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1992年洛杉矶暴动说起:深扒美国亚裔真实生存状态

1992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起声势浩大的暴乱。这场持续了近一周的事件,最终造成63人死亡、两千余人受伤、一万多人被捕,带来8至10亿美元间的财产损失。

1992年洛杉矶暴乱

这场暴乱的导火索,是美国警方对非裔美国人的过度执法,参与者也多为黑人,但特殊之处是,在暴乱活动发展过程中,韩裔美国人也被卷入。

1992年洛杉矶暴乱中的韩裔

在得不到美国警方帮助的情况下,这些韩裔不得不背起枪杆,为生存作战。而骚乱平息后,这些曾漂洋过海追逐新生活的移民,也开始重新思考整个亚裔群体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

暴乱的始末

1991年3月3日,非裔美国人罗德尼·金(Rodney King)因超速驾驶,被警方拦下。下车后,他先是被眩晕枪击中,后被白人警察反复踢打致伤。

罗德尼·金

此事被附近居民拍下录像,并在美国各大电视台新闻节目里反复播放,点燃了美国黑人的怒火。媒体的反应也很大,单是《洛杉矶时报》一家媒体,便发表了43篇相关报道,其他报纸和电视台更是一直跟进。

1992年4月29日,该案的12名陪审员(由10名白人、1名拉丁裔、1名亚裔组成)认为涉案的警官无罪,让这些白人警官得以全部被无罪释放。

这个结果让全美震怒,有色人种促进协会的执行主任本杰明·霍克斯(Benjamin Hooks)直言陪审团没良心。美国各大城市爆发示威游行、暴乱、抢劫,以韩裔为首的亚裔群体经营的店铺,成了暴动者的主要泄愤目标。

1992年洛杉矶暴乱

为什么韩裔被卷了进来?

韩裔和黑人,早在暴乱发生之前,便结下了梁子。1991年3月16日,黑人中学生拉塔沙·哈林斯(Latasha Harlins)在一家韩裔经营的商店里拿了一瓶橙汁。至于她当时究竟是想偷走这瓶饮料,还是想付钱,后来双方证人各执一词,但在当时,看守店面的女主人Soon Ja Du认为她想偷窃,两人起了激烈争执。当哈林斯想转身离去时,店主一枪打死了她。

左:哈林斯;右:Soon Ja Du

后来这位韩裔女店主被判5年缓刑、400小时社区服务及500美元罚款。这个判罚结果,让黑人社区和韩裔群体的关系急速恶化。同年,洛杉矶又发生了多起涉及黑人和韩裔的暴力事件。

于是,在后来发生洛杉矶暴动时,这些事情都成了隐患。1992年4月29日的判罚结果公布后,当天下午便发生了涉及数百人的游行,很快,洛杉矶韩国城便成了示威者泄愤的新目标。

当时,比弗利山庄等洛杉矶富人区,已被警方设立保护防线,而韩国城四周的交通则被切断,韩裔每几分钟拨打一次求救电话,却得不到警方响应。走投无路的他们只能自救。

1992年洛杉矶暴乱中的韩裔

在当地韩语电台的呼吁和组织下,许多在美韩裔聚集到韩国城。他们组织了武装安全队,人员结构以在韩国城经营小商店的人为主。所幸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移民美国前曾在韩国军队服役,具有使用枪支等相关军事经验。

1992年洛杉矶暴乱中的韩裔

然而这并不是美国首次发生类似暴乱。1965年8月,同样在洛杉矶,同样因白人警察对黑人过度执法,发生了瓦茨暴乱(Watts riots),在当时造成了34人死亡、一千多人受伤、三千多人被捕、四千多万财产遭到损失的后果。

1965年瓦茨暴乱

白人群体的反应则如出一辙。无论是1965年,还是1992年,政客、学者、媒体都表示痛心疾首,对这些暴动从各个角度,进行了长篇累牍的分析和反思。

时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克林顿在暴乱后来到现场

而且这些反思也未见得全面。1992年暴乱后,美国主流媒体将其定性为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问题,在伤亡、被捕人数中占比极高的拉丁裔,在主流叙事中没有太多存在感。韩裔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笔下形象也很复杂:他们既被当成受害者,也被当成某种程度上的加害者。

暴乱中的韩裔

洛杉矶的许多美籍韩裔,将92年洛杉矶暴乱事件称为“四二九事件”(即暴乱开始的那一天)。在暴乱期间,由于抢劫和破坏,有两千多家韩裔店主经营的店铺遭到破坏,损失达近4亿美元。骚乱发生一年后,遭破坏店铺中重新开张的不到四分之一,有近40%的韩裔表示正在考虑离开洛杉矶。

除物质损失外,在此次暴乱后,许多韩裔心理上也有了创伤。据亚太美国咨询预防中心(Asian and Pacific American Counseling and Prevention Center)的数据,有730名韩裔接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

这次暴乱,也被认为是韩裔美国人身份认同和社群观念变化的重要转折点,他们开始以各种方式对社会作出回应。韩裔走上街头游行,并成立了多种联合协会,有些人还成立了武装民兵组织。

暴乱后游行的韩裔

一个名为金勇(Yong Kim)的韩裔购买了5架AK-47,他在暴乱发生次年表示:“去年我们犯了一个错,这次我们不会了。我不知道为什么韩国人始终是非裔美国人的特殊目标,但如果他们要攻击我们的社区,那我们会报复他们。”这种心态在当时的很多韩裔中很有代表性。

研究美国亚裔群体的人类学家南希·阿博曼(Nancy Abelmann)曾在暴乱发生次年,广泛采访了一批韩国城的暴乱亲历者。在她看来,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范畴内的韩裔形象,根本没有完全反应真实韩裔以及他们面临的生活的复杂性。

左一为南希·阿博曼

一个崔姓(Choi)服装批发商认为,非裔群体缺乏领导人,这导致他们缺乏梦想和希望,即便他们会说熟练的英语、知道当地各种机构的运行模式,也很容易被韩裔超越。并且因为缺乏“祖国意识”(homeland consciousness),他们在面对白人时完全无能为力。崔说:“我遇到每个黑人都会问他们,他们来自哪里。没有一个人说非洲,或者说出某个非洲国家。他们都说是美国。你如果问一个韩国人,他们都会说韩国。这就是问题所在。”

一个林姓(Lim)富商还谈到了韩裔移民自身的问题。韩裔群体离开韩国时,是背负着要出人头地的压力的。他们想以最快的方式致富给老家的人看,因此能不能给美国社会做出贡献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导致他们对很多美国社会问题一无所知。这其中也有一部分韩国政府的问题:他们只表扬那些对韩国作出了贡献的移民。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在美韩裔意识不到对其所在的美国作出贡献的重要性。

一个杨姓(Young)批发商在受访时说:“我们是一个经历过许多饥荒时期的国家,所以我们学会了努力工作。我们喜欢快速地做每件事:快速地吃饭、快速地成功、快速地致富。”同时他也希望在暴乱后有更多的韩裔美国人能意识到他们与韩国人是不同的。在暴乱结束后韩国城内一度挂上了韩国国旗,不过在老布什总统经过这里时,这些国旗很快就被收起来了。

参加过越战的Chun,一直把韩国城视为韩国的一个飞地。虽然他一直计划退休后和妻子返回韩国,却也同时在暴乱后积极公开呼吁组建安全巡逻团队。抱持类似心态的不止Chun一人,亚裔美国文学教授伊莲·金(Elaine Kim)认为,韩裔移民在暴乱中经历了一次洗礼,他们由此明白了在90年代当一个美国人的真正含义。这近乎于他们进入美国社会的一种“仪式”。

美国政府在暴乱期间对韩裔的抛弃,也让一些人心灰意冷。在韩国城经营一家小型配件商店的女老板Yu说:“虽然我知道我可以获得美国公民身份,但我没有太多兴趣,因为这在美国并不意味着什么。这个政府对少数群体绝对不做任何事,所以公民身份没有意义。”

这种心态也与心理健康专家的看法吻合:暴乱后的第一阶段,人们普遍会处于震惊和愤怒中;到了第二阶段,他们会开始后悔来美国,尤其很多有大男子主义观念的传统韩裔男性,会经历一种普遍的无助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干什么都没有动力,与之对应的,则是女性因丈夫无能为力而感到沮丧和困惑。

韩裔移民简史

1945年,韩国从长达35年之久的日本殖民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但美军仍驻扎在韩国,并且美国在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几十年的冷战和亲美政权,成功地在韩国公共领域塑造了美国的“救世主”和“解放者”的形象。

韩国人对美国的认可,从婚恋市场的数据即可见。1950年至1972年间,有约28000名韩国女人与美国人结婚,而这些人也是移民美国的主力军。由于婚姻移民,韩国移民的性别比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极不平衡,以1964年为例,那一年82%的韩国移民是女性。

1965年颁布的《美国移民与国籍法案》(U.S. Immigration and Nationality Act)废除了国籍配额制度,更是把韩国向美国的移民数量推向了一个新高峰。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间,韩国国内存在阶级差距的拉大、收入不平等的加剧、阶级流动趋于固化等问题,住房危机、过大的人口密度、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普遍存在,老百姓的出国意愿由此增强。

到了1985年至1987年期间,韩国每年都有超过35000人来到美国,使韩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和菲律宾的第三大移民输出国。这么大规模的移民输入,自然引起美国本地人的不满,限制移民数量的呼声从未间断。这些怨恨,也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导火索。

1988年后情况,则让韩裔移民的处境和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汉城奥运会的举办,让很多韩国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之于韩国,如同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之于日本。自那后,韩国本土的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也让部分第一代韩裔移民后悔自己的离开:韩国很古老,但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美国很年轻,但正在变得越来越衰老。

一名70年代移民至美国的韩裔通过一个例子说出了这种变化:“汉城奥运会之前,每个韩国妈妈都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我,因为我有美国国籍,88年之后,我注意到越来越少有愿意让自己女儿定居美国的人了。”

这种心态的变化,除了当时韩国每年一变样的飞速发展外,还和80年代韩国国内盛行的反美情绪有关。

不过,无论韩裔的移民故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韩黑冲突”都显然不是洛杉矶暴乱发生的根本原因。




往期文章(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库什纳 | 克林顿 | 鲍里斯 | 刘特佐 | 韦恩斯坦 | 布隆伯格 | 伍迪·艾伦 | 罗南·法罗 | 马尔科姆·X | 大卫·格芬 | 梅拉尼娅 | 芭芭拉·布什 | 金·菲尔比 | 奥维茨 | 基金会 | 离岸公司 | 英国王室 | Netflix | 政坛索贿 | 精神控制 | 真实黑帮 | 太空之路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