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解《老子》之十七:老子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亲身体验分享

这篇,我们用甲骨文字义解读,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下)第十五章(通行本《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又(有)□(状)蟲(混)成,先天□(地)生,敚(涚)□(漻),蜀(獨)立不亥(改),可以為天下母。未智(知)亓(其)名,□(字)之曰道,□(吾)□(勥)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又(有)四大安(焉),王凥(處)一安(焉)。人灋(法)□(地),□(地)灋(法)天,天灋(法)道,道灋(法)自肰(然)。

(以上内容录自《郭店楚竹书老子校注》)

一、本章的主要内容

这章,是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总章序的第十五章,是甲编(下)的第一章。

老子在甲编(上)的十四章中,主要是向人类传授「心智系统转换」的方法。而在这一章里,老子写的是他自己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对隐性世界里的「道」的认识。

二、本章的结构分析

我们先把原文中的校注都去掉,还《老子》的本来面目,之后,为了便于解读,再把原文分作四段

第一段:又□蟲成,先天□生,敚□,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

第二段:未智亓名,□之曰道。

第三段:□□為之名曰大,大曰□,□曰□,□曰反。天大,□大,道大,王亦大。□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

第四段:人灋□,□灋天,天灋道,道灋自肰。

三、「又□蟲成,先天□生,敚□,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的内涵

1、「又□蟲成,先天□生,敚□」的内涵

a、这个「又」字是借用,并不是「又」字的本来意思。甲骨文「又」字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形,是一个人在显性世界中通过感觉对显性世界进行认知的意思。

这章的内容,老子写的是他自己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对隐性世界里的「道」的认识,所以,即使是老子也不可能通过感官感觉,「又」到隐性世界中的「道」,但是,老子在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又是非常清晰地“直观”到了「道」,所以,他就借用「又」字,表示他“直观”到了「道」。

b、「又」字后面的缺字「□」,表示老子认识到的「道」的模样,所以,这个「□」字的校注:「状」字是很合理的。

c、「先天□生」的缺字是个「下」字。原句应该是「先天下生」,与后句「以为天下母」是相对应的。

老子在这章中分享的是「重叠结构世界」中的「道」,而不是在「重叠结构世界」以外更大的「大道」。从郭店楚竹书《老子》的写作节奏来看,老子的写作很明显是循序渐进的。这章虽是甲编(下)的第一章,但也与甲编(上)的最后一章,在内容上是有衔接。

而且,这段话的后句,有很明确的「以为天下母」句,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先天□生」就是「先天下生」。

d、「敚□」是对前两句的赞叹,对主要内容的解读,贡献不大,所以,我们不做深入细究。

c、本句的内涵:

老子说,他“直观”到的「道」的样子是「密密麻麻的,有生命的」。这种在隐性世界中密密麻麻、有生命的存在,在显性世界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这句中的「蟲」字用来比喻「道」的密密麻麻、有生命的摸样。「天下」是指显性世界。

2、「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的内涵

a、这句话的正确句读应该是「蜀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

b、「蜀立不亥可」的内涵,老子讲了他是如何认识到「道」的,以及他对「道」的认识。

c、甲骨文「蜀」字的原意是,向内感知真正自己的意思,在这里用来表示向内感知的意思。

d、甲骨文「立」字的原意是「入道」的意思,在这里表示老子的认知能力进入到了隐性世界中的意思。

e、「不亥可」的主体是「不可」,「可」字是「智」与「言」集合,表示认知与表达的意思。「不可」是对隐性世界的认知与表达。但是,隐性世界中的「道」是能认知,却无法用语言思维表达的,于是老子就用了一个「」字来修饰「可」字,表示难以用语言来确定。

上图是甲骨文「亥」字,是一个人的嘴、嗓子部位受限制的象形,表示无法表达的意思。

f、此句的完整意思:向内感知,认知能力进入隐性世界,能够“直观”的认识到,在隐性世界中的密密麻麻、有生命的那种东西(道,这时还没有被命名,只是一种摸样),但是,无法描述这种东西,这种东西却是显性世界的源头,显性世界中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源自于这种东西。

四、「未智亓名,□之曰道」的内涵

1、「未智亓名」的内涵

这个「未」字与「果」、「居」字都表示人在显性世界中做事的意思,这个我们在之前的解读中已经解读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这里用这个「未」字,是因为前句的「不亥可」。老子认识到了隐性世界中那种神秘的东西,他现在要把这种认识告诉其他「心智系统不会转换」的普通人,他就必须让自己「可」,也就是用语言表达出来。

那怎么办呢?老子只能用「未」,用显性世界中的方法来描述这种东西。我们之前说过,语言思维、语言交流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经验」,「未智元名」的意思就是用显性世界中人的语言来认识、命名这种神秘的东西。

这里的「亓」字是对「元」字的误读,甲骨文「元」字本意是指隐性世界中的人体,在这里先被用来指代一下那种神秘的东西——还没有被命名为「道」的那种密密麻麻、有生命的东西。

2、「□之曰道」的内涵

把前面句子意思弄明白,这句句子中的缺字就很明白了,这个缺字就是前句最后那个字:「名」。

这个「名之」就是前句「未智」的意思。

「名之曰道」的完整句式是「未智元名曰道」,意思是,一定要用显性世界中的语言来认识、定义这种隐性世界中的神秘东西,那种东西就叫做「道」吧。

五、「□□為之名曰大。大曰□,□曰□,□曰反。天大,□大,道大,王亦大。□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的内涵

1、「□□為之名曰大,大曰□,□曰□,□曰反」的句式分析

在解读这段话之前,我们先要认识一下这段话的句式,这些句子里面包含着老子那个时代的古文中,一种很独特的句式,就是第一句是一句完整的句子,之后,就把后面结构相同的句子的核心词提炼出来,变成了省略表示法。

为了能更为直观,我们把上句的一些缺字代入A、B,这句句子就是这样的,「□□為之名曰大,大曰A,A曰B,B曰反」,我们再把这些句子的完整样子复原出来,是这样的:

□□為之名曰大,□大為之名曰A,□A為之名曰B,□B為之名曰反

2、「□□為之名曰大」的「□□」缺的是什么字?

从上面的完整句子分析来看,第二个缺字是前句的最后一个字,那么,「□□為之名曰大」的前句最后一个字是什么字呢?是「名之曰道」的「道」字。

所以,「□□為之名曰大」应该是「□道為之名曰大」,那么,第一个缺字也很清楚了,「以」字是很合适的。

「□□為之名曰大」就是「以道為之,名曰大」。

3、「以道為之,名曰大」内涵

这一整句话,都是前句「未智元名,名之曰道」的延续。继续用「未智」的方法,去认识与定义「道的运行」特点,这种特点就是「大」。

甲骨文「大」字是一个人的四肢向四周伸开的象形,表示显性世界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大」字表示「道」对显性世界的作用,无处不在。

4、「大曰□,□曰□,□曰反」的内涵

a、对缺字的推测

这里的「大」、「□」、「□」、「反」四个字,其实都是老子所认识到的「道」的特性。

「大」的意思我们已经能够确定,表示「道」对显性世界的作用无处不在。那么,后面所缺的两个字是什么字?

我们参照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这两个缺字是「筮」、「遠」。如果我们确定这个「遠」字是远离含义,那么,这个「遠」字本字更应该是「迥」字。

在同样古老的《道原经》的开头,就有「迥同太虚,虚同为一」的句子。这个「迥」字就包含着远离的含义,所以,要表示远离的含义,这个「迥」字比「遠」字更像是老子所用的字。而且,甲编(上)中也有过「迥其□」的句子,这个「迥」字也表示远离的意思。

以道為之,名曰大;以大為之,名曰筮;以筮為之,名曰迥;以迥為之,名曰反

b、这段话的意思

以道為之,名曰大;以大為之,名曰筮;以筮為之,名曰迥;以迥為之,名曰反

用「未智」的方法,去认识与定义「道」的运行特点,这种特点就是「大」。

用「未智」的方法,去认识与定义「大」的运行特点,这种特点就是「筮」,这个「筮」字是占卜的象形,表示无处不在的「道」,可以通过占卜预测。

用「未智」的方法,去认识与定义「筮」的运行特点,这种特点就是「迥」。这个「迥」字是在显性世界中远离的象形,在这里表示远离「道」的意思。

用「未智」的方法,去认识与定义「迥」的运行特点,这种特点就是「反」。这个「反」字是返回的象形,在这里表示人一旦远离了「道」,「道」的本身会产生返回的作用,也就是说,人不可能从显性世界去改变「道」,人是无法离开「道」的,能离开的就不是「道」。

5、「天大,□大,道大,王亦大」的内涵

a、「□」,缺的是个什么字?

这个「□」字,表示的是显性世界,在其他的版本中写作「地」。但是,我们发现在郭店楚竹书《老子》甲编中,表示显性世界的字是「天下」,单个字是缺字。

从甲骨文字角度来看,有两个甲骨文字直接可以用来表示显性世界,一个是「大」字,还有一个是「同」字。在这里「大」字已经被用掉了,所以,要表示显性世界的字,只有这个「同」字。

所以,「天大,□大,道大,王亦大」的完整句子应该是「天大,同大,道大,王亦大

b、这句话含义

隐性世界中无处不充斥着「道的运行」,显性世界中也无处不充斥着「道的运行」,「道」这种存在的本身也包含着「道的运行」,所以,作为一邦之王也要顺应这种「道的运行」。

这个「王」是特指,是前一篇「以足之邦」的主角。

6、「□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的内涵

a、「□」缺字是前一篇「以足之邦」的「邦」

完整的句子是,「邦中又四大安,王凥一安

b、这句话的意思

一个完美的邦域,其中必然包括了天、同、道、王四个部分的「道的运行」,邦域之主的王,在这其中占据了很重要的角色。

因为王能够顺应「道的运行」,这个邦域中的其他人才能也都学会顺应「道的运行」,所以,王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六、「人灋□,□灋天,天灋道,道灋自肰」的内涵

1、这个「□」缺字与前面缺字是同一个字,是「同」字,表示显性世界。

完整的句子就是「人灋同,同灋天,天灋道,道灋自肰」

2、这句话的含义

这里的「人」是指由「王」引领下的邦中之人,人所顺应的「道」是「道」作用于显性世界的「道」,作用于显性世界的「道」又受制于作用于隐性世界的「道」,作用于隐性世界的「道」又受制于「道」的本身,「道」的本身,又受制于「自肰」。

这个「自肰」,就是老子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的认知边界,就像佛教中的「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也是存在着认知边界一样。

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链接

1、《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

2、《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智……

3、《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4、《道德经》第十九章:绝智弃辩……

5、《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为百浴王……

6、《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辠莫重乎甚欲……

7、《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差人宔者……

8、《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9、《道德经》第六十四掌:为之者败之……

10、《道德经》第三十七掌:道恒无为……

11、《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12、《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

13、《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

14、《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

15、《道德经》第五十六章:智之者弗言……

16、《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 邦……

篇幅有限,更多关于「重叠结构世界」、「心智系统转换」的内容,请阅读心智玩家头条号的文章,也可点击——导读:学习「心智系统转换」

用甲骨文字义还原《道德经》连载中,请关注:心智玩家——揭秘重叠结构世界、还原中华源头文化、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举报
评论 0