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百年前的“新媒体”大V

文/老余


1918年,25岁的教员从大学毕业(湖南一师),扑面而来的就是职业方向的选择:是去当一个教师呢?还是去当公务员?还是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也为时代发声呢?

年轻的教员,此时还没有决定人生的走向。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为时代发声是知识分子的重要职业方向,因为新文化运动,各种新思潮新思想层出不穷,相对于旧式宣传和传统死水一潭的报纸,“新媒体”崛起了,各种大V、各种报纸刊物如今天的媒体平台一样,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你方唱罢我登场,独领风骚好几年。

大V中,最重要也最出名的当然是南陈(陈独秀)北李(李大钊)了,最有影响力的“公号”当然是《新青年》,主流的声音是救国救民,提倡国人学习“德先生”和“赛先生”,也就是科学与民主,除了主流,还有各种细分领域的头部,比如娱乐八卦的头部大号《香艳杂志》,Vlog类讲时尚生活的《礼拜六》,甚至还有育儿类的,头部大号要属《儿童世界》了。

香艳杂志

报纸刊物大爆发,大众的时间精力就这么多,怎么办?争夺受众注意力的竞争和现在一模一样,激烈得很!

首当其冲的,当然就是追求“点击率”。

而直接影响点击率的,当然就是标题了,那时的作者们在标题上也下了狠功夫,但水平比现在的什么“不转不是中国人”要高出好几个档次,甩出好几条街。比如:

一天早晨,我国漫画先驱丰子恺打开《新闻报》,顿时大惊失色,一篇叫《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在列,但仔细一读,却是赞美他的《村学校的音乐课》这幅漫画的,因为丰先生的画有一个特点,人物脸部很少有鼻子眼睛,但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了人物特点和要表达的意思。

人物没鼻子眼睛,那不就是没脸嘛。

丰子恺看完会心一笑,听说几十年后还能回忆起作者的名字来。

你看,上百年了,熟悉的味道一样的配方,套路一点没变。

丰子恺:村学校的音乐课

再如何应钦在湖南做代省长时,清明节要去岳麓山给母亲扫墓,为了给何代省长塑造孝子形象,当局要求各报纸刊物必须及时报道,为了不让那些“心怀不轨”的刊物把节奏带偏,当局连标题都起好了,叫《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其母之墓》,这下应该没问题了吧?

不料第二天一早就出大事了,有份报纸把“其母”二字改为了“他妈”,虽然“其母”确实就是“他妈”,但放在标题里,味道就完全变了,节奏被完全带偏了,且偏到了他姥姥家,就成了:

——《何省长昨日去岳麓山扫XX的墓》。

是不是很有才?是不是甩今天的标题党几条街?

你看,那时的自媒体和现在一样,种类繁多应有尽有,竞争也是相当激烈。

当年时代洪流很清晰,就是新思想新观念,进步青年们大都愿意置身这股洪流之中,所以青年导师陈独秀的粉丝何止百万?

在这个大背景大趋势下,教员毕业后自然不会回老家,也不会从事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当个教书先生,他选择去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

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当时的大V,如胡适、傅斯年、梁簌溟、罗家伦等等,或许近距离接触到这些大V后,年轻的教员发现这些人也没什么特别的,自己很多见解和思考比这些人高明多了。

第二年,毛主席回到长沙,立马决定投身到历史的洪流之中,办起了《湘江评论》。很快,《湘江评论》也成了大号,青年毛主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家小子,成了天下皆知的大V。

试问:

——在“自媒体”竞争已经白热化的时代,进入这个行业已经较晚的毛主席,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对今天的自媒体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由此,本篇主要说两点:

  1. 发心的问题。你做自媒体,到底是为了什么?
  2. 勤奋的问题。量大是基础,你能不能坚持写?

(一)发心问题。你做自媒体,到底是为了什么?

那时的“新媒体”种类那么多,为何毛主席没有选择别的细分赛道,而是将《湘江评论》定位为鞭挞时弊、宣传新思想上?

不是因为别的赛道没有受众,也不是因为别的赛道如学术、诗词他不会,更不是因为直指时局受众更多,而是因为救国救民是他的初心,而现在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新媒体”改造国人思想(这也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最终想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所以,在教员这里,做“新媒体”的最终目的,是让受众受益。

但我们现在,太多人做自媒体把目的搞反了,这些人不怎么关心他的受众看了他的视频、文章后是否有收获,而只关心自己的点击量、转发率、成交量等等。

你看头条上好多人晒今天文章的数据有多好,洋洋自得的同时还想收割一下“同类”,在下方必有所谓的写作秘籍,名字的格式基本就是《写爆款文章的套路基本就这三种,你学会了你也能日进斗金》。

你看,在他们心里,写文章给粉丝,竟然是套路!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写作赚钱可耻,自媒体人也是人也要吃饭,且一不偷二不抢的,但在受众收益和作者赚钱之间,一定有先后,那就是:

——受众在你这里能受益,你顺带把赚钱了。

其实这也不用我在这里苦口婆心的嘚吧嘚,只要发心不是这个逻辑的,基本会被这个逻辑反噬,因为一旦你心里装着的是赚钱、点击、转发、爆款等词汇,也就是说一旦你心里没有读者受益,而只关注自己所得时,你的行为就会跑偏,比如:

不是骇人听闻的标题能增加点击率吗?那我就铤而走险去搞标题党,而这样一来就可能有两个后果,一是迟早要被系统发现并处罚,二是你的粉丝因文章太水而离你而去。

不是写作都是有套路的吗?那我就去钻研套路,但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没有思想的文章套路再深,也是空洞无物的,这同样会让读者离你而去。

还有一点,就是当被反噬久了,文章的数据一直起不来,而你恰恰就是冲着这些冰冷的数据去的,你就会非常失落,甚至放弃这条路。

但反过来,如果你的发心是受众受益,知道大家的时间和精力都很宝贵,所以你要尽最大的努力让点开自己文章、视频的观众能有所收获,那你的行为就会为此而努力,多输入多思考,争取下一篇文章下一条视频比这一片这一条更好。

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你的作品让受众越受益→受众给你的数据反馈就越好→你会赚更多的钱→你的信心会更足,进而产出更优质的作品→受众就更受益。

记住:

——越想赚钱的人,往往越赚不到钱。赚钱,永远是副产品,是人们给你做好了一件事的奖赏。

这是第一点,自媒体人的发心问题。

我们再看第二点。

(二)勤奋的问题。量大是基础,你能不能坚持写?

我们先看一张图:

你看作者栏,全是主席的名字。

在自媒体路上要想走得很远,发心是第一位的,然后就是勤奋。不要相信那些试图割韭菜的人说“只要你做到这几点,你也能坐拥百万粉丝”。

——同志们,这些都不是事实,而是引诱你购买的话术啊!

你看现在自媒体排在前面的那些大V,哪个不是每天奋笔疾书?哪个不是踏踏实实地写?要我说,自媒体没有技巧,就看谁下笨功夫下得深。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曾文正公那么大的成就,总结起来也是“结硬寨打呆仗”六个字。

教员、曾国藩、钱穆不比你我聪明?他们都总结说要下硬功夫,要勤奋,何况我们呢?

在自媒体里的勤奋,还不只是在写上要勤奋,还要有大量的“输入”,前面说了,文章是思想、观念的载体,如果没有大量的输入,哪里来的思想和观念?

所以,写作上的勤奋还得在多看书多思考多总结上,毛主席为何一口气能自己写一整版的《湘江评论》?那是之前二十多年博览群书的结果。

当我们写不下去的时候,记得放下键盘,去多看书多思考多总结。

(三)结语

如果你发心正,也勤奋,就能成为大V了吗?

其实还不能,以上说的两点只是在成为自媒体大V前,最重要的两点而已,还有很多因素:

比如借势。能有大V推荐就会加速成功,《湘江评论》后来之所以快速成为大号,与陈独秀、李大钊为之推广也是分不开的。当然,你要借到大V势的前提,还是受众受益得放在第一位,也就是文章本身的质量得过硬,南陈北李之所以向粉丝们推荐主席的文章,最重要的落脚点是文章确实写得好,其次才是与青年毛主席的交情。

在《湘江评论》创刊后,教员寄了一本给李大钊,大佬就说这是全国最有分量、最有见解的刊物。

比如商业化运作。自媒体人也是人,也要恰饭,发心再好、受众再受益、好作品产出的量再大,但没有收入,那也是不能持续的。

很多人不知道,毛主席在办《湘江评论》时就有商业化运作,在首页就为“带货”明码标价了:

广告价目表写得很详细:

封面首期每字大洋二分;二期至五期,一分半... ...六期至十期,一分。

还特别强调:广告以五号字大小刊登,如果打算长期在此登广告,价格可以另议,估计还能量大从优,童叟无欺。

除了发心要正、写作量要大、借势、商业化之外,要真正成为一个大V,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

运气!


(完)


相关阅读:

1、如何写出10万+的好文章?毛主席手把手教你

2、毛主席读书的四个诀窍:你都听过,但可能一点都做不到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