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评老舍以死殉道:不认可鲁迅茅盾观点,我也面临他作品的缺陷

文丨曹镜明

题丨王朔评老舍:不认可鲁迅的观点,只因他骨子里太过热爱市井小民

王朔评老舍以死殉道:作品里的缺陷,也是我在写作中面临的问题

老舍,原名舒庆春,著名的作家和语言大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作为最早京味儿,或者说是京派代表作家而言,老舍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出重要的创作领域,在得到很多赞扬和荣誉的同时,也遭受到了一定的南方作者批评,其中最为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就是鲁迅先生,称其“油滑”!

双方的评价及成因

老舍先生是如何评价鲁迅先生的呢?在1946年,老舍先生在英国发表一篇名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演讲,特有提到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之地位,类似高尔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此外,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基本上,不难看出,老舍先生一生没少为鲁迅先生摇旗呐喊!可是也有朋友要问了,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专门谈论过老舍先生啊?

没错,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并没有专门谈论过老舍先生,仅是在和友人的通信中,简单的带过两处:其一,说他地方色彩太浓,是写北平的;第二,不过是林语堂先生创造的那种幽默理论下头的一个人物,不可取。而鲁迅先生和林语堂先生,是如何逐渐反目成仇,从惺惺相惜到展开旷日持久的论战的,咱们在下一篇文章里详细介绍分析。

但是在1936年10月23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去世后的第四天,林语堂先生挥笔写下了《鲁迅之死》来祭奠已经逝去的故人,并总结道:与其称为文人,不如号为战士……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老舍的市井风格

那么老舍先生的作品是怎样的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是林语堂先生创作的幽默理论的下属人物?其实不然。在王朔先生作品《无知者无畏》里面,就有专门谈及分析过,很有道理:老舍的这种语言幽默,是来自老北京市井的民俗之乐。而这种幽默,是老北京或者说是北方,可以共赏的,而南方的文人墨客,并不一定喜欢。举个最简单例子,当初赵本山说是风靡全国,无非是东三省称王,北方诸侯,南方反响一般吗?

其实王朔先生的作品,也是如此。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或许由他的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现在知道的人更多一些。无可否认,如今的王朔早已不复当初的盛名,或者说他早已急流勇退。和王朔先生的作品捆绑的最为密切的应该就是冯小刚导演,尤其是在反目之前早期的作品,甭管编剧是不是王朔先生吧,都是充满了王朔先生,或者说是京味儿的影片,如《大撒把》、《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而这些作品的主要受众群,也是北方,同样南方观众的接受程度也很一般。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一个文坛鄙视链的问题。当然,这种鄙视没有固定的形式,只是一种趋势。凡事来自民俗的东西,要是不反应、披露一些人性或是阴暗面,就都不是什么好的作品,甭管销量或是票房如何,就是流俗的,取悦大众的,没有立场的快餐品。包括老舍先生也是如此,在老舍先生的生前,就是面临着“大众欣喜,业内批判”的圈层接受程度不对等的局面。

据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先生的文字资料记载,有四个例子足以证明主流文化圈,并没有完全接受老舍先生,乃至对于他的评价也不是很高:

首先,茅盾先生的评价

老舍先生从事文学创作20年的纪念活动上,作为文坛两大领袖之一的矛盾先生这样说道:“《赵子曰》给我深刻的印象……有不小的距离的。对于《赵子曰》作者对生活所取的观察的角度,个人思议,也不能尽同。”言下之意,无外乎老舍先生的创作主张和大多数人并不相同,是两码事,我们不带他玩儿。

其次,退稿风波

文化名人,是有投搞特权的,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大家可以阅读、对比一些比较大的文学杂志,如若采样基数足够大的话,就可以很轻易的看出,有一些作者时常都会榜上有名,而那些作品真的就很优秀吗?当然,这是指部分作者!老舍先生也是如此,即便是在老舍先生出了名之后,也会时常遭遇退稿问题。

再次,作协任职争议

在1953年9月,老舍先生当选全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本是一件“喜大普奔”的事情,可是搁在老舍先生的身上,就闹出了幺蛾子。原来是在选举的时候,很多文学工作者对于老舍先生当选作协副主席一事,很有看法。虽然事后经过长时间的拉锯说服,终于让老舍先生顺利的任职,可是在任职之前,闹出这样子一档子事来,也是极其恶心、腻味人的。

最后,作品不过审

这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的局限,其实不光是老舍先生,像是巴金先生、曹禺先生等都遭受过类似的待遇,只是放在老舍身上更加悲惨一些:写的文章,时常被退稿,完事整理成册后,还不让出版,这不是欺负人呢嘛?类似于《四世同堂》一书,早在1949年之后,很长时间内都没能再版,直至耽搁至1963年,才被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和四川人民出版社同时按照原版,再版!

老舍的以死殉道

纵观老舍先生的生前经历,大多是处于圈层接受程度不对等的状况。那么,老舍先生是什么时候成为现在人人承载的大作家、语言学家的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就是1966年8月23日深夜,老舍先生独自来到北京太平湖畔,选择以死殉道。

在王朔先生的文章里,曾借朋友之口,说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中国作家吃亏就在于人人不老实,一方面可做绕指柔一方面又都是暴脾气,软,软至人尽可夫,硬,硬起来便一头撞死,都不把写作当回事。并拿汉朝的司马迁进行举例论证,司马迁因为替李陵开脱,导致被汉武帝处以宫刑,而司马迁在遭受这种莫大的屈辱之后,并没有选择自杀殉道,而是挥笔写下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

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一些在那段特殊时期之前去世的老作家,大多都被推上了神坛,收获一大群粉丝、读者的拥护。而在那段时期,选择以死殉道的名声也都不差,甭管之前是什么样的艺术水准,都被冠上了“大作家”的名头,反而是辛苦熬过那段时间的老作家,大多都翻了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作家的人格伟大程度,成为唯一决定和衡量这位作家的艺术成就的唯一标准,真是没处说理去!

综述,老舍先生的以死殉道,让他迅速的扭转了业内对他的看法,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人品秉性。当然,老舍先生的人品秉性和文学作品也是十分优秀的,只是很为这个转折点,感到不值得。正如王朔先生的收尾一样:

死,只能成全一个伟大的作家。

忍,没准能忍出一部伟大作品。


作者自荐:

1)李敖、王朔都看不起金庸,就连德国人都说:金庸在写作上是种倒退

2)王朔评白岩松:自以为的真诚,不过是骨子里的做作,没有过人见解

3)白岩松讽王朔:原以为他也就评价老舍、鲁迅,没想到把枪口指向我

4)王朔评余华:《活着》写不过《活鬼》,苦难比不过阎连科、刘震云

5)王朔评冯小刚:欺下必媚上!唯成功论的投机主义者,殿堂里的小丑

本文系【曹镜明】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