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鸟库吉的中国观:“南北对立”招致的“戎狄病”和“文明停滞”

#头条创作挑战赛#

白鸟库吉(1865—1942),日本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教授。1908年,他在时任满铁总裁后藤新平(1857—1929)的支持下,成立了“满鲜历史地理调查部”,编辑了《白山黑水文库》系列丛书。

他一生致力于“振兴我国(日本)之东洋学,使之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水准”,在突厥、乌孙、匈奴、粟特、康居以及东北、朝鲜史地的相关研究,赢得了欧美学界相当高的评价。

白鸟库吉(1865—1942)

但不可否认的是,观察白鸟库吉的学术成果,我们能清晰地发现,他的研究背后蕴藏着很强的政治思考与殖民背景。比如在1915年出版的《满蒙研究汇报》第一号的“发刊辞”中,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满蒙研究,绝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领域”:

“满蒙对我(日本)而言,一为北门之锁匙,一为东洋和平之保障,今满洲蒙古为(日本通向)欧亚联络之最捷径,处于未来东西文明接触圈内,我国国民岂可轻忽视之?况我于满洲投入战费二十亿,人员牺牲则在五、六万以上。”

那么问题来了,在白鸟库吉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中,都有着哪些在今人看来“过于独到”的理论和见解?我查了一些资料,接下来跟大家简单聊聊。

白鸟库吉著《塞外史地论文译丛》

1)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二元对抗”

在中国史的研究过程中,白鸟库吉提出了所谓的“南北二元现象”。他认为,所谓“中国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北方游牧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民族”的“斗争史”。

1)“南北二元”的界限

白鸟库吉将长城视为中国的 “南北分界线”——长城之南是“拥有高度文明的、主要从事农业”的(汉族)定居民;长城之北是“武力强悍的、野蛮的”游牧民。

白鸟库吉认为,北方的游牧民 “居无定所,食肉饮酒,骑马争斗,身体彪悍,擅长战争,不怕牺牲”

“如果人类的性格可以用文武二字概括的话,戎狄(北方游牧民)属于武士,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有武力的生硬武士”,“不过,(游牧民)虽然以武力见长,但是没有文化,(总的来说)是野蛮的民族”

匈奴王冠

他还认为,南方的汉族是“有文化的种族”。“(汉族)从远古就开始拥有比较发达的文物,在周围都是野蛮人居住的情形下,汉民族的文明就如同沙漠里的绿洲,万绿丛中一点红”。

不过,在赞誉“汉族文明”的同时,他提到了“汉族文明”的“原创”问题——“还没有确定中国的文明是汉民族发明的,还是从其他国家传来的。”由此可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汉族西来说”的影响力还是比较深远的(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什么是“汉族西来说”?)。

一言概之,所谓“南北二元现象”的本质,就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和长城以南的汉族之间的长时间的争斗和对抗现象。换言之,中国历史正是在“南北”两大势力的斗争中,不断推进并延续着。

历史上的“衣冠南渡”

2)中国历史中的“南北对抗”

白鸟库吉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南北对抗”,始于秦朝的建立。当然,南北民族之间的争斗史,要比秦朝的建立“早得多”。对于不同时期“南北大战”的胜败和进退等情况,白鸟库吉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证。

他认为,尧舜时代的“三苗之战”,可以视作最早的“南北大战”。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被犬戎击败后,都城镐京失陷,西方大片土地落入敌手。直到齐桓公时期管仲(?—前645年)的出现,“才使汉民族幸免于难(帮助邢、卫两国复国)”,压制住了北狄扩张的势头。

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等国,先后以北筑长城的方式“抵御北狄”。在这一时期,“北狄一旦强盛,就会大举进攻南方劫掠;北狄入侵后,南方诸国就会团结起来,共同抵御来犯之敌。”

为了抵御北狄,赵武灵王提出了“着胡服”和“习骑射”的主张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命蒙恬率领大军北击匈奴。秦军收河套,屯兵上郡(陕西榆林境内),“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不久,蒙恬从榆中(今属甘肃)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秦、赵、燕5000余里旧长城,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秦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至此,南北双方以长城为界,开启了“漫长的斗争”。

楚汉相争时期,“(汉族)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给予了北方游牧民族“发育的机会”。他们不仅夺取了河套地区,频繁侵袭边境地区,还击败了西北的大月氏和北方的丁零等部族,一时风光无限(拓展阅读:“西迁”与“南下”:游牧民族的魔幻漂流之路)。

白鸟库吉认为,”直到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英豪将军的出现,才使汉民族免受匈奴吞并”。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力、物力以及军力后,汉朝先后发动了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北之战,逼得匈奴不得不避居漠北,休养生息。

古画中的汉匈大战

东汉时期,漠北地区发生了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人畜饥疫,死亡大半。再加上匈奴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最终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南下降汉,逐渐融入黄河流域的汉族;北匈奴被击败后,主力西迁到了西域及更远的地区(拓展阅读:“黄祸”缘起:横扫欧洲的阿提拉,是不是匈奴后人?)。

白鸟库吉认为,在匈奴力量日趋衰微的同时,“一直盘踞在蒙古地区的东胡民族和(满洲系统的)扶余民族,开始强大了起来”,“在南方(中原王朝)强大时,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御敌,当南方势力衰颓时,他们又开始争夺霸主的地位”。

到了三国和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打破了以往“居于长城以北的界限”,开启了“民族大移动”。八王之乱(299—307)爆发后,日渐强大的鲜卑,与匈奴、羯、羌、氐等游牧部落“联合了起来”,“将汉民族基业夺取了大半,占领了长安、洛阳”拓展阅读读书笔记:民国教科书中的“五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最终形成了以东晋和宋、齐、梁、陈组成的“(汉族)南朝”和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鲜卑)北朝”对峙的局面。白鸟库吉认为,“在大部分时间,北方的势力一直在压制着南方”。

梁 东魏 西魏和吐谷浑等国(546年)

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南北均势”的局面才被“彻底打破”。在隋朝完成了统一之后,“重新威震四方”的唐朝,在灭亡了高句丽和百济的同时(拓展阅读“高句丽必须毁灭”:“天可汗”的东北亚战争),将“南满(东北南部)、北鲜(朝鲜半岛北部)收入囊中”。

另外,唐朝还击败了突厥、薛延陀等北方强敌,“(盛唐)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盛况”(拓展阅读一文概述:突厥汗国的前世今生)。

盛唐时期的疆域

遗憾的是,安史之乱(755—763)的爆发,使得唐朝“守卫边境的军人开始跋扈起来”,即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拓展阅读:一文概述:回鹘人是谁?)。白鸟库吉指出,“这些军人当中,原本属于北狄(少数民族)的人占大半”,“于是,又一轮新的分裂和入侵开始了”。

值得注意的是,白鸟库吉在这里特意提到——“汉民族衰败的运势,也是此时开始的”(拓展阅读读书笔记:“疯狂”的太监,是如何“玩死”唐朝的?)。

元和年间(806—820)藩镇图

唐朝灭亡之后,契丹(拓展阅读理性讨论:辽朝的“一国两制”尝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女真(拓展阅读金人眼里的“中国”、“华夷”和“正统”)相继占领了中国北方大部,中国又一次进入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拓展阅读:“华夷之辩”的沉浮:10至13世纪中华世界的分裂与再统一)。

最终完成“大一统”的王朝,更是由“夷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拓展阅读:读书笔记:元朝不同民族知识分子的“中华认同”)。“虽然汉民族一时反抗建立明朝,后来又被通古斯种的满洲人吞并,建立了清朝”拓展阅读:一文概述:明朝灭亡,到底冤不冤?)。

忽必烈吓唬日本的“国书”

在白鸟库吉看来,截至隋唐两朝,除了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了一定优势之外,在大部分时间段内,一直处于“暗中进攻、被动防守”的地位。但从唐朝灭亡之后,局势发生了逆转——尤其是清朝的建立,“使得北方最终战胜了南方,野蛮民族战胜了文化民族”。

最后,白鸟库吉“意味深长”地表示——“中国今天的种种不幸,如国家的衰败、民族的颓废等,都是北方野蛮民族战胜南方文化民族带来的恶果”。

电影《柳如是》中的八旗骑兵

3)“南北对抗”的后果

白鸟库吉认为,“野蛮”的北方游牧民族,在击败并统治文化发达的汉民族时,“通常会遗留种种物质的、精神的弊害”。典型的例子,就是保守主义思潮和妄自尊大的性格。

白鸟库吉指出,游牧民族的的胜利,不仅没有让“南方汉民族退回至野蛮社会”,还让“北方的野蛮民族逐渐被同化”。原因很简单,“南方在文化方面,还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不过,在同化过程中,“中国(汉族)人逐渐滋生了保守固陋的倾向”(拓展阅读传统的“华夷观”,是如何让明朝走向万劫不复的?)。

土木之变”与“庚戌之变”主题画作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南方汉民族在“同化野蛮民族”的进程中,逐渐滋生出了“保守固陋的倾向”?白鸟库吉认为,在“南北对抗”的过程中,“南方汉民族为了自保,会不由自主地变得保守”,“游牧民族的侵犯愈猛烈,这种保守倾向越强烈”。再加上儒家思想中“道德”观念的影响,这种“保守固陋的倾向”就变得愈演愈烈了。

一言概之,在白鸟库吉看来,“南北对抗”的客观史实,直接“导致了中国人保守主义的形成”。对此,白鸟库吉叹道:“这个民族之所以没有丢失固有的文物,多亏保守主义,此保守主义对于汉族文化,真可谓是金城壁垒”,“世界上没有比汉民族更善于保存古代文物的民族,他们是活着的木乃伊”。

欧洲漫画家笔下的“马嘎尔访华”

至于汉民族“妄自尊大”的“性格癖病”,白鸟库吉将之归咎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背景下的“同化现象”。在他看来,这种“同化现象”的频繁出现,“让中国(汉族)人逐渐产生了骄傲自大的心理”,“中国是亚洲唯一的文明国,周围的民族都要接受中国的训导。即便有外来民族进入,也会很快被汉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汉族)人的这种妄自尊大的性格,变得越发严重”。“汉民族给周围民族所起的名称,大多带有犬字旁,或者是虫字旁;汉民族把与外国人的来往送礼称为来朝入贡,把入贡国的酋长或君主称为蕃臣”,“久而久之,汉民族丢失了谦虚的美德,形成了尊大的风气。

福泽谕吉和“脱亚论”

白鸟库吉将这种“物质的、精神的弊害”,比喻为“中国(汉族)人的戎狄病”。除了保守主义思潮和妄自尊大之外,诸如爱国心的消减,民族颓废,发展落后、文化发展停滞等一系列现象,也被其视为“戎狄病”的“并发症”。

最后他总结道:“中国(清朝)自鸦片战争开始,屡屡遭受外国人的侵略。可即便如此,中国(汉族)人依然保持着固陋的习惯,拒绝学习西洋的文明制度。究其原因,就是保守主义的惰性所致”,“中国的衰败。都是由于具有独尊主义和保守主义,不采用西洋文明的结果”(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甲午战争浮世绘之中日谈判

4)小结

对于白鸟库吉的上述结论,其片面性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关于以长城为界划分中国“南北二元”的理论,有着极为浓烈的政治倾向性,即“割裂中国”的目的(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中国与日本的恩怨情仇)。

其次,中国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中国人民的内部矛盾,不应该看作是两大敌对的“外部势力对抗”(拓展阅读:什么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中国观”)。

第三,关于“戎狄病”的论述,极具片面性和蛊惑性,既不符合实际,更是对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化的蔑视和诋毁(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什么福泽谕吉要坚持“脱亚入欧”?)。

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两字的证据是见于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

2)什么是“中国文明停滞论”?

继“南北二元论”之后,白鸟库吉又提出的“中国文明停滞论”“中国文明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停留在这一阶段的时间很长。四千年都停留在这一阶段,这一阶段应该得到发展全部都完成了。”

展开来说,“中国作为亚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所有的文明辉煌都属于古代,值得学习的时代也在古代;近代中国之所以变得落后、颓废,主要是因为中国人不思进取、不开化、不主动学习西方文明所导致的”(拓展阅读:一文概述:为什么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戊戌变法却以失败收场?)。

时局图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徒弟”。对此,白鸟库吉辩解道

“中国在上下两千年的时间里,至少在中央亚细亚以东的地区,还是优越的文明国。对于日本来说,学习了中国的文化,才使日本有了文化方面的发达”,“因此,(古代)日本非常尊重中国的学问(儒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发现,自己需要掌握的东西已经学习殆尽了。因此到了德川时代(学习)便宣告了中止”,“这也就意味着,日本已经摆脱了昔日弟子的地位。”

总而言之,白鸟库吉认为,“中国文明的发达在古代,并始终停留在最初级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停滞不前的中国文化,逐渐沦为了低级的文化”;“中国(清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得黯然失色,令人鄙视”。

进入紫禁城的八国联军

1)何谓“人类文化三段论”

在《中国上代史》一文中,白鸟库吉将人类文化分成三个阶段、

  1. 最初阶段(物神崇拜):人类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知,具有与人类等同的知情意的活动物的观念,这是人类的最低级阶段。
  2. 第二阶段(神学理论):人类开始观察外界事物,能够概括其中普遍具有的属性,创造抽象的概念;人类在自我意识中能够脱离物质,自由地处理抽象的概念。
  3. 第三阶段(实证哲学):人类能够达到外界经验和内心经验世界的统一,期待消除矛盾,达到最高级阶段。

白鸟库吉认为,“中国文化定位在第一阶段”。比如他将中国人对“尧舜禹”的崇拜,比喻为“物神崇拜”的表现。另外,中国人对于“道德观念”的强调和“对人的重视”,都是“活动物”的“知情意”的结果。

《伦敦新闻画报》木刻版画:北京的街头茶坊——来自我们的特派画家的速写(1861)

对于中国人一直引以为傲的汉字和建筑艺术,白鸟库吉摆出了“极尽鄙夷”的态度“中国的文字(汉字)原始而粗糙,如同野蛮人对物品要画出图画一样,每一事物都对应文字,每一个词汇都对应文字,极其原始,非常不便”,“中国的建筑看似壮观,其实很原始,没有创造性”(拓展阅读:东瀛志:为什么日本没有彻底“废除汉字”?)。

最终,白鸟库吉得出结论:“中国文化是低级文化,是必须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明,没有思想和精神上的文明”。

日本的文明“之所以能展现出进步性”,“是因为日本在充分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之后,没有停止脚步,继续学习西洋的结果”拓展阅读: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是如何大力推动英语教育的?).。

19世纪末的日本议会

2)“南北对抗”与“中国人的国民性”

“保守和尚古”,是白鸟库吉对中国人国民性格的总结。“在古代中国,以君臣之礼、父子之礼、夫妇之礼为代表的儒教的伦理关系,是不能改变的”,“对于古代圣人的古训,中国(汉族)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敬畏”。

在他看来,由于中国人一直蒙受着“道德”的规制,并且不敢打破圣人的“训诫”,最终致使自己的文明“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困局”。

圆明园遗址

另外,一直存在的“南北对抗”,也是让“中国文明陷入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文弱的南方汉民族,在武力上敌不过勇武且野蛮的北方游牧民族“。

因此,“南方汉民族只能通过坚持捍卫并发扬自己的文化,最终将其同化”。于是,“南下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进入汉土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中国(汉族)人”,“还感染了汉民族的命运观和懒惰柔弱的风气”。

最终,“南下的北方游牧民族,变得软弱无能,懒惰优柔”,“南方的汉民族变得固陋、保守、退缩、不进步、失去爱国心”——”整个国家陷入进了文明停滞的局面”。

给美军“拉货”的中国百姓(可见清朝的统治是多么糟糕)

3)小结

在白鸟库吉看来,中国的文化、语言文字、宗教观与世界观,无一例外都是低级的、原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毫无优秀品质可言——“中国文化的辉煌在古代,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文明停滞的状态。”

他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文明停滞”,就等同于一个人“呼吸了停止”。“文明停滞”的中国已经病入膏肓,唯一的结局只有“死亡”。

在今天看来,“文明停滞”的提法,一方面给予了日本“脱亚入欧”的正当性,也给予了日本正当侵略中国的合理借口——只有日本,才能成为中国的拯救者。

福泽谕吉著《文明论概率》封面

3)尾声

在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日本东洋史学家们,将这种夹杂了学术与政治两方意图的历史研究,进一步升级为了“具有帝国主义性质的论述话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由“满鲜历史地理调查所”编纂的十余册《满鲜历史地理报告》,价格居然暴涨到了令人咋舌的“百金”,成为了在日本军方和政界炙手可热的“情报”。

由此可见,与自然学科的研究不同,历史学科必须要面对一个各自不同的学术策略与思想立场问题拓展阅读:为了肢解中国,近代日本的学者们,都动了哪些“小心思”?)。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