治世君王!那六经只是先王的陈迹,哪里是其成效的根由呢!现在你所说的,就如同足迹。足迹是鞋子踩出来的,而足迹岂能当鞋子!白鶂(yì)相对而视,眸子不动就能相感成孕;虫子雄的在上风鸣叫,雌的在下风应和就能相感成孕;有种叫作“类”的动物,一身兼有雌雄两性,故而自相感化成孕。性不可更易,命不可改变,时不可阻止,道不可壅(yōng)塞。若能得道,则无所不可;失道,则没有行得通的。”

孔子三个月不出门,再次去见老子,说:“我懂得了。乌鸦喜鹊卵生孵化,鱼口沫相濡生育,细腰蜂不产子而化生③,生了弟弟后哥哥失宠而啼哭。太久了啊,我孔丘没有顺应造化而为人,不顺应造化而为人,又怎能化人呢!④”

老子说:“可以,孔丘得道了!”

注释

①〔西晋〕郭象《庄子注》:“心中无受道之质,则虽闻道而过去也,中无主,则外物亦无正己者也,故未尝通也。”

原文在通行的《庄子》中都作“中无主而不止,外无而不行”,历来注家也大多依此来解释,但其中的“正”字存在争议,〔清〕俞樾指出:“正乃匹字之误,《礼记·缁衣篇》:‘唯君子能好其正’,郑注曰:‘正当为匹字之误也’,是其例也。”笔者查询近年面世的上海博物馆藏竹书《缁衣》和郭店楚简《缁衣》,发现《缁衣》原本确乎是“匹”字,所以《庄子》此处作“正”字很可能也有误,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解释为“匹配”也更合理,所以笔者认为原本应是“匹”字,而非“正”字,更正后应是“中无主而不止,外无而不行”。

②击鼓而求逃犯,逃犯闻声而跑,不得也。竭力地高举仁义而推行于世,正像这样适得其反。

③细腰蜂,又名蜾蠃(guǒ luǒ),是一种寄生蜂,蜾蠃捕捉螟蛉(míng líng)存放在巢内,供孵化后的蜾蠃幼虫食用。古人误认为蜾蠃只有雄性,不产子,靠捕捉喂养螟蛉为子,称为“化生”,因此有“螟蛉有子,蜾赢负之”的诗句。

④〔西晋〕郭象《庄子注》:“夫与化为人者,任其自化者也。”〔明〕焦竑(hóng)《庄子翼》:“为人上者,信能体道法天,与化同运,节以鼓舞,时其霈泽,长养而熟成之,恶(wū)有不化者哉!”

解析

本篇讲述了老子传道孔子、孔子体悟大道的整个过程,故事跌宕起伏,议论石破天惊,阐明了孔子推行仁义是舍本逐末、扰乱天下,不如与化为人、顺其自然,则万物自足、入于大道。

文中老子直指核心,讲明常人无法得道的主要原因是“中无主而不止,外无匹而不行”,而孔子冥思苦想老子真传,最终开悟,由衷感叹:“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这两句是非常值得琢磨的话,读者阅读此文,参悟此语,则可登堂入室,渐入佳境。

值得一提的是,本篇还是“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和司马迁形容老子“其犹龙邪(yé)”的出处。

老子像

原文

《庄子·外篇·天运》: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未得也。”

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

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匹〕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古之至人,假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采真之游。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得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

子贡曰:“然则〔至〕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

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

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王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服〕,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秋春》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生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阅读甲乙|2022-08|专注国学文化的研究和分享)

拓展阅读

孔老论道之一《庄子》:老子秘传孔子得道心法,用智不如忘己

孔老论道之二《庄子》:孔子跟老子讲仁义,老子却斥责他扰乱天下

孔老论道之四《庄子》:孔子问道,老子传授至美至乐游心于道之法

孔老论道之五《庄子》:老子向孔子解释什么是道,妙不可言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