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打坐~第74章(上):刑典辩证 | 点亮七盏灯5:识力灯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

今天,我们将为您分享《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刑典辩证》;同时,结合静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


静坐引领

现在,请您坐好,保持中正,面带微笑。请记得,在静坐的过程中可以用“抱一、柔弱、观照、无为、为雌、无知”的心法来随时觉知自己的状态。

昨天,我们介绍了位于中丹田的第四盏“谦力灯”(可直接点击浏览)的相关内容。今天,将继续为您分享点亮“第五盏识力灯”的心法。

昨天,大家了解了位于后颈大椎穴的谦力灯是转凡入圣的临界点。因为,谦卑的力量会让人把自己完全放下,放在最低位,就像大海一样,不辞小流,不拒污浊。

谦卑的力量能启动天地的平衡程序。

您越是把自己放在最低,资源、人才、能量越是要向您汇聚,人的磁场就是这样累积起来的。

磁场就像大海中的水一样,不是自己一瓢一瓢往海里浇水,而是靠低位、空虚,让百川自发来汇聚。

说白了,累积磁场,不是靠静坐闭关、念经站桩这些形式,而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聚精会神地修自己的毅力、定力、爱力、谦力,心法永远比形式重要

今天要说的第五盏“识力灯”在后脑的玉枕穴,呈现青色的光芒。

您还记得吗?昨天在分享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可直接点击浏览)时,我们说了:

“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将被人体第五能源中心的黑匣子记录在册,这笔账永远存在。”这个黑匣子,指的就是“识力灯”。

所谓“识”就是识别的意思,识力灯能对生命的功过是非进行自动检测、分类和处理

当生命中的正面信息大于负面信息时,您就将随之进入法身境界——到了这个境界,就没法用语言描述,只能唯证自知了。对此,我们只能尽量来侧面形容一下。

人这一生,浏览别人不是目的,认识自己才有意义。

一个人眼中所能看到的,都是自己的业力允许我们看到的——实际上,眼界就是一个人的世界,识力就是一个人的智慧。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可直接点击浏览

大部分人都只会用“肉眼”去看别人的问题,而不会用“心眼”来看自己的缺陷。但真正厉害的人,不是看穿别人,而是能看到自己的盲点。这份“自知”需要清静达到很高境界,才会有自我筛查、自我纠错的识别能力。

因为,人的念头情感不是有形、有象、有数据的固定值,它们都要在做事中接受考验。就算平常嘴上说得再好听,自我感觉修行的境界再高,都不算数。只有一碰到事情,瞬间由心而生的那个状态,才是真相,才是考验

要知道: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修到一定程度时,已经不是行为举止上的有形善恶了;而是心念上的无形善恶,在决定着我们能不能跨越维度?

有时,一个恶念生出来,别人无从知晓,但天知、地知、心也知。修行者必须为这个念头付出代价,因为功德已经折损。

生命中,心是审判者,身体是受难者,命运是服刑场。

我们的思想可以欺骗自己,但身体永远不会说谎,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着所有心念情绪。身体不适是内心的求救,命运多舛是功德的缺失

所有发生都需要内观,觉知就是消溶卡点:

  • 觉知自己没有爱时,才是有爱的开始;
  • 下决心改错时,才是生命的蜕变;
  • 认识自己,才能创自己。

尤其对于修行而言,我们这辈子,修的是不亏欠世间任何人。

这不是自己觉得不亏欠,就行了,而是要所有人都觉得您不亏欠他们,那才可以。

对于修行者而言,我们可能不会再去做大奸大恶之事。

  • 但有时就是一句不经意的大话,给别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 有时就是一件小事,自己觉得合理合法,但别人觉得不合情,于是欠下了一笔人情债;
  • 有时就是一个自来熟的玩笑,却让别人觉得不被尊重……

诸如此类,可谓防不胜防。但每一笔账,我们都得刷功德卡去还。还不清欠款,就永远有一根线拉着我们,没办法彻底解脱。

有些大修行者,一辈子精进修持,最后就是一个恶念没管住,还得倒回去重来一遍。这就是修行,不艰难,怎么对得起“圆满”这个结果呢?

《道德经》第十五章中形容有道者是:“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可直接点击浏览)

为什么圣人还要这么谨小慎微、敬畏谦卑呢?因为,功德林种起来太难,但烧起来可快了

点亮识力灯,就用八个字:实学、实干、实说、实证。

实学”就是扎扎实实为学日益,把理论弄明白,把邪知邪见清理干净。理无碍,才能事无碍。

实干”就是踏踏实实为道日损,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è)小而为之。干多少,就得多少。

实说”就是任何时候决不自吹自擂、弄虚作假,永远实事求是、坦荡纯真。人可以吹牛,但身体和命运可不会陪我们说谎。

实证”就是学以致用,当您把实学、实干、实说都做到时,您会感受到自己所证悟的规律,无论用在什么领域都会生出无穷妙用。信心坚定,即使修得慢一些,但金刚种子一旦种下,早晚会生根发芽。

当您明亮了自己的道,任何人接近您,都会被您温暖、受您增益。这份爱也会再次回到您身上,加倍滋养您的生命、提升您的境界。

以上就是关于“第五盏,识力灯”的内容。明天,我们将继续为您分享点亮第六盏“功力灯”的心法。


原文诵读

现在,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刑典辩证》。这一章的原文是: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zhuó)。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注: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的下篇《第74章(下篇):生命由道而生,也须顺应道走向尽头》(可直接点击浏览),将放在下一个文档中发出。敬请谅解。其中含:

    • 第74章的原文讲解;
    • 每章中的三条规律;
    • 本章《道德经》的问道心得等。

更多有趣内容(可直接点击):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