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六:领导者「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的应用

这篇,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第十四章(通行本《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先看一下原文:

以正之(治)邦,以□(奇)甬(用)兵,以亡(無)事取天下。□(吾)可(何)以智亓(其)肰(然)也?夫天【下】多□(忌)韋(諱),而民爾(彌)畔(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天<而(能)>,□(奇)勿(物)□(滋)□(起);灋(法)勿(物)□(滋)章(彰),覜(盗)惻(贼)多又(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化),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欲)不谷(谷)而民自□(樸)。

(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是讲「心智系统转换」初级学者普遍会遇到的问题,这篇是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上)的最后一篇,主要是讲「心智系统转换」学成以后的应用,是对之前章节的总结。

这个「心智系统转换」学成者的人设,被设定为一个诸侯国的管理者。

二、本章的结构分析:

第一段:以正之邦,以□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可以智亓肰也。

第二段(上):夫天多□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昏;人多智天,□勿□□;灋勿□章,覜惻多又。

第二段(下):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

这章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可以智亓肰也」句前,为第一段,之后的,是第二段,在第二段中,又分为上下两部分,「覜惻多又」之前的,为第二段的上半部分,之后的,是下半部分。

这章与之前章节在写作特点上,有着一个很明显的不同,之前章节,老子用的是非常古老的「文、言分离」的文法,以表象为主的。而这章是对之前章节的总结呈辞,所以,老子用了当时「文言合一」的文法,以表意为主。

三、「以正之邦,以□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可以智亓肰也」的内涵

1、「正」字是「足」字的误读

「以正之邦」应该是「以足之邦」。

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上)总共14章,其核心都是围绕着一个「足」字在讲。这个「足」字的甲骨文字义是,把冲出去的内在意识收回来

在甲骨文中,「足」字与「正」字是同一个字形。在后世的解读中,甲骨文字义已经失传,又因为在后句中出现了「以畸甬兵」句,这个「畸」字被当做了「奇」字的通假字,所以,后世学者就以这个「奇」字为依据,就把前面的「足」字,根据当时「正」、「奇」相对的字义,把确定「足」字为「正」字。

这是误解!这个「正」字应该是「足」字,是《老子》原书的核心。

2、第一个「□」是个什么字?

「以□甬兵」的这个「□」字,我们参照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来看,「□」字是「畸」字比较合理。这个「畸」字不是「奇」字的通假字。

「畸」字左边的「田」字,并不是农田的象形,而是军队「排兵布阵」的象形。右边的「奇」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人骑马」的象形,表示一个人对坐骑的控制与驾驭。所以,「畸」字所表示的意思就是对军队的操练与控制。

这个意思正好与后面的「甬」字是相吻合的,「甬」字就是一个带有把手的木桶的象形,重点是那个把手,表示掌控的意思。

3、第二个「□」是个什么字?

「□可以智亓肰也」的「可」字,我们在上一章「智之者弗言」中解读过,是「智与言」的集合,是认识与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个「可」字之前的「□」字,是个第一人称代词。

这章的最后,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我」字,但是,这个「□」字不是「我」字,因为「我」字是从显性世界的角度对自我的称呼,而这句「□可以智亓肰也」中的「亓」字,表示内在意识,所以,这个「□」字应该是「吾」字。

在《老子》原书中,「吾」、「我」是从「重叠结构世界」的不同角度对自我的称谓。

4、完整的句子以及内涵。

a、完整的句子:以足之邦,以畸甬兵,以亡事取天下,吾可以智元肰也

b、本句的内涵:

以足之邦」的意思是,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全面推广「心智系统转换」,让所有的人都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把学习「心智系统转换」在社会中,变成一种文化。

这个「之」不是「治」的通假字,就是运用、推行的意思,起了把名词动词化的作用。

以畸甬兵」的意思是,用排兵布阵的训练方法掌控军队。

以亡事取天下」的意思是,摆脱自己的感觉、偏见、预期,用「第二套心智系统」洞察天下的各种关系。

吾可以智元肰也」我能把如何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管理自己国家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吾可),因为我已经认识到了真正的我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是如何运用的了。

后面整个第二段都是「吾可」的内容,所以,这句不是疑问句。

这段句隐含了一个城邦管理者所做的三方面工作,「以足之邦」是社会层面的管理,「以畸甬兵」是国家军事力量的管理,「以亡事取天下」是外交的管理。在这篇中,老子重点阐述的是社会层面的管理。

四、「夫天多□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昏;人多智天,□勿□□;灋勿□章,覜惻多又」的内涵

1、结构分析

解读这段,首先要从结构上梳理清楚,内在结构是这样的:

天多 □ 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 □昏

人多智天, □ 勿 □ □;灋勿□ 章,覜惻多又

「夫」字在这里是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不像之前章节中「夫亦」的「夫」字有实际意义。

整个这一段由两部分组成。「天多□韋……」与「人多智天……」组成。

2、「天」字与「人」字的含义

「天」字的一般含义是表示「重叠结构世界」或者「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隐性世界部分,但是,在这里「天」字表示城邦的管理者。

而这里的「人」字,其实,就是「天」字下面人的正面象形,表示城邦中的民众,被管理者。

3、本句内涵:

天多□韋,而民爾畔;民多利器,而邦□昏」的内涵是,城邦的管理者用第一套心智系统,想要强化城邦的管理(这就是「韋」字的意思),城邦中的民众就会因为管理者的干预而齐心抵制这种管理(这就是「而民爾畔」的意思)。

这个「畔」并不是反叛的意思,而是相对「韋:要围起来」的意思而言,这个「畔」字类似我们现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意思。

这种「下有对策」过多以后,管理者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效率就会大大下降,这就是「民多利器,而邦□昏」的意思。

人多智天,□勿□□;灋勿□章,覜惻多又」的内涵。「天多□韋……」是起因,「人多智天」就是产生的结果。

民众的对策越来越多以后,整个城邦的管理效率会越来越低,民众就会去研究管理者,对付管理者,这就是「人多智天」的意思。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勿□□;灋勿□章,覜惻多又」。

这里虽然缺字不少,但是,不影响对整体内容的认识。这里的两个「勿」字都是不是事物的「物」,就是「萬勿」的「勿」字,表示民众的行为。「□勿□□」意思是,因为民众开始研究管理者、对付管理者,所以,打擦边球,以及找漏洞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这会带来什么结果呢?就是「灋勿□章」!

「灋勿」就是用法律告之天下民众的行为准则。「灋勿□章」就是用法律条文约束民众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覜惻多又」是城邦社会的最后结果,民众热衷追求更强的能力来抗衡管理者的条条框框,「覜」是寻求占卜的意思,「惻」是寻找心动与暴力的意思。

五、「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我好青而民自正,我谷不谷而民自□」的内涵

1、这段话的核心内容:

这章是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上)的收尾,而这段话是这章的收尾句,所以,老子在这段话中点出了整篇(甲编上)的核心内容:智濁以朿,萬勿之自定

2、「我無事、我好青、我谷不谷」是「智濁以朿」的三个阶段

「智濁以朿」是「足之、为足」的具体方法,作为城邦管理者实践「智濁以朿」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無事」,意思是不在第一套心智系统中,发号施令。这个「事」字在这里是发号施令的意思。

第二个阶段是「好青」,「好青」是「足之、为足」从显性人体角度的表述,意思是心智系统转换的开始。

第三个阶段是「谷不谷」,「谷不谷」是心智系统转换成功的意思。

3、「民自□,民自正,民自□」是「萬勿之自定」的三个阶段

「民自□,民自正,民自□」是对应「我無事、我好青、我谷不谷」而发生的「自定」的结果。

4、这段话的含义

其实,要理解这段真正蕴含的含义,我们需要借助系统的概念,一个社会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在自组织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内在动力,整个社会都会在这种内在动力中运行。

要想让这个自组织系统能够正常运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这个社会中所有的人都来学习「心智系统转换」,会用「第二套心智系统」的人越多,在这个自组织系统运行就越稳定。

所以,这就有了开头的「以足之邦」,作为城邦的管理者要带头学习「心智系统转换」,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链接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2、《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智……

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4、《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智弃辩……

5、《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6、《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辠莫重乎甚欲……

7、《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差人宔者……

8、《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9、《道德经》第六十四掌:为之者败之……

10、《道德经》第三十七掌:道恒无为……

11、《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12、《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

1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

14、《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15、《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智之者弗言……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