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大的短板是什么?

作者: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科技创新要有坚强的意志力,打牢基础学科的基础,河南是人口大省,要努力成为人才强省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在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

郑州高新区和郑东新区是当前引领河南科教创新的两大区域,也即郑州的科创东西两翼,其中重点为西翼的郑州大学和东翼的中原科技城。

近年来,河南特别是郑州科技创新项目不断入驻,华为鲲鹏软件小镇、阿里巴巴、海康威视中原区域总部、紫光计算机全球研发中心总部、上汽集团云计算软件研发中心落户郑州,中原科技城横空出世,与此同时,郑州的人才策略也在从1.0不断升级到3.0,继2015年“1125聚才计划”、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之后,于2020年推出“3.0版”“黄河人才计划”,可见河南和郑州对高端人才的重视,也侧面反映出河南本土高端人才的匮乏。

国家中心城市的特征之一是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而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在科技教育方面与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西安、成都相比处于劣势,高等教育一直是郑州乃至河南的第一大短板!

经济强省VS教育弱省

河南给人的印象一直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高考大省,但实际上河南的经济实力可以称之为经济强省。河南作为中国内陆的经济第一大省,GDP从2004年起已连续17年稳居全国第五,2020年河南省经济总量达到54997亿元,位居内陆各省首位,仅次于沿海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且与浙江省的差距逐步缩小,但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河南却是个十足的教育弱省。

目前河南省常住人口9450万(全国第三),户籍人口1.1亿(全国第一),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也是基础教育大省和高考大省,2020年河南省高考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15.8万人,高考考生占全国十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名,是全国唯一一个高考人数突破百万的省份,比排名第二的广东省高出38万人。

全国高考大省近五年高考人数对比(万人)

注:根据各省高考人数自绘

从高等教育资源来看,河南省有且仅有一所211高校——郑州大学,985高校为零,高等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现有大学在全国的排名却相对靠后。

河南省主要大学在全国排名

资料来源:2020年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软科排名)

对于河南的百万考生来说,由于缺少好大学,考取本地重点院校的优势不足,而省外重点高校在河南录取的学生比例低,所以河南高考被戏称为“地狱模式”一点也不为过,看一下全国垫底的河南本科一批上线率就知道河南的考生有多难。

2020年各省本科一批上线率

“双一流”大学数量各省分布图

从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分布情况来看,河南仅有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郑大、河大,在“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17名,虽与重庆、福建同样有两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但重庆大学、厦门大学为985高校,而郑州大学为211高校,所以位居重庆和福建之后,而在河南省内排名第二的高校河南大学一直在努力却一直未能进入211大学序列,与周边的陕西(8所“双一流”高校)、湖北(7所“双一流”高校)、安徽(3所“双一流”高校)等存在较大差距。

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各省(市)名单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国中城市VS科教弱市

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近年来的成绩十分耀眼,2016年郑州跻身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郑州GDP破万亿,人口破千万,2019年郑州GDP超越长沙,位居全国第15位,在北方仅次于北京、天津和青岛,成为“北方第四城”。

2019年主要城市GDP排名(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嵩阳书院位于郑州登封,在我国教育史和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然而当前郑州的科技资源和高端教育资源却远远弱于周边同类城市,郑州高校资源数量虽多,在空间布局上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大学城,空间布局分散,不利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学术科研交流合作。从双一流大学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分布来看,郑州作为第八大国家中心城市,双一流大学却仅有一所郑州大学(211大学),高校资源与其城市地位严重不匹配,与同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武汉(7所)、西安(7所)、成都(7所)差距甚远,甚至与长沙(4所)、合肥(3所)等一般省会城市也无法相比,虽然济南和兰州也仅有一所双一流大学,但山东大学和兰州大学均是985高校,所以郑州位居其后,仅位列第20名,造成河南本地优秀生源流往其他城市,进而导致高端人才不足,成为制约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之一。

“双一流”大学在中国各城市分布

同时郑州市的科研能力处于劣势,郑州目前国家级研发平台仅有21个,远低于周边同类城市,从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的数量来看,临近的省会城市中,合肥有5个大科学装置和3个国家实验室,武汉有2个大科学装置和1个国家实验室,西安有1个大科学装置,而郑州乃至河南的大科学装置也仅有1个,国家实验室为0,成为制约郑州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

此外郑州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力度相对较低,郑州R&D经费投入强度位居全国第25位,甚至低于绍兴、南通、中山等一般二线城市。

2019年中国城市R&D投入强度排名

河南该如何摆脱教育弱省的帽子?

“一所一流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地区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延伸出一流的研究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河南的发展以及未来与其他省份的竞争,都需要强大的科教做后盾。”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1、积极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落户郑州

在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支持郑州“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设立分支机构,建设全国重要科教中心”。郑州应持续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瞄准全球前200名高等院校和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2016年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郑州分所在金水科教园区揭牌,2017年中科院与郑州大学合作建设了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与河南在科研方面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础,未来应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国科大的合作,发挥中国科学院大学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同打造“研、产、学、用”融合发展平台,引进中科院在本地设立具有培养学生资格的研究院或者国科大分校。

2、围绕航空港,引进航空领域院校和科研院所

郑州拥有首个获国家批准的航空港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重点打造现代航空都市,为此郑州应该积极引进航空领域的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积极引进中国民航大学落地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组建中原航空航天大学,同时加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的合作,积极引进分校,培育航空领域专业科研人才和产业人才。

3、推动郑州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郑州大学目前有7个学科进入B+类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公共管理),支持郑州大学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获取A类学科,为郑州大学晋级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打好基础。

4、近期推动信大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在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同时,近期则应重点推动信息工程大学迈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信息工程大学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入选A类学科,在全国表现优异,科研能力雄厚,特别是在与外国语学院合并之后,学科特色迅速提升,应积极推动信息工程大学入围“双一流”,将对河南和郑州的军民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大带动作用。

5、积极争取更多高校入围“双一流”

已经错过985、211的机遇,河南不能再次错过“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尽快大力支持特色骨干大学的优势学科建设,力争在下一轮的一流学科选拔中,河南高校有新的学科入选“双一流”,尤其是已经进入A类和B+的优势学科进行重点扶持,为下一轮的评选做好准备,争取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属高校唯一拥有A类学科)、河南科技大学等更多大学在未来入选“双一流”,提升河南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6、创办河南本土创新型大学

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不少新型大学,是对传统高校的补充,具有代表性的有上海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新型大学有助于高等教育整体环境的优化提升,河南应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端专家学者以及有意愿回乡创办大学的河南籍高层次专家人才,在河南创建一所高水平、小规模、研究型的新型创新大学,整体提升河南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7、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争取国家级研发平台在郑布局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郑州应创建特色化人才服务平台,制定优越的人才引进及后续保障服务等全方位的配套策略,积极引进高端人才,瞄准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和留学回国人才,出台服务高端人才的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人才落户等相关保障措施,为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创新和生活环境。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在郑布局。

8、提升重点院校在河南的录取名额

河南高等教育资源的改善需要一个过程,除了省内要高度重视教育资源的提升,还是要建议全国重点高校持续完善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以高考考生的人数作为基数,均衡分配招生名额,促进高考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提高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特别是提高985、211等重点高校在河南的录取人数,增加河南考生的录取率,让河南的百万考生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

文中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会及时删除。


李俊鹏

大鹏视野战略策划中心 主任

国家注册规划师、高级工程师

聚焦城市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决策咨询和文旅项目策划,从业10余年,操盘各类实战案例100多项。


---- 往期推荐 ----

1. 乡村振兴:绕不开的悖论与困局

2. 世人皆知"胡焕庸线",谁人可知河南版"胡焕庸线"更为神奇?

3. “郑开同城化”只是假象,背后是一盘大棋

4. “郑开同城化”应规避四大误区

5. 河南彰显“中原雄心”,中国“第五极”呼之欲出

6. “总部”缺失的郑州,究竟能走多远?

7. 河南18地市:谁一鸣惊人?谁默默无闻?

8. 廿载风云巨变:河南18地市,谁快速崛起?谁加速衰落?

9. 河南179个产业集聚区究竟该何去何从?

10. 资源型城市:“转型增长”OR“持续收缩”?

11. 县的未来在何方:“省直管”OR“撤县设区”?

12. 未来10年,谁将成为“中原第一县”?

13. 河南104个县的城市定位,谁一鸣惊人?谁默默无闻?

14. 近30年河南进步最快的三个县,有你家乡嘛?

15. 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加速集聚,1881个县(市)究竟该怎么办?

16. 郑州航空港区崛起背后,真正的推手是谁?

17. 河南究竟应该向长三角学习什么?

18. 耕地“红线”究竟应该向文物“紫线”学习什么?

19. 郑洛西发展带呼之欲出,三门峡究竟该怎么办?

20. 从“河南温州”到“中原标杆”:许昌究竟都做对了什么?

21. 南北差距拉大,黄河流域的未来在何方?

22. 为何投资150亿的郑州二砂文创园无法成为“太古里”“陶溪川”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