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古茶道的“活化石”郏县山陕会馆

郏县山陕会馆是我拍摄的第一个山陕会馆,拍摄的时候离现在已经一年有余,当时正值冬季赶上了雾霾天,怎么拍都感觉照片上灰蒙蒙的,后来一直想补拍,但总是时间凑不到一块儿,终于有机会又去了一次还没有带相机,就用手机补了几张大场景。

郏县山陕会馆位于郏县的西关,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二年,也就是1693年,距今已经有326年的历史了,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当时的晋商和秦商都非常精明,建造会馆的第一原则当然就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现在看山陕会馆所处的位置偏西,南面的正门外是一条小路和一条河算是够背的,但在古代这里可是正儿八经的万里茶路古商道。山陕商人南下第一站必经河南,而郏县,就是万里茶路的宛(南阳)、洛(洛阳)、许(许昌)古道交会之地。

郏县山陕会馆按照古代的建造习惯,坐北朝南,保留下来的建筑从南到北依次是照壁、山门(背面戏楼左右钟鼓楼)、大殿、春秋楼。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当属山门(背面戏楼)和左右相连的钟鼓楼。

现在照壁与山门之间被一条小路隔开了,在古代照壁首当其冲就挡在山门正前方,中间的衔接关系是很强的,照壁在文革时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南边刷上了“念念不忘无产阶级”的革命口号。

古代晨钟暮鼓,太阳东升西落,所以照壁之后从东到西依次为钟楼、山门和鼓楼。钟楼和鼓楼都保存完好,只是其中的钟鼓早已不知去向。

正中就是山门,山门之上写有“山陕庙”三个大字,在古代,会馆既是山陕商人交流休息的场所,又是祭拜关公的庙宇,所以称为“山陕庙”或者关帝庙。

左右各有一门,为东西侧门,东门为“镇华门”,西门当时没有过多留意。

粗略一看历史的颜色基本已经掉尽,只剩下了朴实的灰土色,但要是看细节就会发现,其实很“土豪”。无论是山门还是钟鼓楼从上到下无木不雕、无砖不刻,尽显了繁复之美。

屋脊两侧走兽、戗脊兽依次排列成形,筒瓦和滴水都刻有花纹,筒瓦之上还骑有瓦兽。

门楼的木窗和石檐之上雕刻有非常多的花鸟虫鱼图案,仔细观察后发现处处都有玄机。

最有意思的就是各个檐角的尽头都“站着”一个将军,他们站的位置都视野开阔非常便于监督观察,放在这里就是为了看门护院,震慑四方。

正门现在是朝内锁着的,要想进去必须绕道到龙山大道从粮食储备库进入。

山门背后相连的就是戏楼,传说曾经这里可同时容纳3000多人听戏,只是现在再也看不到往日的盛况了。

戏楼的精华就在于楼檐之下的斗拱铺作,几个铺作相连正中间为龙头造型,往两边依次为龙身、龙尾。每个铺作单独拆开又都各自成型,下方还雕有各种吉祥图案。

在背后看鼓楼,上方小小的一个屋顶容纳了太多的内容,双重檐建筑,屋脊正中为麒麟驮宝瓶,麒麟下踩望兽,两侧为剑把螭吻。夹在中间的还有小兽,前方各有一个戗脊兽。

飞檐之上有挑角挂铃,风吹之时闭上眼,细听那悦耳的铃声,能将我们带回到三百年前那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

拍了几个垂兽,龙的造型各不相同,龙须至今完好如初,显得生动活泼。

没有长焦,有的话一定将上面的檐角将军拍个遍,站在下面看他们是一个个的小人,但是放大了看他们都是一件件艺术品。

墙头草随风倒,繁华落尽略显微凉。

往后走就是大殿,又叫“拜殿”,现在还能看出很明显的歇山顶建筑特征,在古代供奉着关公。这里解放后长期被粮食储备库使用,正门已经被完全被封死。

最后面还有个春秋楼,境遇和前面的大殿差不多,比较幸运的是房檐下的铺作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郏县山陕会馆可以说现状是比较落魄的,但基本保留了历史的模样,荣华之后终究归于平淡!

洛阳山陕会馆,你真的看懂了吗?

舞阳县北舞渡山陕会馆中有一座牌楼被誉为"河南清代牌楼建筑之冠"

郏县文庙里的木雕和石雕都是古老的艺术品!

古寨探秘—郏县临沣寨百年不淹之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