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行纪(十二)

一年春景莫错过,最是花开好时节。

己亥年清明时节,天气晴朗。晨起,闻悉冉猫、恬静邀约访金溪城湖村,遂即应约一同前往。由于从东临公路前往城湖村需要途径东临新区太阳镇,故提议顺道探访秋塘村“七叶增辉”和谷家村“五矦上客”门坊。

七叶增辉


张氏宗祠


秋塘,是南宋绍兴年间抚州知州张滉后裔世居聚落,故又名“张家塘”。据左国春《抚州名宦张滉考略》载:张滉,字昭远,绵竹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为宣抚处置使司书写机密文字。七年(1137),赐进士出身,除知镇江府,为周秘所论,主管台州崇道观。历知抚州、永州。孝宗乾道三年(1167)知楚州(《全宋诗》卷一八六二)。绍兴十一年(1141)到绍兴十三年(1143)张滉任知抚州军州事(道光《临川县志》卷十九“秩官”),主要政绩有修筑子城;重修州城门;重建见山楼;重建怀谢亭,并易名晞颜亭;创立忠孝堂;创立军资库等。





在秋塘村最东边的村前有一门坊,匾额题刻为“七叶增辉”,比喻秋塘张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一支开七叶的盛况。而门坊后面则是一大片废墟空地,建有一堵类似壁龛的墙体,有供奉香烛的痕迹。据说,此处原有一栋房屋,在倒塌之后,子孙就在原址上兴建这堵墙体用于祭祀缅怀祖先。在废墟之中,还零落散布着数栋千疮百孔、无人居住的赣派民居以及私塾,仅有张氏宗祠保存完好,面阔五间,前临水塘。在张氏宗祠的北侧是后龙山,有新修的始祖张滉墓和清代康熙年间修的明朝列大夫少卿张谦墓。这些建筑遗迹昭示张氏族人依然秉承敬祖穆宗的中国文化传统,其可谓是“祭如在”。


五矦上客

离开秋塘继续前往谷家。《临川县地名志》载:“谷家,在太阳圩东偏西2公里田畈中。谷延三于明末由福建延平到此做小生意,后定居。”谷家在谷家村前有一门坊,匾额题刻为“五矦上客”,“矦”通“候”,其典出汉代谷永。《汉书·游侠传》载:“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言其见信用也。”“五侯”为何人?汉成帝悉封诸舅王谭为平阿侯,商为成都侯,立为红阳侯,根为曲阳侯,逢为高平侯。五人同日封侯,故世谓之“五侯”。如今谷家已无赣派传统民居,仅存的“五矦上客”门坊,顶部也覆盖红色琉璃瓦,两侧连接的村墙都粉刷水泥浆,完全失去古朴的造型。


东鲁旧家


在距离谷家东边约一里,有地名邹家,同属湖溪村委会。大约在1952年前后,湖溪周边一带又由东乡县划归临川县,在明正德七年临川县76至80都(含湖溪)划出置东乡县。邹家村门上题刻有“东鲁旧家”,“东鲁”为邹氏郡望之一,这座村门依旧保持古朴的原貌。向村中走去亦到处是废墟以及残垣断壁,还遗留有部分村墙,似乎在向世人诉说着村庄是最小的城。


湖溪邹家

在村庄东北方向亦有一座村门,前临水塘,在水塘周边有早已废弃的民居和私塾,外墙上长满各种爬藤植物,目之所及处处都呈现出在春天里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冉猫说:“我们为什么选择春天走古村?因为我们在古村中不但看到了落败,在春天中看到了希望。”笔者自问:“为什么访古村?因为古村美。古村美在何处?美在历史传统,美在风土人情,美在生态环境,美在建筑特色,美在天人合一。”


城湖

过湖溪太平桥村即进入金溪县界,途经高坪村、涂坊村,即抵达陈坊积乡城湖村。因村庄地处双陈河岸田畈似城墩的高地上,则名城湖。宋元之际,到处兵荒马乱,盗匪四起,民无安生,因此柘冈吴氏举族迁至城湖等地避乱定居繁衍。柘冈距离城湖约有十余里,是王安石母亲以及夫人家族世居之地,王安石在少年时代经常往来柘冈拜亲访友,留有《柘冈》等诗文。因此,城湖又有王安石外祖后裔村之名。


英钟山水




城湖村前有一大水塘,形如椭圆,岸边垂柳依依,村庄四周七座小丘围绕,犹如“七星抱月”格局。由于村庄地势北高南低,使房前屋后巷道旁沟渠中的水顺势而下汇入村前大塘。在塘之北有一东西走向石板路以及临塘而立一排赣派民居,如“英钟山水”民居,有的墙裙、墙角则是采用鲜艳的红石,房与房之间形成五条南北走向巷道,巷道设有门坊,将门坊全部关闭则成为独立封闭的整体,在那个兵荒马乱年代具有防御入侵作用。



大夫第


瑞应吾庐


从中间巷道门坊入村,附近有一口围着栏杆的老井,清洌可鉴。沿着笔直巷道往北而行,一路上两侧传统民居都是座北朝南“四水归堂”天井式的布局,有的在临街一侧墙上直接设入户门,有的临街先设券拱门形成一条通道,便于在房屋中轴线上设入户门,如“瑞应吾庐”宅院,匾额为翰林院吴裕德书,纪元是嘉庆六年。另在其他传统民居上亦有如“大夫第”、“移来辋川”、“居仁由义”等匾额。





城湖

在城湖村前水塘西南方向有三栋相对独立于村庄的赣派传统建筑,分别为宗族祠堂、会章公祠和高四公祠。在王安石《柘冈》诗中有“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因此如今的城湖依然遍植辛夷树以示对故地柘冈的怀念。


岐山石拱桥

是时已近中午,一同商量先到陈坊积乡街上寻店吃饭,可是在乡里街上兜转一圈未找到合适店家吃饭,然后商议取道岐山村前往东乡区黎圩镇街上吃饭。岐山亦是吴姓村庄,其名源自吴氏始祖吴泰伯出生地岐山古周原(今陕西),与城湖吴氏均由柘冈吴氏发祥而来。南宋中期,柘冈八世祖吴申惧柘冈盛极否还,爱岐山之萦抱,故迁此定居,仅距柘冈数里之远。




岐山村依山傍水,清澈的双陈河从村前缓缓流过,河上架设一座古老坚固的四墩五孔石拱桥,建于清道光年间。过桥沿岸向西行,有一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再往前行新建有一座“延陵世家”门楼,作为东边进村的主要门户。穿过“延陵世家”门楼,一条贯穿东西的沟渠作为界线将岐山新老建筑一分为二,又在水上架有数座石板桥相互连接,以南全是新建筑,以北遗留有上百栋明、清、民国时期赣派风格建筑,整体布局秩序井然,形成纵横交错的巷道,故有“岐山九桥十八巷,巷巷通山上”之说,如云楼巷、西楼巷等直达神圣的后龙山。当地大部分建筑外墙墙裙墙角采用红石,因东乡与金溪交界一带盛产红石,故而流行。



岐山大夫第


岐山大夫第


在村中刚行不久,随口询问路旁一户农家可否在此搭饭,主人立即爽快地答应再为我们弄些饭菜,于是我们继续在村中到处转转。岐山最奢华的建筑要数位于村庄东边的清代吴康、吴熙、吴抵柱三兄弟营造的“大夫第”建筑群,吴氏一家三代人在湖北汉口经商致富,援例捐纳,荣归故里大兴土木,这些赣派风格传统民居的“八”字型门斗或“一”字型门罩均采用石雕、木雕、彩绘等工艺装点门面,甚是精美且寓意美好。吴氏三兄弟亦不忘造福乡梓,捐献巨资修建岐山石拱桥。

科甲里


应宿第


状元路


凝翠居


啸月轩

在老表家中吃完饭后,即从岐山出发,过黎圩镇街上,抵达浯溪村,稍事歇息。因村前一港,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后青山,青苍翠绿,则名浯溪村,亦是一个与王安石家族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村落,其乃王安石弟弟王安国的后裔村。浯溪王氏始迁祖王志先,名子春,系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于宋庆元元年(1195)初,自上池瑶田徙居于此。

半月塘


奕世甲科


大溪沟


浯溪村有一条连接南北门楼的主道从村前而过,中间设有两道带石形如“铁轨”,王氏族人称其为“状元路”,因在族人心目中王廷垣则是“状元”故名,以期待浯溪后人高中状元。北门楼题额为科甲里,沿途有应宿第、奕世甲科牌坊、凝翠居(泉碧流辉)、半月塘、啸月轩等赣派建筑,南门楼题额为南垣萃秀。明代奕世甲科牌坊,其上记载了王氏家族“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兄弟同科”的辉煌历史,“永乐丁酉乡贡进士文林郎父王汝为、赐进士巡按两直广西监察御史子王堂,赐进士奉直大夫孙王显、甲午举人文林郎王昌、天启乙丑进士翰林院编修来孙王廷垣,赐进士朝列大夫孙王统、甲午举人承德郎孙王盛、詹事府詹事晋礼部左侍郎来孙王廷垣”。牌坊前立有一对高大憨厚石狮,它们似乎有顾盼之情。


一经山房


五世恩荣


知行合一



芳谷公祠


凝翠居往东拐到大溪沟直行,抬头望见两侧房屋的天际线向前舒展延伸逐渐消失于苍翠的后龙山,颇富空间层次变化,不失为中国传统建筑美学的一种典范。大溪沟沿途有王廷垣官厅、一经山房、五世恩荣,巷道的尽头深处是芳谷公祠。




在大溪沟上最低调奢华的赣派建筑莫过于王廷垣官厅,其建于明代,南北两栋官厅相连并列,正对各有照壁,同建筑外墙等高,照壁基座采用石雕构造,照壁主体由45度角斜放的方形金砖贴砌而成,官厅内部是抬梁式砖木结构,梁柱粗硕,无不流露出奢华和大气,散发着令人着迷的明代气质,让人不禁遥想当年这里的繁华。令人痛惜的是南栋官厅毁于九十年代火灾,北栋官厅亦成危房,梁塌柱倒,荒芜寥落,不堪目睹。


官厅


王廷垣官厅绝对可算作抚州明代官厅建筑典型珍稀的标本,乃至江西、全国都是罕见难得。珍惜,珍惜,再珍惜,莫待无花空折枝。何为官厅?官厅是古代官员告老还乡之后在故乡建造的住宅。官厅的建筑风格简朴,遵从礼制。官厅在形制上,前厅平面呈特有的“假五间”式布局。“假五间”是指该官厅的门厅和后堂部分均为三间,正堂部分明间加柱和梁架,形成五间的现象。前厅是会客的场所,采用抬梁式木构架,与其他各厅的穿斗式木构架形成明显区别,体现了官厅建筑明显的的等级性特征;采用减柱造以扩大室内空间,是官厅建筑特殊的构造手法。

登科桥

浯溪村深深地铬上了王廷垣家族的印记,除“状元路”、奕世甲科牌坊、应宿第、官厅之外,至今村中仍随处可见与之相关诸多遗存信息,在村北百余米处河港有一古桥,曰登科桥,两墩三孔,不仅标榜王廷垣家族登科,亦是寄托族人再登科之希望。


旌表儒士王士柏未婚之妻李氏坊

天色向晚,作别浯溪村时,不禁又深深地回望了一眼村头路边那高高耸立的贞孝牌坊,兀自想象那些埋藏于雕龙刻凤中的繁华往昔和如烟往事,或许有些故事已被村民广为传诵,也或许成为了永远的谜。


往期回顾:

金溪行纪(十一)

金溪行纪(十)

金溪行纪(九)

金溪行纪(八)

金溪行纪(七)

金溪行纪(六)

金溪行纪(五)

金溪行纪(四)

金溪行纪(三)

金溪行纪(二)

金溪行纪(一)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zhengshiting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