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匈中双语学校成立于2004年,是中东欧地区第一所使用中文和所在国语言教学的公立全日制学校,今年正逢建校20周年。目前学校有12个年级、20个班,在校学生500余人,大部分是以匈牙利语为母语的学生。学生不仅有汉语课,绘画、音乐、计算机课也用中文教授。2017年,该校与首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建立了孔子课堂。2023年,匈中双语学校毕业生胡灵月和宋智孝被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录取。她们就读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梦想是学成后当老师,“给匈牙利学生们讲中国的故事和文化”,“做有温度的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们在中文课上举手回答问题。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三年级学生本杰明练习写毛笔字。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学生在12年级毕业典礼前排练。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三年级的孩子们上中文课。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老师阮文英给三年级的孩子们上中文课。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三年级学生宝怡展示自己的大熊猫形象美术作品。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这是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拍摄的匈中双语学校校门。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写有“中匈友好”的小朋友画作贴在匈中双语学校教室墙上。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这是5月3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拍摄的匈中双语学校校门。 新华社记者 赵丁喆 摄

4月28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宋智孝(左一)和胡灵月(中)与同学边走边聊天。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4月28日,胡灵月(左一)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上课。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4月28日,胡灵月(左)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的食堂打饭。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4月28日,宋智孝(左二)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与同学交流。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4月28日,宋智孝(右二)和胡灵月(左一)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校园内与同学交流。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胡灵月(右)和宋智孝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参加运动会时合影(2024年4月摄)。 新华社发(受访者供图)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