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汉字本义 │“东”山再起

成语:东风压倒西风

语出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 贾宝玉上学后,袭人在家无所事事,想起晴雯之死,不免兔死狐悲起来,如果宝玉娶了厉害的正妻,自己就成了尤二姐了。她跑到林黛玉那里探听风声,林黛玉感慨地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

后来,毛泽东主席《在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上的讲话》借用了这句话:“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



(133)东




字形演变:




本义溯源:

早先,人们认为“東”字从木从日,原因就在于《説文解字》,其给出的解释(白话文)是:东,移动。字形采用"木"作边旁。官溥的观点认为,字形采用"日、木"会义,表示日在树丛中。 等到大量甲骨文出现,方知这种解释完全不对。

甲骨文各种“東”的字形,中间并不像小篆那样的“日”形:

  • 其实,“東”源自字根“”。那我们先来了解“束”的构形和含义,它实际表示的上古时期的棍囊。

古时候,人们为解决搬用东西的不便,就想到要更多利用肩膀能够负重这一特点,怎么做呢?古人先在地上铺上一块兽皮或者结实的麻布,中间放一根木棍,然后把东西放在兽皮或麻布上,并绕着木棍卷起来,然后两端用绳子牢牢扎住,便形成了有相当容量的“棍囊”。 这样无论一个人挑还是两个人扛,都轻松方便很多。

由棍囊本义出发,“束”引申后也表示对其他物件的捆扎。

  • “東”实际上是在表示棍囊的“束”中间增加一横(或者两横,或者一叉),表示内中有物和肩扛行走之意。“東”的发声来自棍囊礅在地上时的拟音。

小篆字形中,将两端的绳结脱离了棍囊两端,结合了一竖便看起来像“木”字,因此造成了后来从木从日的错误解释:

小篆“東”


那么,“東”又怎会作为方位用字呢?请想一下原始古人的生活场景,当棍囊解开,东西取出,就意味着会在此地停留或居住一段时间;当棍囊扎起并扛于肩上,就表示要出发去别处了,要移动了。而另一个的情境是:太阳升起之前,大地一片寂静,当太阳从东方升起后,人们都起身开始一天的采集狩猎了,此刻起开始忙碌了。“東”也意味着“动”的开始。因此,古人借此表示太阳升起的方位。

隶书在小篆基础上笔画化:

隶书“東”


楷书“東”


简体字“东”参照了草书,笔画简单,成为今日之标准字:

楷书“东”


综上所述,可知“”的本义:扎好棍囊并肩扛行走。借用作表示太阳升起的方位。



衍生含义:




成语典故:

东山再起


出自《晋书·谢安传》。这句成语的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谢安是东晋名士,天资聪颖,很有才学,出身望族却无意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任著作郎,不久就推脱有病辞官回到会稽居住。后来,扬州刺史庾冰请他到扬州做事,他也不愿去。庾冰几次派人来催他不得已,只好赴任。但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就找个借口回来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他也坚决拒绝了。

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孙绰等人交往甚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很是悠闲。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当了西中郎将,很受朝廷重用。但他的名气还是没有谢安大,人们都认为谢安才是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的大才。

不久,谢万被罢官,谢安为了挽回谢家日趋衰微的地位和声誉,萌发仕进之意。那时,他已四十多岁了。恰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他就接受了。

在他要上任的那天,许多朝廷命官都来为他送行。有个叫高崧的官员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来做官,高卧东山,悠闲得很。今天你到底还是出山了。” 谢安听了,感到很羞愧。

后来,谢安官至宰相,在淝水之战中,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创建了卓越功绩。



其他汉字解释:

......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