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产药品的至暗时刻——暴富神话 暴利的时代

引言:这瓶药是片剂吧,那我把它改成胶囊剂!我宣布,我研发出了国产创新药!

昨天我们说到了国内药品行业的起源与发展,经过改革开放的一波大节奏,无论是制药厂、营销公司还是零售机构,在国内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数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这些企业在给国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造富的神话。

这,是一个暴利的时代。

l 早期的药品行业

l 暴利的时代

l 两票制与药物一致性评价

l 集采谈判


暴利的时代(至暗时刻)

一、仿制药的春天

2018年7月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天,影院上映了一部冷门题材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冷门的医药题材,加上快要“过气”的演员,唯一拿得出手的,可能就主演徐峥。就是这样一部谁也不看好的电影,成为了一匹席卷整个市场、热度出圈到爆棚的黑马。横扫同期所有电影,一举拿下30.7亿的票房!并拿下多项大奖!它的热度,一度引起了央视新闻的关注报道,总理也对其反应的社会现状做出批示。

这样的关注度和热度,主要集中在特效药“格列宁”身上。国内正版药4万一瓶,印度仿制药零售价却只需要2000,药厂进价更是只需要500。仿制药与正版药,药效相同,同样有用,但是价格却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区别,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专利保护。

对于印度政府来说,药品是有药物专利执行强制许可的,生产的药品不需要缴纳专利许可使用费,自然便宜。但是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任何资本不可能放任你“吃白食”。国际上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交换的就是印度国内遍地开花的临床试点和数量繁多的试药人。钱让资本赚了,而苦难却需要穷人来承担。

现在说回正题,仿制药阶段,其实国内也经历过。

我们将时间调整到千禧年前后,这时候的中国还没有加入WTO。通过改革开放,通过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调整,十年间,我国医药生产企业达到了6300多家,商业批发企业16000多家,数量之多已成为世界之最。

其中一些国有大型制药企业和商业企业通过直接上市、资产重组等方式相继进入资本市场,深沪股市有医药类上市公司60家,其它涉足生物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已达120余家。到2000年,全国用药总量更是达到1030亿元,要知道,这时候内国生产总值也才1.21万亿元。

无数的资本涌入医药行业,想要赚快钱。但是这些资本缺少技术,缺少研发投入,他们能做的,就是仿制各类成熟的药品。这带来的后果,就是同质化严重,药品质量层次不齐。加之国内法律正在逐步完善阶段,就形成了药企遍地开花的局面。

这种现象国家也察觉到了,早在1999年1月,国家颁布了一个意见,其中有一条,写了这么一句话:

当前医药企业中盲目扩张加工能力、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十分严重,主要原料药生产能力和制剂加工能力严重供过于求,影响了医药行业健康发展。

这样严肃的表达,在今天可不多见。这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那个年代,仿制药在国内发展得多么迅猛,今天的印度可能都比不过当时的国内。

而这一热火朝天的景象,在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后,按下了暂停键。中美双方就中国加入WTO签署了协议,其中涉及到医药行业中国政府的承诺有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保护药品知识产权,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三是2001年取消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行政管制,四是2003年1月1日起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五是开放医疗服务。


二、国产“创新药”

国产仿制药的路子已经被堵死,现在如果想要继续走仿制药的路子,那么药企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仿制那些过了专利保护期限的药品;一是缴纳专利费,生产正版药品。但是这两条路子,说句实话,和原来在大马路上捡钱的日子比起来真的是困难太多了。

先说生产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药品。药品专利保护期在国内一般是20年,这代表着,如果你要生产这些药品,那么你的产品在先天条件上就差别人一档,毕竟你的产品是20年前的“老货”。

这里不排除一些经典产品,比如青霉素。但是如果生产这些经典产品,那么你就要面临数量繁多的竞争对手,如何脱颖而出又是一个问题,毕竟在国内很多大厂同样在生产青霉素。

再说生产正版药品,这条路更是难走。先不说昂贵的专利费,就生产正版药品需要的生产工艺这一条,就能剔除掉国内绝大部分的药企生产商。正版药品不是说你缴纳了专利费就能生产的,在专利保护器内的药品,是研发企业会下金蛋的母鸡,药企当然要给这只母鸡找一个豪华的鸡舍。而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赚的也就是生产加工那点辛苦钱。

既然两条路都不好走赚不到钱,国家对生产仿制药也没什么政策补贴,那么资本只能另寻他路了。这时候,一条新路——创新药,放在了药企面前。

创新药,本来是国家为了鼓励药企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的药物。这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希望通过各项政策的补贴、让利,使国内药企走出科技创新的道路,从而做大做强。

但是创新对资本而言,投入巨大,风险巨大,研发周期长,效益不能保证,这些都是缺点,愿意走上这条道路的人少,很少,非常的少。

药企之所以看到了这条路,是因为这条路有空可钻。

何为创新,药物剂型的改变算不算创新?

这不问还好,一查,得到了肯定的结果——算!

好家伙,那这事情就简单了。

这瓶药是片剂吧,那我把它改成胶囊剂!我宣布,我研发出了国产创新药!

其他药厂一看,你这是不讲武德啊!

然后,国产药的“创新”之路,飞速发展起来了。这条路走得容易啊,既得了名声,又赚了补贴,还打开了销路赚到了钱。

各种药品剂型

一时间,各大医学院里面学药物制剂的学生工作不愁了。如果遇到真有水平,学历高,职称高的专家,那就高薪挖过来,开你年薪百万,你就给我研发“创新药”!要知道,这可是2005年前后的年薪百万。

剂型创新这条路走通了,那还有没有其他捷径呢?答案是有的!

国内说药品,最多人想到的是什么?当然是中药了。

中药几千年来,都是喝的、吃的、口服的,还从来没人开发过注射剂啊,这不就是完完整整的创新药研发方向吗?!那么多中药品种,我的天,这都是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啊!

不良反应频发的鱼腥草注射液

于是,中药注射剂的研发火速开始,各个药厂加足马力,生怕落后别人半步。短短几年中,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多种中药注射液新鲜出炉。

没有科学理论的支撑,没有临床研究的佐证,没有药理学的深入研究,只靠将中药饮片汤剂,经过水蒸馏或乙醇提取,就生产出的静脉用药投入市场,毫无疑问,这是将一个重磅炸弹丢到了人群当中。

2006年,4岁女孩滴注鱼腥草注射液后,抽搐昏迷,幸好抢救及时;3岁小孩滴注鱼腥草注射剂,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抢救无效死亡,震动整个医药行业;

2011年,某集团的生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召回30000多支;

2012年,药监局提示了脉络宁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

2017年,红花注射剂、喜炎平中药注射剂在注射后出现十多例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

各种乱象出现以后,国家终于反应了过来,全面限制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一些问题严重的产品直接禁售!而针对剂型方面的创新,也修改了表述,堵死了可钻的漏洞。


三、进口药与医药代表

国内制药厂的乱象并没有影响国外企业的来华投资,改革的春风带动了一大批海外知名药企来华建厂,毕竟国内有着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这是多么广大的市场啊。他们带来新药、新工艺、新技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营销理念。

海外大厂,有着更先进的技术,超前的研发,带来了更多的新药。而这些新药,大部分是第一次登录国内市场。

对于国内排名靠前的医院,知名的医学专家,他们可能还会关注各种期刊论文,了解海内外医药趋势,了解新药,他们可能会认识这些新产品。但是对于基层医疗机构,以前都是供应什么药品,使用什么药品。进口新药,对他们来说,就是:不认识、不了解、不使用。

大厂为了改善这一大环境,招聘了许多的药学专业人才,培训他们,给他们解释新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优势,让他们成为强专业相关的销售人才,去医院推广新药,给医生进行产品推广。这,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医药代表

在茫茫人海中穿行,奔走于各类各级医院之中,你会发现有一群这样的年轻人,他们不是患者,却在‘就医问药’,他们一会儿坐在药房,一会儿又在诊室,或会在主任办公室外肃立等待。他们就是近日医疗卫生系统的打工新族——医药促销员,又称代表。

起初的医药代表,设立的初衷是好的,毕竟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但是渐渐的,这条路有点走偏了。代表们发现,无论专业知识讲的再好,都不如给钱来的快。既然如此,那么我就从售价中预留出一部分利润,作为“提成”,给到医院,这样你好我好大家好。

于是,200块钱的一盒药,实际售价可能就100,剩余的100医生和代表对半分(有部分夸张处理)。

这样,医生高兴了,代表高兴了,药厂也高兴了,唯一不高兴的,可能就是看病就医的患者。从这时候开始,医患关系紧张了,因为在患者眼里,医生都是要收回扣的,看病也是很贵的。

而这个时期,医院也不再是一个整体了,因为医院的其中一个部门——药房,变成了外包的。你只要出得起价,这个药房就能给你经营!或者不能外包的,那么就在医院内部再开一个对外药房,医生的处方,只会指向对外药房,而不是医院内部药房。


讲到这里,今天的话题就结束了,这一章属于国内药品行业的至暗时刻,很多信息非常的敏感。国家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些至暗时刻,太阳升起之前,夜总是最黑的。经历了这一时期,国家开始了医药行业的整顿,黎明即将到来。

最后,欢迎关注我,看下一章——两票制与药物一致性评价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