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3《蝉》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诗名:蝉。

单从诗名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一般多有寄托,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因此,鉴赏咏物诗的关键,在于挖掘咏物的深层意义,即咏人,以物喻人。

作者: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一生极其坎坷,历经南朝陈、隋朝、唐朝,仕途更是起起伏伏,但虞世南一生始终坚持正道作风,在乱世中也恪尽职守,后终遇明主,得到唐太宗的赏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文学成就方面,虞世南能文辞,工书法,《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诗词:

第一二句: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字面意思:蝉低垂着触须,吸吮着清凉甘甜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间上传出。

垂緌:这里指蝉低垂着触须。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流响:传播响声,这里指蝉长鸣不止。疏桐:繁茂而枝干分披的梧桐。

本诗前两句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前文说到,鉴赏咏物诗的关键,在于把握其中比兴的手法。

“垂緌”暗示身居高位者,因为古代常以“冠缨”指代高官,但却能“饮清露”,一般来说,显贵的身份地位和“清”是有矛盾的,但作者却将它们用巧妙的笔意融合在一起,实现了“贵”和“清”的统一,这也为后两句的借物抒情,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的“流响”写出了蝉声传播之远。而“疏桐”更是点明了蝉的品格高尚,一方面,古代有“凤凰非梧桐树不栖”的说法,另一方面,“疏”字更是描绘出梧桐枝干的高挺清拔。

正是有了前两句的细致描写,才能让后两句的借物抒情字字有根。

第三四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字面意思: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这里语意双关。藉:同“借”,凭借、依靠的意思。秋风:这里暗指暗指帝王的权势。

本诗后两句可谓点睛之笔,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引发出诗的议论。

蝉声能传播的远,多数人都认为得益于秋风的帮助,但作者却加以否定,强调这是由于“居高”所致。

这种独特的视角,也诠释出作者的真知:“立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权势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自”、“非”二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强调的正是人格的力量。

回看全诗

本诗托物比兴,立意巧妙,作者通过借描写蝉来言明自己的志向,劝导人们要坚守高洁品行,加强自身修养。单从词藻上来评价,本诗笔墨集中,观点鲜明,是不可多的佳作。

“蝉”字飞花令

燕拂青芜地,蝉鸣红叶枝。

树借看书影,蝉供隐几声。

蝉声风叶外,鸟影月池边。

蚊子因凉减,蝉声入暮多。

蝉声嘶晚月,孤枕梦如何。

林莺一哢四时春,蝉翼罗衣白玉人。

蝉鬓惊秋华发新,可怜红隙尽埃尘。

姑苏台畔树含秋,蝉噪西风雨乍收。

蝉蜕君今成贴叶,春蚕我已作三眠。

修竹茂林山寺幽,蝉声如沸满清秋。

蝶翅平沉疑坠叶,蝉声孤起在高枝。

又吟处士清新句,蝉拽残声过别枝。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32《乐游原》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23《悯农二首·其一》

和孩子一起,每天背首诗:13《鸟鸣涧》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