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六:练习「心智系统转换」,一定记住老子这段话

今天,我们用甲骨文的字义解读《郭店楚竹书老子》第三章(通行本《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郭店楚竹书老子》:辠(罪)莫□(重)□(乎)甚欲,咎莫□(憯)□(乎)谷(欲)□(得),化(禍)莫大□(乎)不智(知)足。智(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按照惯例,我们先从总体上对这章内容认识一下。

在之前解读的章节中,老子更多讲的是对「心智系统转换」的普及,而这章老子讲的是,在「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大问题。很明显,这章是对已经开始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说的。

对于已经在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人来说,这章内容能解决在「心智系统转换」练习中停滞不前的大问题。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解读。

一、「辠」、「咎」、「化」之间的关系

以往的解读,把「辠」、「咎」、「化」三段内容当作并列关系来解读,「辠」是“罪”的古字,「化」被解读成了“祸”。这样解读,从字义上,这三个字就同类了,而这三段内容也就并列了。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原因是:

这章中的「不知足」的「足」字,用的是甲骨文的字义,而后人已经不知道甲骨文「足」的字义,理解成了“满足”的“足”,于是,「化」字顺理成章被解读成了“祸”。

「足」字的具体字义我们在后面解读,这里先把「辠」、「咎」、「化」三个字的关系整理一下。

「辠」与「咎」是并列的关系,都是罪错、过失的含义,而后面的「化」字,在甲骨文中就是「化解」的意思,「化」字这一段内容讲的就是对「辠」与「咎」的化解。

上图是甲骨文「化」字,是两个甲骨文「人」字的相反、再相倒的象形。看这个字,能很明显感觉到,造字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会阅历。

两个「人」字的相反、再相倒,表示的是一种矛盾发展到了极致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化解一般都不会在矛盾的初始阶段,而是会在矛盾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才容易化解矛盾。造字者很明显也知道这个道理。

二、「辠」、「咎」的含义

这里的「辠」与「咎」,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的罪与过错,而是一种比喻。是指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第一套心智系统」对「心智系统转换」的阻碍,这种阻碍就像是“犯罪”一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请看下图:

「完整的人体」有显性、隐性两个人体,每个人体上都有一套心智系统,但是,一般人从娘胎里有了意识反应以后,一直在用显性人体上的心智系统(以下简称:第一套心智系统),所以,第一套心智系统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非常熟悉的,而且有着非常强大的能量。

即使我们明白了「第二套心智系统」存在,也懂得练习「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但是,真的到开始练习的时候,就会感受到「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巨大阻力。

那么,「第一套心智系统」在「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究竟犯了什么罪错呢?下面我们要解释在《老子》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字:「谷」字、「欲」字。

三、「谷」字、「欲」字的真正含义

这两个字的解读,关键在这个「谷」字上,

1、甲骨文「谷」字的含义。

上图左边就是个甲骨文「谷」字,右边就是「谷」字所象形的山谷。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过一个观点,甲骨文并不是为了当时中华先民日常沟通而造的文字,而是为了向后世传递「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而创造的图示。所以,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中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蚕丝绳索,其实都不是简简单单的现实世界的象形,都是为了用来说明「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心智系统转换」方法的图示。

这个「谷」字,就被用来表示隐性人体的状态。

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存在于「重叠结构世界」中,所谓「重叠结构世界」,就是完整的世界由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重叠而成,显性人体与隐性人体就分别存在于这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中。

也就是说,从解剖学的角度上来看,你不可能从显性人体的内体内找到隐性人体,但是,这个隐性人体又与显性人体同时、同地存在。

这种超乎人生活经验的「重叠结构世界」,如何用一种图示来表示呢?甲骨文的造字者们就想到了山谷,形成「谷」的一边山体,就好比是显性人体,而「谷」就是隐性人体。

大家感受一下,「谷」包含了「既不在山体内,也不在山体外」的内涵。因为「谷」本身是不包含山体的「纯空间的谷」,有了两边的山体,才有了「谷」,山体没有了,这个「谷」也不存在。

在甲骨文造字时代的知识背景下,「纯空间的谷」在山体四周延伸的空间里,可以被理解为「什么都没有」的概念,所以,「纯空间的谷」可以表示「不在山体之外」的概念。

但是,「谷」却又与山体是同时、同地存在的,有山体,必有「谷」,有「谷」,也必有山体。

所以,甲骨文「谷」字是一个非常巧妙表示隐性人体状态的图示。

其实,甲骨文「谷」字也是对释迦摩尼佛在《楞严经》中所说的「心不在内也不在外」以及佛学「空」的最好图示。

2、金文「欲」字的含义

甲骨文「欲」字没有找的,只找到金文「欲」字,但是,不妨碍我们用甲骨文字义去分析金文「欲」字,因为组成金文「欲」字的元素都是甲骨文元素。

我们先来看上图左边第一个「欲」字,这个「欲」字的左边是甲骨文「谷」字,表示隐性人体状态,右边是个头上有个字符的甲骨文「人」字,甲骨文「人」字表示的是显性人体。

所以,金文「欲」字,整体上表示的是「重叠结构人体」,真正的含义就在「人」字头上的字符里。

这个字符与下图金文「虚」字的头部字符是一样的。

这个字符是个朝左边开头的扁圆,表示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注意力方向,如下图:

所以,把「谷」字放在「欲」字的左边是有具体含义的。

金文「欲」字的意思就是,已经知道了「第二套心智系统」的情况下,「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注意力依然不愿意往回收

四、「辠莫重乎甚欲,咎莫憯乎谷得」的含义

在知道自己有「第二套心智系统」并开始练习「心智系统转换」以后,「第一套心智系统」依然不愿意把冲出去的意识收回来,沉溺(金文字意思)在显性世界中,这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最大的“罪”。

如此以往,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最悲惨的结局,就是隐性人体中内在意识的彻底迷失。

上图甲骨文「得」,是一个人拿着钱的象形,就是获得财富的意思。「谷得」的意思就是,内在意识彻底的迷失,跟着「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外在意识在显性世界中追求财富。

追求财富对于只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因为这样的人本来就在迷中,也不知道隐性世界中的真正自己,更不知道自己还有第二套心智系统。

但是,对于学习「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来说,沉浸在显性世界中是最为悲惨的事,因为迷恋财富会让人彻底迷失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

五、「化莫大乎不智足。智足之為足,此恒足矣」的含义

1、「化莫大乎不智足」的含义

化解前文中的「罪」与「咎」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智足」。

「不智足」这三个字都是甲骨文的字义,所以,这句话不能用后世“满足”的“足”的字义去解释。

甲骨文「不」字表示的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之间「相反」的关系,而且,这种「相反」关系是双向的,既可以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的相反,也可以是隐性世界与显性世界之间的相反。

「不智足」的「不」就是从显性人体,向隐性人体的相反,显性人体上的外在意识的「不智足」,就是隐性人体上的内在意识的「智足」。

「不智足」的「智」,其内在含义要高于「知」,所以,二者并不是通假字。前者是大型军阵中军令、号令的GET,而后者是对指挥放箭口令的GET,二者的分量是不一样的,违背前者是要砍头的,而违背后者只是箭放得整齐不整齐而已。所以,不能用「知」替代「智」。

本章最为关键的字,是这个「足」字,这个「足」字不是“满足”的“足”。

上图,左边单个的,是甲骨文「足」字,右边两个的是甲骨文「各」字。

说「足」字为什么要把「各」字拿出来呢?

这是因为「各」字表示军队出去打仗,而「足」字表示军队凯旋回归。

大家看「足」字下半部的「止」字,朝上就是凯旋回来,要进城了,而朝下就是右边「各」字的字头,表示去进攻人家的城池。

明白甲骨文「足」字的含义了吧,用在这里就是从「第一套心智系统」回归「第二套心智系统」的意思。

「不智足」的意思就是,要让内在意识非常强烈的明白,要花很大的力量回归第二套心智系统。

这个意思与之前的「至虚恒,守中笃」那章最后「各复其堇」的「各复」是同一个含义,「心智系统转换」的这种回归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就像是进行战争一样。

2、「智足之为足,此恒足矣」的含义

「智足之为足」的句读是「智,足之,为足」,这个「智」是指内在意识非常正式的明白,「足之」是以「足:向第二套心智系统回归」为目标的作为,「为足」是「足:向第二套心智系统回归」的具体实施。

「此恒足矣」,只要按照这么做了,就能真正回归第二套心智系统。

甲骨文解读《道德经》链接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2、《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智……

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4、《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智弃辩……

6、《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解读《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