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三:人天生都有好命,都被人自己越弄越坏

这章,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第十一章(通行本《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如下:

天□(地)相□(合)也,以逾(揄)甘□(露)。民莫之命天<而>自均安(焉)。□(始)折(制)又(有)名,名亦既又(有),夫亦□(将)智(知)□(止)。智(知)□(止),所以不□(殆)。卑(譬)道之才(在)天下也,猷(猶)少(小)浴(谷)之□(與)江□(海)。

(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这章内容很明显是前面章节的延续。之前的章节很像是专业内容,专门讲「心智系统转换」。而这章内容是针对想学「心智系统转换」的人讲的,揭示了一个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关键……

这章总共由三段组成,我们先分一下段落,并把根据后世版本的校注都去掉,还原这章的本来面目。

第一段:天□相□也,以逾甘□。民莫之命天自均安。

第二段:□折又名,名亦既又,夫亦□智□。

第二段:智□,所以不□。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江海。

一、「天□相□也,以逾甘□。民莫之命天自均安」的内涵

1、「天□相□也」的内涵

这里所缺的两个比较容易推断。甲骨文「天」字,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整的「重叠结构世界」,也可以用来表示「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

这里的「天」字后面有个「相」字,下图是甲骨文「相」字。

这「相」字是一只眼睛从上往下看一根树木的象形。在这句话里,用的是「相」字的引申意思,表示一种「主、从」关系,上面的眼睛为主,下面的木头为从。

这个「天」字在这句话中,表示的是「隐性世界」的意思,所以,第一个「□」字,是个「地」字,表示「显性世界」。

「天」与「地」之间,也就是「隐性世界」与「显性世界」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这种「主、从」关系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重叠结构世界」,那么,在甲骨文中还有一个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字,就是我们之前解读过的「谷」字。

「天□相□也」完整的句子是「天地相谷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是一种以「隐性世界」为主导的「重叠结构世界」关系。

2、「以逾甘□」的内涵

我们先来看这个「以」字的甲骨文字形:

.甲骨文「以」字是「胎儿出生离开母体,脐带依然连着」的象形,表示母体与子体之间的关系。

所以,「以逾甘□」这句话中省略了一个表示母体的「天」字,就是前句「天地相谷也」的「天」字。

完整的句子应该是「天以逾甘□」。「逾」字是输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从隐性世界向显性世界输送「甘□」。

「甘」字是对「□」字的形容。关键是这个「□」字的意思,这里所缺的字是个什么字呢?

很明显,作为主导的「天:隐性世界」对处于从属的「地:显性世界」能输送什么呢?

那,就是「道」!

「地:显性世界」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因为「天:隐性世界」中的「道」在起作用,所以,这个缺字就是「道」字。

于是,问题也来了,为什么要用一个「甘」字来形容「道」字呢?「道」难道还有味道的吗?

这是因为,这章的写作对象,是针对那些还未学「心智系统转换」的人,这样的人都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甘」字是第一套心智系统的美好感觉。

「甘道」就是「美好的道」的意思。

「以逾甘道」其实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对于人来说,每个人生命中最原本的「道」都是非常美好的。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知道,很多人的生活并不如意,这个「道」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甘美,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就在后一句「民莫之命天自均安」。

3、「民莫之命天自均安」的内涵。

我们在之前的解读中分享过,甲骨文「民」字是一只眼睛被刺的象形,表示感知能力低下的人。相对于甲骨文「聖」字,「民」字表示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人,「聖」字表示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統的人。

「民莫之」的內涵就是,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統的人,不懂得感应「隐性世界」中的「道」去做事,而是根据第一套心智系统的反应去做事。

「命天自均安」是「民莫之」的结果,所以,这句话的句读应该断为「民莫之,命天自均安」。

「命」字在这里表示前因。

末尾的「安」字,并不是宝盖头的「安」字,原字太小很模糊看不清,校注者把这个字符界定为「安」,当语气助词「焉」用,这个「安」字在这里不影响整体的解读,所以,我们也把它当做语气助词用。

这句话的核心是「天自均」。

在《老子》之前章节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决定一件事情的发生过程,有两个同步的决定因素,一个因素是做事者的「心智系统」以及状态,还有一个因素是事情背后的「道」。

做事者的「心智系统」与事情背后的「道」之间是一种「同步」的关系,也就是说当「心智系统」发生转换以及变化的时候,相同步的「道」也会「同步」发生变化。

表示这种「同步」关系的甲骨文字就是「亦」字,下图是甲骨文「亦」字。

所以,当做事者「民」运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时候,「道」也就发生了变化,「天自均」是对「道」发生变化的很形象的比喻,把本原的「甘道」均分开了。

二、「□折又名,名亦既又,夫亦□智□」的内涵

1、「□折又名」的「□」字是个什么字?

要推断这个「□」字,关键是对「折」字的解读。

上图是甲骨文「折」字,这个「折」字就是「道」被「天自均」的意思。所以,「□折又名」前面缺字是「道」。

完整的这句话就是「道折又名」,

2、「名」包含着大内涵!

第一眼看到「道折又名」这句话,有种「每个字都认识,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的感觉!

要解读这句话,奥妙都在这个「名」字里,这个「名」字与「谷」字很像,看似非常简单,却包含着很丰富的内涵。我们在上一章中,解读过这个「名」字,在这里我们要进一步的解读,下图是甲骨文「名」字。

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下,这个「名」是「道」的「名」,「名」是「道」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于是,问题就来了……

「道」为什么会有「名」呢?在上一章中不是讲「道之亡名」吗?怎么一下子又有了「名」呢?

这是因为,当人使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时候,「道」是没有「名」的,所谓「亡名」,就是根本不通过感觉去认识「道」,因此,「道」也不存在「名」。

人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时候,所有一切行为都不是「想明白了要做什么」才去做的,而是处在一种.「自然而然」的「随机而为」的状态中,老子把这种状态称为「亡为」,这个「亡为」就是后世版本的「无为」、「無为」。而孔子把这种状态称之为「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人使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时候,开始通过肉体的感觉去认识、定义被「天自均、折」过的「道」,于是,「道」就有了「名」。

「名」在这里表示人用「第一套心智系统」对「道」的认识,同时也表示被「天自均、折」后的「道」。

3、「道折又名」的内涵

人用「第一套心智系统」做事的时候,原本的「甘道」就发生了变化,演变出了与人的心智系统同步的「道」。这样,人就会有疑惑、焦虑,于是,就会开始去认识这些被「天自均、折」的「道」,在这种认识的过程中,就会对这些「道」进行定义。

甲骨文「又」字,是一个人在探索的象形,「又名」就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对认识到的「道」进行定义,于是就有了「名」。

4、「既」字的意思

要解读后面这句「名亦既又」的内涵,关键要解读这个「既」字,这个「既」字老子用的自然也是甲骨文的字义,与后世「既」字的字义完全不一样了。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既」字,右边是金文「欲」字。

甲骨文「既」字是金文「欲」字的反义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欲」字的意思,「欲」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已经知道了「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但是,这个人的意识方向依然向着「显性世界」,表示一个人无法摆脱「显性世界」的诱惑。在通行本的《道德经》中有一句「不知知,病」,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而「既」字的意思正好相反,「既」字的左边是表示美食的字符,右边是个意识方向向着「隐性世界」的人。

这两个字一对比,「既」字所表示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就是面对「显性世界」中的诱惑不为所动,意识内守的意思。同样在通行本的《道德经》中「知不知,上」,说的是这种情况。

5、「名亦既又」的内涵

这个「名」字,因为后面跟了一个「亦」字,所以,这个「名」字同时表示认识事物的主体与客体。

「既又」,对于认识事物主体的人来说,就是摆脱第一套心智系统,向第二套心智系统转换的意思。对于作为客体的事物来说,就是向「甘道」回归的意思。

「名亦既又」就是做事的人要摆脱第一套心智系统,所作的事情背后的「道」也会向「甘道」恢复。

6、「夫亦□智□」的内涵

「夫亦□智□」这句话,在之前的章节中出现过,就是「夫亦之智足」。

「名亦既又」是说要开始回归,「夫」字表示完成了回归。「足」字我们在之前的解读中多次解读过,甲骨文「足」字表示回归的意思。

「夫亦之智足」的意思就是,心智系统与道同步回归了。

「名亦既又,夫亦之智足」这两句话连起来,所以表达的意思,就是之前章节中老子所讲的「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两句话所表达的内涵完全一致。

三、「智□,所以不□。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江海」的内涵

第三段的句子比较长,但是,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先把缺字补上,再来看完整句子的内涵。

「智□」的缺字是前句「名亦既又,夫亦之智足」的「足」字,「智□」就是「智足」

「所以不□」的缺字是首句「天地相谷也」的「谷」字,「不谷」是「智足」的结果。完整句子是「所以不谷」。

「猷少浴之□江海」的缺字是「下」字,这句出处是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第二章的「为下」,完整句子是「猷少浴之下江海」。

第三段前前两句「智足,所以不谷」所表达的内涵是,是对第二段的总结。内在意识回归以后(智足),心智系统就会发生转换(不谷),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

后面两句是对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做事的比喻,也就是人在「甘道」中的比如,「卑道之才天下也,猷少浴之下江海」的意思是,就像拿着「甘道」在做事一样,就像看着山谷中的流水流向大海一样。这是比喻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做事,自然而然、顺顺利利的状态。

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链接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2、《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智……

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4、《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智弃辩……

5、《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6、《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辠莫重乎甚欲……

7、《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差人宔者……

8、《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9、《道德经》第六十四掌:为之者败之……

10、《道德经》第三十七掌:道恒无为……

11、《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12、《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