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毛主席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文/老余


「群运营」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为何要“旧事重提”?

因为从公域流量池里获客的成本越来越高,做私域已是很多公司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要做好私域,「群运营能力」是基本功。

所以,有必要来说一说。

关于「群运营」,很多新手一上来就有一个巨大的疑惑:

人家拉一个微信群怎么就那么容易活跃,而我拉一个群,除了几个托儿,就根本没人搭话。

为何会这样?

我和他的差别到底在哪里?

还好,我们有毛主席,如果把我党比做成一个“群”,那毛主席无疑就是一个群运营的高手。

你看我党在1921年那条红船上有多少人?二十多年后建国时又有多少人?翻了何止千万倍。

试问:他老人家是怎么做到的?

今天不说具体“术”的问题,只说「群运营」“道”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底层逻辑,因为人性永不变,所以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行业,底层逻辑是想通的,都用得上。

而“术”,就要因地制宜了,这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那毛主席运营“群”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有三点:

  1. 群目标:我们因何聚在一起?
  2. 仪式感:谁是我们的同志?
  3. 参与感:激发成员的归属感。

我们一点一点来看。

(一)群目标:我们因何聚在一起?

一个社群,其实就是一个组织,而一个成功组织的前提是:

——每个组员心里都清楚组织的目标,也就是我们因何聚在一起?

我党我军当时为何聚在一起?

我们的总目标,是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为了让全体穷苦人民过上好日子,在这个总目标下的每个阶段的小目标,从毛主席到最底层的士兵心里都非常清楚。

比如一开始的革命目标是“打土豪、分田地”,比如解放战争时期,大家都知道目标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

不要小看这个共同目标,正是它把有共同理想的人团结了起来,你看1940年冬天,国民党调动几十万大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经济封锁,重重包围下“不让一粒粮,一尺布进入边区”,根据地生产、生活陷入极端困难,大冬天的没有鞋袜,没有被子盖。

但这能阻止爱国青年向延安进发吗?

完全不能,他们突破国民党的重重包围和封锁,跋山涉水来到圣地延安。

这是为啥?

正是因为毛主席、解放军的目标,正与这些爱国青年的人生目标一致。

这,就是「组织目标」的力量。

这一点如此重要而又如此简单,但很多朋友一上手或被老板一催要卖货,就忘记了这个即重要又简单的前提,比如:

前几天有人把我拉到一个健身群,群的名字是——健身爱好群。

这个群基本就搞不起来,为什么?

因为没有明确目标,从而在成员心里不可能达成共识,一个没有目标的组织,充其量叫团伙,而有目标的组织才能叫团体。

如果把这个健身群改为:90天减重5公斤,这个目标就够清晰,一进群就能看见,一看就能懂。从此:

作为组员,大家心里就被植入了一个共识;

作为组织者,围绕着这个清晰的共识就能很自洽地做很多事了。

所以,社群的本质是什么?

——是拉一帮人,一起做一件事。

我党我军作为一个“巨大的群”,就像毛主席给我党我军在每个阶段提出的目标一样,你也得为你的群提出明晰的目标。

要知道,群不是沟通沟通、交流交流,而是在一起改变些什么、提高些什么、获得些什么。

好,这是第一点,要明确“群目标”。

我们接着看第二点。

(二)仪式感:谁是我们的同志?

什么是仪式感?

就是属于本组织特有的事,重复做。

我党我军有大量的仪式感,比如入党宣誓的流程,无论是困难时期、白色恐怖时期、抗战时期、和平时期,流程都大同小异,尽可能一致。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士兵突击》里钢七连的入连仪式,虽然电视剧是虚构的,但也是有原型的,而原型是真实存在的。

看了钢七连的入连仪式,我作为一个银幕外的人,都有强烈的冲击感,恨不得跳入电视去做下一个钢七连的兵,何况现场参与其中的人,我们回顾一段:

七连为马小帅举行入连仪式。(主持人:许三多伍六一)

许三多:马小帅

马小帅:到!

许三多:钢七连有多少人?

马小帅:钢七连有五十七年的历史,在五十七年的历史中有五千人成为钢7连的一员!

伍六一:马小帅

马小帅:到!

伍六一:你是钢七连第多少名士兵?

马小帅:我是钢七连的第五千名士兵,我为自己感到骄傲!我为我之前的四千九百九十九人骄傲!

许三多:马小帅

马小帅:到!

许三多:你还记得钢七连为国捐躯的前辈吗?

马小帅:我记得钢七连为国捐躯的一千一百零四名前辈!

许三多:马小帅

马小帅:到!

许三多:当战斗到最后一人,你是否有勇气扛起这面连旗?

马小帅:我是钢七连的第五千名士兵,我有勇气扛起这面连旗!我更有勇气第一个战死!

伍六一:马小帅

马小帅:到!

伍六一:你是否有勇气为你的战友而牺牲?

马小帅:他们是我的兄弟!我愿意为我的兄弟而死!

许三多:马小帅

马小帅:到!

许三多:无论是谁?无论是将军,列兵,只要曾经是钢七连的一员,你都有权利让他记住钢七连的前辈!

马小帅:我会要求他记住钢七连的前辈!我更会记得我今天说的每一句话 !

许三多:马小帅

马小帅:到!

许三多:现在跟我们一起背诵这首无曲的连歌,会唱这首歌曲的前辈都已经光荣的牺牲了。现在只剩下钢七连的士兵在背诵这首歌曲,我们希望,我们希望你能听见五千个喉咙里吼出的歌声!

即使再次看到这些文字,也非常有冲击力,这些固定下来的流程、动作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有营造出仪式感,目的是让群体里的人形成强烈的相互认同,并与群体外的人区分开来。

就连成人童话《小王子》里,作者也道出了这一点:

狐狸对小男孩说,你不要随时出现在我面前,你要固定的时间来,这样在你来之前,我就有预期,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临近,我的预期就越强烈,这样久了后你就是我的唯一了。

这就是固定用户习惯的威力。

你的各种平台群有明确的目标吗?群里有特别的仪式感吗?

明确的目标是为了让成员形成想象的共同体,仪式感是为了强化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这样就够了吗?

还没有。

还需要有参与感,让成员感觉到这个群不是别人的,正是自己的。

(三)参与感:激发成员的归属感

国共两党领导人指挥战斗的方式,是让身在其中的将军有无参与感的两个极端:

  • 我们先看蒋介石

蒋介石经常在千里之外直接把非常具体的命令下达到一线,可想而知,这样的命令常常是与战场实际情况不符。

但他可不顾一线情况,也一般不管一线将领的建议。

这就像你作为手下,无论你怎么提符合实际的建议,你老板永远那么不可一世,完全听不进半句,此时的你会作何感想?

李宗仁就曾说:

“蒋先生喜欢坐在统帅部里,直接以电话指挥前线作战。凡是中央系统的将领都知道蒋先生的这个毛病,他们知道奉行蒋先生的命令往往要吃败仗,但要是不听命令,出了乱子,便更不得了。

所以大家索性自己不出主意,让委员长直接指挥,吃了败仗让最高统帅自己负责,大家落得个没有责任。”

在国民党这个“群”里,成员就是这样没有参与感,没有参与感那就基本找不到归属感。而在一个没有归属感的团队里,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可想而知了。

  • 我们再看毛主席

毛主席制订大的战略任务后,至于怎么打,具体的战术行动是什么,则完全由身在一线的现场指挥员自己决定。

你看毛主席的大量作战指示、命令中常常写着:

“望酌情处理之/请按实情决定”等等。例如在淮海战役中,毛主席就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示:“情况紧急时,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他老人家这样的指挥方式一以贯之,比如到了1962年,中印边境出现军事对峙的情况,毛主席也是说:

“打第一枪必须经过我的批准,打起来了我就不管了。”

为何要这样?

毛主席说:

“一是这样能充分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二是下面的具体情况,上面不一定知道。”

你看,这就是双方领导人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差别:

下面的人参与得越少,就越觉得这个组织和自己关系不大,最后国民党大片大片的倒戈、投降和参与感有没有关系?

我觉得多多少少会有一点。这就像你在一个参与感不强的公司上班,有待遇好一点点的公司挖你,你大概率会跳槽。

反过来看解放军这边,下面有最大限度的自主决策权,满满的参与感会让上下一心,都竭尽全力让解放军能赢,这真是应了那句话:

“上下同欲者胜。”

回到「群运营」,通过毛主席和蒋介石两个“群主”运营群的方式,我的收获有如下两点:

1、群不是你的,是大家的;

2、设计群动作时需要设计参与行为,如果都是你来做所有动作(如蒋介石千里下达命令),就不是聚一群人做一件事了,而是你为这群人做一件事。此时这个群,就不是社群,而变成你自嗨的平台,因为除了你,都是观众。

(四)、结语

你看我党我军的成员组成,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来自五湖四海”,这和你遇到的情况是一样的,都是陌生人。

但就是这群陌生人,因为同一个“群目标”走到了一起,成了最亲密的战友和同志。

而那时根本就没有微信和微信群这个东西,所以你要知道:

——社群并不是存在于微信里,而是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

之所以很多群一拉就非常活跃,就是因为在拉群之前,这群人就有了共识。比如校友群、工作群、相亲相一家人群等。

而微信,只是为这个已经存在的社群提供了一个便利的沟通方式而已。

由此,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

之所以你的群不活跃,本质就是群里的人完全是陌生人,基本没有共识和认同感,所以你只是创建了一个沟通方式而已。

这就是活跃度很差的根本原因。

所以,当你在运营群之前,你要非常清楚一点:微信群不是社群,只是社群的载体。

你此刻面临的表面任务是建立微信群,但底层核心任务却是:

——创造关系。

那如何创造一种关系呢?

这就是本文说的三点:

  1. 这个群体的目标是什么?大家可以因为什么而聚在一起?
  2. 目标想明白后,我们可以有哪些动作可以不断地、重复去做,从而把这些动作固化为仪式感,来强化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3. 最后,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员的参与感,从而产生归属感。

做到以上三点,这个群体的特殊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就与别的群区别开来了,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个。

只有客户群是这个逻辑吗?当然不是。

公司是不是群体?家庭是不是群体?

都是。

公司的目标(使命)是不是每个职员都得清晰?公司是不是也有仪式感?比如生日会、团建、年会等等,那些参与感强的员工,是不是工作会更卖力?那些参与感差的,是不是一有空隙就躺平、划水?

其实只要有相同目标的一群人,都可以算作群体,都可以用这套底层逻辑来运营或者经营。

当然了,这一切的大前提,是你作为群主,不是为了去割韭菜,而是为了双赢。

你看国民党,你说得再好听,我们都知道:

你代表的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的利益,我们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你是不管的,在你蒋介石的利益排序里,我们是排在最后面的。

你看毛主席看解放军,我们知道:

你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的利益,因为从一开始,在红色根据地的穷苦人都分到了几千年来想都不敢想的土地——属于自己的土地。

所以,如果你是为了骗人,是为了割群里的韭菜,那这一套不适合你。

因为这一套运营下来,不仅投入的时间精力会很多,且时间会稍长,你还不如像黄渤在《疯狂的石头》里说的:

“费那事干嘛,直接一锤子上去,拿了就走得了!”


(完)



相关原创:

做领导,学毛主席(6)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