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用角色扮演法还原场景,帮助孩子应对强烈情绪

之前的文章讲到还原场景的方式,情绪管理┃孩子大吼大叫撒泼打滚,可以这样来引导 考虑到仅仅有理论,可能不好理解,我找到了原来有一次噗噗摔倒时的记录,来具体看一看怎么用角色扮演方法来还原场景,帮助孩子情绪疏解,应对强烈的情绪。

案例分析

这是发生在噗噗一岁八个月大时,那天傍晚我和噗噗在读书,就在我低头换下一本书的时候,她从椅子上摔下来了。头“嘣”地一声碰到了地上,“哇”一下就大哭了起来。我赶快抱起来,知道是刚才事发突然,吓着了。我抱着她,一边轻轻抚摸她的头,一边亲亲,一边替她表达感受,“你刚刚突然间摔下来了,摔得很痛”等。她情绪渐渐平复了,停止了哭泣。

♥注意:在第一时间,这里用了肢体接触和“表达孩子的感受”这种方式,让孩子的情绪慢慢平静。♥

我就想着继续给她读书,却发现她一直嘴里嘟嘟囔囔。我停下来才发现,她的手不断地从椅子边缘滑下去,然后嘴里说“掉、掉、掉”。我明白了,她在回顾刚才的过程,她还没有准备好开始新的活动。

♥注意:噗噗以前如果发生什么事,只要准确表达她的感受,她一般很快就会平静下来,所以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可是当她不断地重复刚刚发生的事的时候,就是在给出信号,刚刚事件的情绪,并没有随着表达她的感受而完全消失。要注意到孩子的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说:“哦,你刚才在椅子上,站了起来,突然间,脚下一滑,你失去了平衡,整个人很无措地摔了下来。事情发生地太突然了,你完全没有预料到,这时,你整个人都失控地掉了下来,头重重地磕在了地板上。头很疼,你也好害怕。”我边说,边拿起旁边的乐高动物,给她演示。她嘴巴里还是一直重复着“掉、掉、掉”,表情那么认真严肃。

♥注意:角色扮演还原场景,也仍然需要用语言去复述刚刚发生的事情。角色扮演的作用,是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形象直观地了解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语言叙述时,对刚刚情况的描述可以详细一点,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可以描述得更细致,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头脑中重新经历刚刚的事,化解恐惧,恢复平静。♥

演示了两遍,她还是不断重复刚刚的话,表情认真严肃。我让她等一下,妈妈马上回来。我去找来了一些毛绒玩具,大一点的小一点的。她看到毛绒玩具,有一些开心,抱着河马不丢。

我就拿着小恐龙给她说“哇,这是小恐龙,小恐龙在椅子上跳舞,突然,‘哇’,它不小心掉了下来。我的妈呀,“嘣”,怎么这么疼呀,哎呀,吓死我了,我怎么突然掉下来了。太疼了,太害怕了。”边演示,我边双手抱头,哭天抢地,摇头晃腿。她了,捡起小恐龙,递给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就依次把恐龙、刺猬、大象、企鹅、河马,不断地掉下地上。然后用“炸裂般”的演技,争取每次表演都能加点不同的元素进去(要不然自己实在抵抗不住单调地重复)。

表演了几十遍之后,她慢慢开始自己拿起玩具,弄掉在地上,然后笑着看着我。我们又玩了几十遍,才结束了这个游戏。早上起来,她又拿起毛绒玩具,从椅子上摔下来,我又表演了几遍。

没想到这件事对她影响这么大。

♥注意:这里就是在角色扮演中,更多地加入了游戏的元素,因为角色扮演方法也是游戏的一种。孩子会因为家长夸张滑稽的表演,放松下来。夸张滑稽的表演,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游戏和笑声,是父母与孩子发生联结的重要方式。♥

另外,虽然这一次噗噗用了一两百遍来重述刚刚发生的事情,可是,在以后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她仅仅重述了几遍,就情绪完全恢复。我今天写的时候,才发现,她现在有一种习惯,如果她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情,她就会把我拽到她发生事情的现场,用她不成熟的语言加动作,告诉我刚刚发生了什么。

这其实就是她学会了自己复述,只是语言能力还不够好,我以前都没有注意发现。可见,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事情,简单地学习后,她自己就有能力去处理,虽然刚开始麻烦了一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角色扮演还原场景

适用年龄:0+不同年龄,父母引导的方式略有差异。

适用时间:

①事件发生后,可以立即使用,第一时间帮助孩子缓解情绪。

②如果事件发生时,因为各种原因做不了第一时间还原场景,也可以找适当的机会,再重新来。甚至,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只要该事件对孩子还有负面影响,都可以找适当的机会来重新帮助孩子还原场景,疏解情绪。

适当的机会一般是指,孩子和家长都比较放松的时候,会更有利于还原场景的顺利进行。有时候,孩子不愿意讲不愿意提,那就尊重孩子意愿,再找机会。让孩子自己愿意讲,自己决定“这个时刻是我准备好的时刻”,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讲。

1.0-3岁:孩子的语言能力还不那么好的时候,在事件发生后的还原场景,可以主要有家长来做引导,就像我上面所做的那样。家长来主要复述刚刚发生了什么

①详细描述情境:刚刚发生了什么;

②描述孩子的感受:发生事件时,孩子的具体感受是什么样的;

③简化事件:当已经上面详细描述过几次以后,孩子的逻辑认知已经清楚刚刚发生的事情。可以适当简化事件,然后用夸张滑稽的方法表演出来。因为孩子还比较小,简化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更加集中在他感兴趣的部分,将火力主要集中在孩子对于刚刚事件的主要情绪上。

④夸张滑稽地表演:简单的话语,配上滑稽的表演,可以帮助小宝宝明白刚刚发生了什么。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也是和宝宝产生联结的方式。


图片来源于网络


2.3岁以上:或者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足够她慢慢描述事件时,可以家长引导,孩子适当参与复述(因为3岁和6岁差异还是挺大的,语言能力差异也很大,不同的孩子家长可以适当把握下面将要提到的内容)。

①表达孩子的感受:这个方法可以让家长和孩子瞬间拉近距离,通过表达孩子的感受,一是可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的情绪,二是可以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理解我的。“你那一天很生气,你愿意和我谈一谈那天的事情吗?”也可以这样开头。

②用问问题的方式描述情境:这个可以根据孩子的语言能力和年龄,来适当调整。“当时发生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适当的时候,也要根据孩子的回复内容,表达孩子的感受。以下为举例:

“当时发生了什么?”

“她一直撞我,我很烦。”

“对,那一定让你很不舒服。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我就推了她,想让她走开。”

“然后妈妈就训斥你了,你很生气。”

“我觉得妈妈不理解我。”

“仅仅因为妈妈训斥你,你很生气,还是还有其他的事情,也同样让你生气?”

“妈妈之前一直让我分享,我也不喜欢。我不喜欢妈妈说话的方式和语气。”

“所以,你其实不是讨厌她,而是生气妈妈不尊重你。最后,情绪爆发了,因为当时她一直撞你,这是压倒你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上一篇讲到的问题,纯谈话对家长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语言交流很容易就有破绽,而大多数家长都没有这方面专业的训练与反复练习。所以,也可以直接用角色扮演来降低难度。

③在谈话中加入角色扮演:也可以一开始问问题时,就用玩偶来表示孩子,通过玩偶来提问,玩偶A说一句,玩偶B回复一句,孩子的防御心理会降低,会更快还原到当时的场景。我列举上面的,是想说,这两种都可以,单纯谈话后再表演也可以,直接表演也可以。角色扮演时,可以语调夸张一点地模仿孩子说话的语气,气氛瞬间会放松。

如果觉得问问题这种方式,有点把握不住,也可以像0-3岁提到的那样,直接平铺直叙去和孩子还原场景。从开头到结尾,发生了什么,直接用玩偶夸张地表演一遍,效果是一样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问问题的优点

用问问题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理解,促使孩子思考表象下的本质:我当时怎么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我的情绪原来是这样发生变化的?这其实是自我觉察的一种训练。情绪管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我觉察

补充一点不相关的,如果孩子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也可以用问问题的方式,帮助孩子去思考目前的难点在哪里,自己卡壳在什么地方。这样主动的思考,会帮助孩子更投入learning,也有利于他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是学习。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

1.0-3岁 情境、感受、简化、表演

2.3岁以上 感受、问问题、角色扮演

3.问问题的优点

最后再多加一句,这种场景还原的方式,对于成年人也同样适用,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事,一直过不去,也可以试试场景还原。当然,对于成年人可以只在脑海中模拟就可以,实物也可以。会有利于消解当时的情绪。

今天就酱!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