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五: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最大的坑,如何避免

今天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竹书《老子》第十三章(通行本《道德经》第五十六章),请看原文:

智(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知)。□<閟>亓(其)□(兑),賽(塞)亓(其)門,和亓(其)光,迥(同)亓(其)□(塵),□亓(其)□,解亓(其)紛,是胃(謂)玄同。古(故)不可□(得)天<而>□(親),亦不可□(得)而疋(蔬);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可不可□(得)而戔(賤)。古(故)為天下貴。

(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此前的解读中与大家分享过,郭店楚竹书《老子》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前后章节的内容是连贯的。

第一至四章属于前奏、铺垫,讲了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好处以及原理。从第五章至十章属于专业内容,是专门讲「心智系统转换」的。从第十一章起,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心智系统转换」的初学者。

这章,第十三章的内容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老子的写作对象设定为,已经学了一段时间,「心智系统转换」有了一定收获的初级学习者。

「心智系统转换」的初级学习者,普遍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已经能够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感知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还没有彻底摆脱「第一套心智系统」。所以,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有了收获以后,人一兴奋,很容易重新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统」。

这种情况,在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所以老子专门写了这章来讲这个问题。

二、本章结构分析

解读这章之前,我们从结构上把上面的原文梳理一下:

第一段: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

第二段:□亓□,賽亓門,和亓光,迥亓□,□亓□,解亓紛,是胃玄同。

第三段:古不可□天□,亦不可□而疋;不可□而利,亦不可□而害;不可□而貴,亦可不可□而戔。

第四段:古(故)為天下貴。

这篇文章段落的正常顺序,应该是一、三、二、四。老子在写作的时候,把作为结论的两段「古……」都放到了后面,这样的段落安排,能让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变得更为直接、完整。

第一段是「心智系统转换」初级学者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第二段是解决方案。第三段是第一段问题所带来的后果,第四段是第二段解决方案的结论。

下面,我们开始正式的解读……

三、「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的内涵

1、「智」字的意思

这个「智」字,在这里主要表示「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认知能力,「智之」就是运用「第二套心智系统」认知事物。

2、「言」字的意思

这个「言」字,在这里主要表示「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指说话。

没有经过「心智系统转换」训练,思考,就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依靠语言进行思辨。所以,我们以往一直都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基础,语言确实是「第一套心智系统」思维的基础。

4、「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的内涵

「智之者弗言」的意思是,用「第二套心智系统」认识事物,这种认知的结果,只能认知者自己心里明白,却不能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思辨确定下来。

为什么用「第二套心智系统」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不能用「第一套心智系统」的思辨确定下来呢?这个,我们在之前解读「名」字的时候,已经分析过。

「名」字所包含的意思,就是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对事物进行认识,这样的认识,只能对「固定的现象变化」进行认识,并加以定义,这就是《老子》中「名」字的意思。不固定的变化,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就没法加以认识、定义。

「道」的变化,超出了「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认知范畴,所以,一旦进入到「第二套心智系统」中认识事物,是很难用语言思辨界定清楚的。说到底,语言是对人的「共同经验」的语音标记,超出了「共同经验」,就很难用语言思辨界定。但是,又不是绝对不能用语言思辨,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用语言思辨,这就是「弗言」。

「弗」字在甲骨文中并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而是表示刚、柔之间的弹性关系。

「言之者弗智」的意思是,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统」用语言思辨的方法认识事物,很难再发挥「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作用,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一旦学过心智系统转换以后,在语言思辨中,「第二套心智系统」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只是这种作用非常有限,这就是「弗智」。

5、「心智系统转换」初级学习者经常犯的错误

在两套「心智系统」之间来回跳,这是「心智系统转换」初级学习者基本上都会犯的错误。

甲骨文「欲」字表现的就是这种情况,明明已经知道了「第二套心智系统」的存在,也已经开始练习了「心智系统转换」,但是,注意力总是会回到显性世界中,心智系统也总是转回「第一套心智系统」。

这种错误对学习者有什么不良影响吗?

当然,是有很大影响的!我们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给大家分析过一个观点,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有用、实用的属于「术」的东西,比如周易数术、鬼谷子……

严格的说,这些「术」东西,只有学过「心智系统转换」以后,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而不能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带有目的、企图的运用,如果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用了,对应用者的健康、命运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实中,从古自今,但凡拿着周易数术给人算命,拿着鬼谷子谋略为自己谋名利的人,很难找到人生是顺顺利利的人。中华传统文化中「术」的应用,都是以「道」为基础的,而「道」就是「心智系统转换」。

而初学「心智系统转换」的人,总是会转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了「心智系统转换」以后,认知能力有了突破式的提升,于是,又强化了对显性世界的预期,重新转会到了「第一套心智系统」。

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认识到,相信,这也就是学习「心智系统转换」的终点了。所以,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老子在第三章中就曾经论述过「辠莫重甚欲,咎莫憯乎谷得,化莫大不智足。智足之為足,此恒足矣」。在这篇文章的后面段落中,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案也都围绕这「智:足之,為足」。

这里,我们回顾一下挺早之前前的解读,甲骨文「足」字的意思就是「把冲出去的内在意识收回来」……

四、「□亓□,賽亓門,和亓光,迥亓□,□亓□,解亓紛,是胃玄同」的内涵

1、「亓」字是「元」字的误读

上图右边的甲骨文「元」字,就是「亓」字原形,具体原因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解读过,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个甲骨文「元」字,指的就是内在意识——在「重叠结构世界」的人体中,真正人的意识主体。解决第一段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都是围绕这个「元」字展开的。

2、「□□、賽門,和光,迥□,□□,解紛」的内涵

这一段中,有六组「X元X」的短句,其中,缺字的有三组,另外三组一字不缺非常完整,其实,这六组短句的核心内容,都是在讲「智足之為足」,所以,即使缺了三组也不影响我们对整体内容的了解。

a、「賽元門」的意思

「賽元門」就是堵塞内在意识向外感知的通道。这个「門」字表示内在意识向外感知的出口。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可以借鉴《阴符经》中的一段话: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一个人耳、眼、口、鼻、舌都是内在意识感知显性世界的通道,按照《阴符经》的说法,关闭其中一个通道,感知能力就能提到十倍(用师十倍),全部都关闭了(三返昼夜),感知能力就能提高万倍(用师万倍)。

「賽元門」讲的也是这个意思,把内在意识直接感觉显性世界的通道关闭掉,这就是在「足之、为足」。

b「和元光」的意思

这里先解释一下甲骨文「光」字的意思,下图是甲骨文「光」字:

甲骨文的「光」字并不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光亮,而是指内在意识的精神之光。理解这个「光」字,我们可以参照吕祖吕洞宾的《太乙金华宗旨》,《太乙金华宗旨》总共13章,其中有5章用了「回光」命名,这个「回光」的「光」字指内在意识的精神之光。

人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时候,内在意识的精神之光,总是非常直接地、猛烈地向外直射,在做到精神内守的「回光」之前,老子提出了「和元光」的概念,那么,「和」字是什么意思呢?

甲骨文「和」字就是一个吹奏排箫的象形,吹过乐器的人一定知道,你直接很猛烈地吹乐器,那是吹不响的,需要控制自己的嘴型域气息,柔和地吹才能吹出声音。

所以,「和元光」的意思,就是内在意识向外直射的精神之光先要得到控制,柔和起来。

c、「解元纷」的意思

甲骨文「解」字就是除去牛角的象形,是除去什么东西的意思。

而这个「纷」字是把一股丝线分开的象形,在这里表示内在意识往外冲的意思。

这个「纷」字与老子在第一章结尾提出的「视索」的「索」是相对应的,甲骨文「索」字是把两股丝线拧成一股绳,表示内在意识往里收的意思。

所以,「解元纷」就是「视索」的意思,把冲出去的内在意识收回来。

3、「玄同」的意思

a、「玄」字的意思

我们在本系列开篇的解读中,解读过甲骨文「玄」字,甲骨文「玄」字是一团松松缠绕的丝线的象形,被用来表示从「显性世界」洞察「隐性世界」。

b、「同」字的意思

上图,是甲骨文「同」字,这个「同」字包含着非常深刻的意思!

甲骨文「同」字的上半部是个「方框结构」,这个「方框结构」在甲骨文「方」、「旁」、「静」等字中都出现过,这个「方框结构」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所以,「同」字本身就可以当做显性世界的意思来用,在《道原经》中,「同」字就表示显性世界。

《道原经》:恒先之初,迥同太虚。虚同为一,恒一而止……

「迥同、太虚」指的就是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虚同为一」就是古代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表示,「虚」表示隐性世界,「同」表示显性世界,「为一」就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世界重叠在一起。

但是,甲骨文「同」字不仅仅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下半部的「口」字是内在意识的感知冲了出来,迷失在了显性世界中的意思。

c、「玄同」的意思

「玄同」的意思就是,在显性人体中感受内在意识,最终,让内在意识「足之、为足」,把冲出去的内在意识收回来。

五:「古不可□天□,亦不可□而疋;不可□而利,亦不可□而害;不可□而貴,亦可不可□而戔」的内涵

这段话是对第一段「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的后果,所展开的分析,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认识到,停留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的危害。

a、甲骨文「可」字的意思

甲骨文「可」字,是认知+表达的意思,在这里,其实是「智之者弗言,言之者弗智」中「智」+「言」的集合。

「不可」的「不」字不是否定意思,在甲骨文中「不」字表示显性世界与隐性世界相反的意思,所以,「不可」是「元」的「可」的意思。

b、完整的句子

「古不可□天□,亦不可□而疋;不可□而利,亦不可□而害;不可□而貴,亦可不可□而戔」是省略表达的句式,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古不可□天□,亦不可□天□而疋,

古不可□天□而利,亦不可□天□而害,

古不可□天□而貴,亦可、不可□天□而戔。

「可」字等于「智」与「言」字集合,「智之」与「言之」的集合应该是「可之」,所以,第一个「□」是个「之」。

「不可之」表示内在意识在第一套与第二套心智系统之间来回转换中的认识。

第二个「□」是「不可之天」的结果。「天」字在这里表示是的「重叠结构世界」中隐性世界的部分,所以,内在意识在两套心智系统来回转换的过程中,也能认识到隐性世界中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道」。

所以,第二个「□」应该是「道」字。这段完整的句子应该是:

古不可之天道,亦不可之天道而疋,

古不可之天道而利,亦不可之天道而害,

古不可之天道而貴,亦可、不可之天道而戔。

这段话的完整意思是:

因为内在意识在两套心智系统中来回转换。

所以,既会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认识到隐性世界中的道,也会因为转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统」而远离道。

所以,既会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认识到隐性世界中的道而获利,也会因为转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统」远离道而受害。

所以,既会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认识到冲在显性人体中的内在意识,也会因为转回到「第一套心智系统」远离道,而让外在意识、内在意识同时受到伤害。

「戔」字是上下两个方面都是受到伤害的意思,不是贱的通假字。

六、「古為天下貴」的内涵

这里要重点解释一下这个「贵」字。

上图中间这个字是甲骨文「贵」字,「贵」字的上半部分是「两只手要把下面的东西弄上来」的象形。

「贵」字的中间部分是个「方框结构」,这个「方框结构」与上图右边的甲骨文「同」字上半部分的「方框结构」是一样的,都表示显性世界。

「贵」字的下半部分是个甲骨文「土」字,这个「土」字的下面一横,也表示显性世界,上面那个「圆圈结构」,其实就是上图左边甲骨文「光」字上半部的中间结构,是内在意识冲入显性世界中的精神之光。

在「土」字上有一竖,直接穿透中间的「方框结构」,来到了上半部两只手的中间,表示内在意识冲到显性世界的精神之光要回归隐性世界,这种情景就是吕祖吕洞宾说的「回光」。

所以,这个甲骨文「贵」字就是「足之,为足」意思,把冲出去的内在意识收回去。

「古为天下贵」是第二段解决方案的总结,「……賽元門,和元光,……,……,解元紛,是谓玄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冲到显性世界中的内在意识,收回去!

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链接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2、《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智……

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4、《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智弃辩……

5、《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6、《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辠莫重乎甚欲……

7、《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差人宔者……

8、《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9、《道德经》第六十四掌:为之者败之……

10、《道德经》第三十七掌:道恒无为……

11、《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12、《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

1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

14、《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